《体验式学习团体沙游》_第一种形式

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417天

今天跟着董琳琳老师学团体沙游。董老师很年轻,爱笑,讲解简洁明了,无水分,全干货,实在。

因为只有四天的沙游培训时间,所以董老师课程设置更注重技术层面的操作。理论的学习,董老师推荐了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和樊富明的《团体心理辅导》两本书。这需要自己课下做功课。

所有的学习,老师教给你的都是一些“术”的东西,真正的“悟道”依赖别人不了。

董老师的沙游更侧重于引导大家去和生活相联系,使沙游发挥更实用的功能。这是他课程的一大特色。

一、团体沙游前的准备工作。

1、人员招募。必须有带领者招募。签自愿、保密等相关内容的协议书。

2、人员筛选。人格测量(精神病、人格障碍要排除掉)。也可以进行投射式心理测验(TAT),或看图讲故事等。保证团体后期的安全性。

3、时间确定。1_2周一次。时间固定。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间。协议书约定不随意请假,请假补退费。

4、预演一次。(成员相互认识,再次筛选人员,接触了解沙盘游戏的一些东西。)

二、具体操作流程。

1、分组。随机分组(防止亚团体出现)。一小组不能超过十人。

2、带领者介绍规则。沙具数必须是双数(每人选2.4.6.8.个等)。喜欢的和讨厌的。比如选两个沙具就是喜欢和一个讨厌的,选四个就是两个喜欢和两个讨厌的。

3、选沙具。带领者强调提醒成员,选沙具的过程中即是选沙具,也要注意观察本组成员。关注到人(处事模式,磨蹭,完美,积极……)

4、成员分别介绍自己选沙具时的模式,投射生活模式。

5、介绍沙具。沙具名称+性质+情结。

6、成员合作摆共识性沙盘作品。(讨厌型沙具不允许掩埋、抛弃,如何动沙子不受限制)

7、推举讲解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推举他就接纳他讲的一切,不管他讲的怎样,是不是完全符合你的本意。)

8、去沙具。按总沙具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去除。初期小比例,中后期可以大比例。(促发冲突和互动)不允许抓阄,不允许人人有分,涉嫌回避风险冲突。

去沙具的目的就是训练表达、沟通交流,捍卫自己权益的能力。

9.再次调整沙具,达成共识,重新形成作品。

10.给沙世界起名,拍照,然后拆除。

11、讨论。操作过程中的感受。分两种形式。一是带领者定讨论范围(优点是收获明显、直接、深入,缺点是有人会不喜欢)。另一种是自由讨论(优点是不受限制,缺点是不深入)。如果成员都是咨询师群体,尽量自由讨论。讨论没有定式。

讨论环节,带领者要强调:沙游中呈现出的东西要导入生活,这样的沙游才落地,有了实际意义。

讨论意犹未尽的话,要在下一次团体中再讨论,课下不要小团体私自发表看法和意见。

三、自我觉察。

1、当一群人涌在桌前挑拣沙具时,宁愿等待。(与世无争,不愿起冲突。)

2、讨厌的东西也能接纳,没感觉特别不舒服。世界多元,人的价值也多元。正所谓没有坏就衬托不出好。包容和忽略一些东西,不去刻意要改变或消灭一些东西,不去内耗,保存精力。不攻击就是对自己的保护。

3、界限感不清。他人动自己的沙具没有当面制止与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可能感觉无关大局吧。小事还是糊涂点好。

4、人到中年,关注自身多些。生活的形式、质量等。这样好吗?或者说占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会合适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验式学习团体沙游》_第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