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雨了,航班晚点,在飞机上局促地坐了近十个小时后,终于降落在圣彼得堡机场。地面温度只有十几度,这是八月,我从闷热的北京来。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西至中欧,东部与我国东北相邻,这一次的行程只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城市和周边,这是我和妈妈都很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我们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
拖着行李,我兴奋地左顾右盼,想象中这个欧洲重要城市的机场,该是多么豪华气派,人流如织。而这个早晨,它的极简和空荡,却让我好像到了一个安静的小城。
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叔正推着一长串行李车缓慢走过来,我小跑着过去,跟大叔比划着要拿走一辆车,而他呢,看了我一眼,目光飘向别处,我赶忙一边推走一辆车一边道谢,大叔依然脸部肌肉纹丝不动,慢慢地走开了。这般高冷,就如这场雨,真是没让来避暑的人们失望,还慷慨奉送了深秋一般的凉意。
坐上大巴车,看着这个300多岁的城市,古老精致的小楼完好地保留着,很多咖啡座摆在老建筑的墙外,却不是露天的,外面都有一层玻璃墙和顶棚,让我恍然这是个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涅瓦河穿城而过,就像为城市披上了轻纱,但因为寒冷多雨,它显得阴郁,只有在阳光明媚时,蓝天映着涅瓦河上的波光,让城市荡漾起轻松的笑涡。
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这位伟大的沙皇,有着不拘一格的鲜明个性,他将俄国带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也为它留下了华美的宫殿、珍宝和传说。
彼得夏宫就是一个宫殿、珍宝和传说合为一体的奇迹,像一块稀世珍宝,镶嵌在芬兰湾南岸的森林里。见到它,忽然想起雨果描写圆明园的句子,竟然这么相映——由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在大海的岸边,修筑起白色镶金的宫殿,并引上游湖水,依据地势的落差,建造了天然流动的喷泉。宫殿的正面,喷泉群铺展而来,并随着石阶逐级向下。石阶的边缘,伫立着一座座金色的裸体雕像,身旁的喷泉喷珠吐玉,汇成不绝的水流一层一层流向下方的圆型池子。池中央是“参孙勇斗雄狮”的雕塑,参孙正是彼得大帝的象征,同样通体金色,正张开健硕的臂膀,掰开呲着獠牙的狮子的嘴,一股最大的水柱从狮子嘴里喷向空中,参孙的体态和肩背肌肉的线条,迸发出美与力量,在阳光与水雾中熠熠闪光。
喷泉的水绕过圆形池子,继续向前流,沿着长长的水渠,流过两边的树林与草地,一直向前,最终流进大海。夏宫的喷泉,没有围着一处公园团团打转,而是有个梦一样自由的源头,诗一般辽阔的归处。
这里汇聚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都抢着与喷泉合影,通常是你方拍罢我登场,需要找人帮忙时,身边往往挤着“各色”人等。这时,国籍和语言都不是距离,肢体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这里,我比划着赞美了一位不明国籍的姑娘身穿的复古服装,也在一秒钟内理解了一位看似是印度的大叔让我为几十个人拍合影的手势。
人类的情感本就是相通的,就像这座夏宫,是彼得大帝见过法国的凡尔赛宫后心生向往而修建。又听说,挨近中国的海参崴地区的俄罗斯大妈,已经流行跳广场舞了。
2
在圣彼得堡短暂停留后,我们去火车站乘坐高铁。导游一路上嘱咐当心财物,让我一直紧绷着神经。到了车厢内,却是一片轻松与舒适,宽大的座椅,柔和的灯光卸下了我的戒备。人渐渐多了,都是俄罗斯本地人。我和妈妈的座位不在一起,我们先坐在了各自的座位上。
等了很久,直到一位俄罗斯老太太走到我身边,猛然一眼,恍如见到德兰修女再世——她满头银发,穿着黑色长袍,外面围着白色的围巾,苍白的脸上长着细细的皱纹,却有着慈爱的双眼和微笑。老人身边有位中年女人送行,他们悄声说着话,拥抱着道别。女人下车后,我帮忙把她小巧的布包放在行李架上,她笑着感谢我,灰蓝色的眼睛里,流淌出温和的柔光。她坐下来,没有吃东西、喝水,却拿出一本书,轻轻地在胸前画了十字,之后才拿出眼镜戴好,打开书,安静地看了起来。那一刻我发现,整个车厢里几乎没有人说话,静得好像沉睡了,而我身边的老人,带着神秘安详的“光环”,笼罩着身边的一切,笼罩着我。我也静静坐着,呼吸都收敛了,更不敢吃饭——在那一刻吃东西,是对一种神圣气氛的亵渎。
车开了,妈妈座位旁边一直空着,我悄悄换了过去。
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我观察着陌生的他们。他们安静地坐着,或看报纸、读书,很少看手机。在这样的车厢里,好像进行着一场静修的仪式。
到了下一站,座位的主人到了,是个年轻的男人。我赶忙站起来,表示我想与他换座位,他耐心听我说完有些语无伦次的英语后,点头一笑说“No problem.”,转身去了我的座位。
想起在酒店,每次乘电梯时,总有白头发的老年男士让我们先行。女士优先、公共场所安静和礼让已经化为习惯,即便曾经的繁荣已褪色。文明,不是经济和数字可以比较的距离,却可以守住一个民族的尊严与自信。
也许是历史上屡次战胜强敌,强烈的尊严与自信正是他们的性格特点。打败过拿破仑、希特勒的斯拉夫民族捍卫了自己广阔富饶的家园。尤其在二战时,叫嚣着“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希特勒,曾经围困了圣彼得堡八百多天。忍受着无望的饥饿、寒冷及战争的人们拒不投降,最终赢得了胜利。而后,苏联红军反败为胜,直捣纳粹老巢。圣彼得堡军民付出了上百万人牺牲的代价。二战后,俄罗斯男性人口锐减。
了解这段历史时,我想起了朴树的《白桦林》,还有苏联民歌《小路》,以前听时,只觉得曲调好听,还有种击中人心的忧伤,格外浪漫。而在歌里故事发生的地方,不知发生过多少忧伤,他们的心里是不是还存着浪漫的过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大片的白桦林,林中幽静的小路,彩色房子组成的村庄,让人想投入其中,就像奔向童话世界。
3
高铁的终点是莫斯科,这个大国的首都,见证过许多荣耀与衰败的时刻,今年已经建城870周年。它让我怀念的,却是莫斯科河傍晚的游船。
游船也是观光餐厅,椭圆形的船舱里干净明亮,有卡座和吧台,两边都是弧形的落地玻璃,并装饰着柔和的灯光。船开起来几乎感觉不到,加上轻缓的音乐,穿梭着的身着洁白制服的服务生,真如坐在高档餐厅一般。
游船在莫斯科河上慢慢开着,沿岸的文化公园、历史博物馆、红场慢慢移动,黄昏渐渐变得浓厚,天空在窗外建筑上呈现一片棕红。妈妈主动提出点餐,她笑着说到了这么漂亮的游船上就该享受,于是叫来服务生和导游,帮我们点了鸡尾酒和蛋糕,同团的朋友也好奇地围过来,让导游帮忙介绍菜单,兴奋地讨论着该去品尝哪一道。这真是几天来难得的轻松时光,不用赶行程,在整洁的船舱里,大家悠闲地坐着、闲逛着、拍着照,品尝着椰子味鸡尾酒。妈妈也很喜欢这种气氛,她坐在我对面,不住地望向窗外两岸的风景,脸上带着新奇与欣喜,眼睛满含着笑,神情如快乐的少女,那些抹不去的细纹,在那一刻幸福地舒展着。
坐在窗边的情侣交握着双手,深情注视,轻轻地交谈,金发女孩美丽的侧脸上,有着爱情动人的模样。更让人动容的是,一对已有白发的中年男女,同样执手相看对方,他们低语着,或共同看着窗外,却不曾松开对方的手,面前的红酒,让人酡然欲醉。
俄罗斯人内敛,却不缺少情感,这里的人们大多信仰东正教,他们倾注才情,建造了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教堂,可以肃穆庄严,可以金碧辉煌,或层层叠叠,或瑰丽小巧;有的沿着墙壁向上看去,五层的壁龛绘画,绘尽了东正教圣主的前世今生,古铜色的底色上,人物似乎穿过了多少个世纪来到面前;有的抬头仰望,穹顶上耶稣的巨幅画像正俯视着,悲悯的目光,似乎只凝视你一人。教堂中央或是一角,往往会存放着历代圣徒的棺木,上面有着精致的雕刻、彩画,并围着鲜花,总会有人排着队上前,在棺木前闭目祈祷,之后俯下身去,亲吻那些沉睡的灵魂。
一边,一群年轻男士排成排,穿着正装,悠扬地唱着圣歌;另一边,人们在木质的柜台前,认真地写着祝福笺。伴着空灵的铃音,一群人双手握在胸前祷告着;壁画下,信徒们点燃的烛火带着松香味,金色的装饰在昏黄中收敛了光芒,一切如流水般安静有序地进行着,唯有游客们穿梭在其中,就像走错家门的人。
教堂里摆着一人高的烛台,上面转着圈插着很多支蜡烛,烛台一圆一方,分别用来祝福往生与在世的人,每当其中一支蜡烛燃尽,就会有人将它取下,并用小刷子把烛台清扫得一尘不染。工作人员多是五六十岁的女人,她们穿着长衣裙,在教堂里做着清洁的工作,政府为她们发工资,以补贴不算充裕的养老金。风格各异的教堂里,人们的安静、有序和虔诚,就像他们挺拔的身材和美丽的容颜一样,随时出现在身边。
4
柔美与强悍是斯拉夫民族的一体两面,就像这里可以会孕育动人心弦的芭蕾也会诞生撼动世界的铁骑,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与它其中的一面不期而遇。
行程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走进了涅瓦河边的冬宫,人头攒动中,人们举着现代的拍照设备,在达芬奇的画作、叶卡捷琳娜女皇的衣服前拍下几张清晰的照片就匆匆而去,这是沙皇时期奢华的旧梦,无数繁盛与精致,除了惊叹,再多的形容也许都不够丰满。
从冬宫里的人潮挤出来,准备过马路时,一阵骚乱传来,马路对面赫然是同团的夫妻两个,混乱中只见女人的双臂张开,嘴里喊着什么话,眼神惊恐又戒备地睁着,同时,有人大声喊着导游。走近几步,才看见她的丈夫正弯着腰,与几个身壮如熊的人争抢着,一个大钱包掉在地上,我突然明白了。
我走过马路,夫妻两个已经抢回了自己的钱包,大家围在一起,惊魂未定地聊着,感叹导游的话真不是危言耸听。那几个人还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踱着步子,眼睛打量着来往的人,却不慌不忙,让人想起动物界的猎手,傲然又明目张胆。
身后的涅瓦河晕染着黄昏,流淌得安详,落日时分,天冷了下来。
晚上,在温暖的房间里,我想到了这几天到过的地方,想到在这里听到的故事,遇到的人。而今花一天的时间,就能飞越千万里,来到遥不可及的远方,与这里的人面对面,吃他们的食物,走进他们的宫殿和街巷,这曾经是多么不可想象。
有很多地方,是我们心中的远方,正因为是远方,才有了诗意,让人莫名向往。也许,当到达了远方,会发现它也有缺憾,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样子。缺憾不会因为名气和人气而消失,而诗意,本就在内心,外界的繁盛或蛮荒也不能轻易埋葬。那些来自陌生的文明,那些真心的善意,矜贵的自持,都化入风景,与它闪耀的历史一起,让到来的人们感叹、会心领受,因为,人敬畏的东西是相似的。
如果是这样,该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