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孩子的自我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在父母家人不断拼装、裁剪的结果,而在这最先的拼装与维护过程中,母亲无疑是最重要的。

母亲在怀孕时就常常对孩子有预先期望的形象,这就是梦生现象。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梦生现象不仅以母亲分娩前梦见生产(如 岳飞的母亲梦见大鸟儿飞止于其屋顶,故命其名为“飞”,字“鹏举”等)这一生理现象著称,而且更以其梦与其子后来经历相似成为有趣的话题(如但丁母亲生他时的美梦成真——成为文学家)。梦生现象并不难理解。当一个胎儿在自己的身体里一天天地长大时,一个母亲上回避不了他前程的勾划和雕琢。一旦孩子出生,母亲的期望并变成了她的行动,她要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自己期望的自我形象,比如胡适的母亲从他小的时候就在教导他好好做学问,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学者。

母亲对孩子自我形象塑造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孩子小的时候,母亲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建造者;在孩子稍大时,她又是自我形象的最好维护者。这一方面,母亲比远比父亲出色。

这是因为男女性别的心理构造不同。男性是整数维心理,女性是分数维心理。整数维心理是指以绝对的观点看问题。分数维看问题则是1可以不是1。女性特别容易用自己的臆测代替真实的情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马可尼就是寡母带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并且坚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出成绩。变卖家产资助他实验,经过十多年的奋斗,马可尼27岁时终于发明了无线电,35虽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孩子自我形象获得母亲最有力的支持后,就会变得更加清晰,相互作用的结果常常会在孩子身上产生皮格马利翁的效应。这个效应的来历,是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旬牙少女像,他十分欣赏和迷恋这位“少女”,第天都含情脉脉地凝神贯注地观看她,天长日久这种一往觉悟终于让这个“少女”活了……

将这个古代神话在现代教育中展现出来的是罗森塔尔,他曾给老师提供某些孩子将有所作为的信息,老师依此信息对那些孩子暗含期待,几个月后,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得到提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

第一,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的气氛;

第二,反馈。即老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

第三,输入。即老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老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第四,鼓励。即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作出的反应给予真挚的鼓励。

但是,鲁迅面对“母爱”感到恐惧,他说母爱常常是可怕的,因为她是盲目的。这说明素质低下的母亲如果对孩子有这种强大的自我形象期待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对孩子的毁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2

在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上,由于自我形象更多的是社会形象,正好符合父亲身份特点,因此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应该比母亲更有作为,这时教育中心首次从母亲手中转移到父亲手中。

父亲能否顺利地在孩子心中建立自我形象,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决定于母亲为这形象打下的基础。很多化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忽视化育的习育和教育基础,在于母亲的素质较低。

在家庭中,孩子已经适应了母亲的形象,而父亲某一天要孩子改换门庭,则会导致孩子的对抗,英雄无继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这种精神排异。这可能会出现拿撒勒现象。

这个故事源于《圣经》耶稣回到家乡拿撒勒讲道,开始还备受人们的拥戴,可当人们认出他就是本地木匠约瑟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和西门的长兄,人们对他的态度转了180度的弯,而且把他撵不明不白城,至使其感慨“大凡先知,在本地亲属本家是不被人尊敬的”。

现代教师孩子常常不能成为自己最好的学生,而过去的塾师、牧师的孩子成大才者众?原因在于从蒙学开始一直到高深的学理研究都是由其父一手承揽的,几乎不可能出现精神上的排异,而现在的分段制教育却无法保持这种一致性。

正可谓你给了孩子一个迥然不同的童年,孩子可能在他那个不同的童年上继续向前滑行。因此教育孩子从小到大,要慎之又慎。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化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