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内部分享-畅想知识付费的现在与未来

24K内部分享-畅想知识付费的现在与未来_第1张图片

分享嘉宾:99年就触网的互联网老兵、百度技术出身,中大MBA讲师、医药电商公司CEO,一位爱折腾的大叔,24K会员刘俊辰。

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今晚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接触互联网有相对比较长的时间,但对知识付费这个领域我也是刚介入,所以谈不上分享。

今天我想给大家交流的主题是:进入或者了解知识付费领域。我个人有一些想法、看法跟大家做一个简单交流。在交流之前,我想先分享的一个理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进化论。

1.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我们第一个需要了解的理论。这是精华里面非常经典的一个理论。比如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变长?因为环境的变化使它能吃到的低处树叶越来越少,那么它必须要吃到更高处的树叶才能生存下去,为了生存,它需要努力去适应环境不断进化,不断改造基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可以适应环境的物种才拥有享受大自然的权利,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需要不断的进化,才能在生存游戏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每一个互联网产品业态都是一个物种。

在中国,整个互联网十几、甚至二十年这样一个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这些物种。但如今,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他的踪迹了。包括我们啊,以前我觉得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当时做BBS啊,当时清华大学有个叫水木清华,也是BBS这个论坛包括大家熟悉的像芙蓉姐姐。那就是在清华大学的BBS里面发起最后潮红这样走很正转一个过程。但是今天对于我们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来说,其实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甚至不知道曾经在互联网这江湖上,承载过这么一些物种。所以说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今天的知识付费它也是在互联网上诞生的一种新物种。


24K内部分享-畅想知识付费的现在与未来_第2张图片

大家看到这张图,第一时间有想到什么?左边的是大象,右边是老鼠。我们都知道,小象长大以后就变成大象,小老鼠长大以后也会变成大老鼠,那为什么小老鼠不会长成大象?小象也不会长成大老鼠?两个物种之间为什么不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为什么物种之间不会产生一个交叉呢?这个就跟第二个理论有关。

2.基因决定物种  环境决定生存

小象之所以长不成大老鼠,小老鼠之所以长不成大象,是因为他们的基因是不一样,基因决定了他们成为什么样的物种。某种物种适不适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还得对他们去进行一个筛选。很多时候,假如你是一只老鼠,你可能会很羡慕大象的生活,羡慕它体型比较大不容易被欺负等。同样,如果你作为一只大象,你可能也会羡慕老鼠个头小、吃得少,不用每天都出去找食物。其实我们的现状跟这个也非常类似,很多时候我们会去羡慕别人,如做微商的羡慕做直营的,而做直营的又羡慕做天猫的……其实,他们是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一定。蟑螂是种令大家非常讨厌的物种,但是早在恐龙时代蟑螂就是诞生了,也就是说两亿年前就已经有蟑螂。恐龙的个头是非常大,它也非常的强壮,但大家有看过恐龙吗?然而直到今天蟑螂还顽强的活着。

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道,大象有大象的活法,老鼠有老鼠的过法,模仿老鼠的大象或模仿大象的老鼠结局都会是悲剧。


互联网物种进化有三种方式:1.基因突变  2.基因重组 3.物种再造

第一种是基因突变。那基因突变是什么呢?每一个性状也就是每一个基因,发生变异形成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产生另一种物种。比如,我们所说的传统行业,把他营销的某一个环节搬到互联网上,那就相当于这个物种a,基因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杂交”物种b,这就是基因突变。后面我会给大家分享在支持付费里面它是怎么样的一种转换。

第二种方式是做基因重组。以前我们认为,很多事情很多方式,他都是有一个固定顺序的。比如,研发部门先研发出产品,然后把产品生产出来,接下来就是拿去让市场部销售,最后是资金回收。但在互联网时代,你甚至可以反过来做,先收钱再去设计产品,然后到生产产品。基因的重组就是把以前惯有的步骤1234打乱,变成4321或者是2431的方式去重新做。那这个理论,我们称之为基因重组。

第三种方式是物种再造。就是在这之前没有这个东西,而我们把它创造出来了,这个东西就是全新的一种物种。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经济、滴滴、美团外卖等,类似这种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物种”,这种形式的做法在中国乃至国际都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类似于这一事物的出现,我们称之为物种再造。


分享完以上些理论,我们重新回归到知识付费领域,我介入、了解这个领域大概有半年多的时间。我们公司一直是从事医药电商的,在大家熟悉的如天猫,百度等领域,另外我们自己也有投资中医馆、医院…...主要是在大健康领域。随着知识付费的飞速发展,我们也想去了解、调研这个领域,希望在这个领域中也能做出自己的成就。

目前涉及知识付费的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线教育: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插座学院等。

知识付费平台:知乎、在行、分答、得到、喜马拉雅、豆瓣时间、百度问咖、千聊、大弓、三节课等。

专业网站的知识付费:36氪、雪球、丁香医生、餐问、问校友等。

社交媒体的知识付费:微博付费问答、付费阅读、微信付费阅读(筹划中)等。

我们把知识付费平台,大概就分为以上几大类。其实在线教育这类平台早在很多年就有了,如新东方、腾讯课堂、网易课堂等,这些出现得都非常早。近几年我们身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种”,像群聊、喜马拉雅、知乎等等。第三个阶段啊,我们觉得就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付费平台,如丁香医生专注于大健康医疗这一块,如雪球专注在金融知识这个领域,包括分答,微博的付费平台,通过社交把粉丝进行一个变现的知识付费形式……其实,这些都属于知识付费领域。生态里面其实也有很多物种。是吧,也有很多物种啊,比如有些是属大象的,而有些是属猴子有些属老虎的。这也是不同的一种形式,平台也好,物种也罢,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都适应适者生存。以上我们讲的理论就是:一个平台他适合这个环境、适合这些形式,那他就能够很好的生存。

知识付费市场仍是“蓝海”,新媒体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近三倍。且未来三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保持较高的持续扩张性,预计到2020年,该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所以至少还是有四到五倍的这样一个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知识付费这个市场确实是一个增长非常迅速的这样一个“蓝海”市场。做互联网这么多年,有一点我是感触非常深的,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是迭代式的, 即赚钱是一阵阵的。

我从事互联网这么多年,也通过互联网实现创业,现在已经是第四次互联网创业时代,我发现利用互联网赚钱,其实都是是一阵阵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到这里有个挣钱的风口,大家就都跟着上去,于是这一波人都赚到钱了,一段时间后,那个风口会回落了,以后你将又进入低谷。同理等到下一个风口,这样上去下来,这波人又赚到钱了。

比如近几年,公众号火的时候我身边很多做派单的朋友一年赚几千万,甚至有些过亿;比如微博大火时,也诞生了这样一批人,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赚了大钱;再比如现在非常火的抖音,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流量,所以很多人也进驻到里面,去获取流量、获取利益。包括像近两年知识付费平台诞生,跟着大家来到这个风口,在付费平台我也赚了一笔。所以在互联网圈内流行一句话叫——流量牧民。大家都知道游牧民族,他们是哪里有草就把牛往哪里赶,互联网也是一样,哪里有流量,接下来我们就去哪里获取流量,因为流量意味着金钱啊、意味着财富。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它是迭代式的,所以我们需要做是去把握住风口。

很多人创业成功赚钱了,都是说自己是多么多么的努力、多么多么的辛苦,喜欢在功成名就之后去编一些故事讲述自己如何努力、如何付出、如何克服困难…….不可否认,在成功的过程中,他确实是非常努力、非常辛苦、非常付出。但是,其实他们的努力于成功所占的比率并不高,个人感觉最多只占百分之二十,某件事情能够做成,主要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人做了恰当的事情。我一个做系统开发的朋友,开发了个系统,早期他们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开发,但这套系统没有推出去,后面公司支撑不下去就放弃了,最后那个系统被每日优鲜给收购了,但被收购之后没多久这个系统就火了,就是现在的每日一淘。同一个系统,技术开发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推广却怎么都没推起来,但被收购后就火到爆炸。所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努力就能成功,某件事情的成功,其实时机更重要,。所以,我觉得大家进入到知识付费领域这个风口上,只要稍微努力一下,赚钱都是非常的简单。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一句话“顺势而为”,顺势而为你成功的概率是翻倍增长的。大家现在呆在一个非常好的风口上,希望能够在这个风口跟大家共同成长、共同挣钱。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知识付费领域看到的一些痛点。

首先,我自己也是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个爱好者,大学毕业以来(我零八年大学毕业到今年刚好十年)我一直有个习惯——看书。我非常喜欢看书,基本上每周都会看一两本书,我家什么都不多,但是书非常多。知识付费领域火的时候,我买了很多课程,也花钱学了很多品牌课程,我是知识付费领域的忠实用户。

第二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很经典的一句话,现在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虽然交了很多道理,但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也说明知识付费这个领域发展速度太快了,而讲师也是参差不齐,说夸张点就是连阿猫阿狗也都能上去讲。

以前,有个讲师他讲成功学,教别人怎么成功,但我想说你自己都没有结果怎么教别人成功、教别人赚钱?很多讲师他自己从没做过企业,根本不懂企业管理,也根本不懂营销,让这样的人去指导你、指挥你,能成功吗?!也许这个讲师他很幽默,能调动氛围让你high起来,听完课程你会觉得他讲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却没有任何用。很多事都可以根据上述事件折射出来,如说相声的人他连咳嗽都很high这种就是我们说的说什么、做什么就像什么的。你所到的东西很有道理,是真的、也没有错,但是他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现在很多知识付费的东西太理论化了,缺乏实际性。

知行合一是我们学校校训,我觉得这就到点了,你只是让人知道了,但却没教人怎么去做,比如都知道偷懒是不好的、时间拖延也是不好的,但要怎么样去做、怎么去改变有什么方法是可执行的,最重要的是你这样去做有没有做成功。

我听很多课程,但听完以后都不是很满意,前面的文案塑造非常好,感觉好像听了这个课我现有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解决,于是我对这个课程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最后却是完全听不下去了。

知识碎片化,无法系统化,内化带来实质性改变。    稀碎的面粉没有变成馒头。这两年,出现了个非常时髦的概念,叫碎片化学习,以前我一直觉得碎片化学习挺好的。我一直有系统化学习的习惯,毕业之后,因为有这种习惯,我会在每个月初把我当月的学习规划好,然后利用上班下班在地铁、公交上的时间去学会一些东西。我所学东西,都由之前的规划安排,这样就可以很系统的去学我想学的。

几年以后,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时代,用手机就能碎片化的学习,比如看公众号的文章,或者观看一个视频等等。但是对比起来我发现,这些年下来的碎片化的学习,给我带来实际性的成长非常少。比如,我是做互联网营销这一块的,主要是向搜索引擎营销。最开始,在百度负责技术开发,后面自己创业也都是依赖于搜索引擎营销才做起来,所以营销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核心的技能。之前就有很系统的去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学习互联网营销的课程。我原有的营销知识源于官方的教材,这是行内权威的教材。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的理论体系非常棒,他的案例也非常OK,我会去买他的书,通过书籍去学习,在那几年是我的成长的非常快。

但是近几年,利用知识付费平台去学习,我发现我的成长反倒是特别慢。我没法去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回头去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时候觉得这个好,那个也好,于是就报了很多课,也学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如果他无法内化,无法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体系,这个知识你只是知道了,但知道和懂这是两码事。比如说,这个人非常的聪明,聪明是什么?是他学习能力强,但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现在很多课程我都不会去报了,很多课在报之前,我都会想是否我需要它。但人是容易冲动消费的,所以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我看好一个知识付费课程后,我会先把这个课程放一放,过几天再想想我是否确实需要这个课程,如果确实没用,我便不报。

你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个知识,让他成为你的某种能力或某个技能。我觉得,这个才是知识付费的这个核心。知道怎么使用知识才是智慧。

版权争斗战,优质内容获取成本的提升。

我原来还不知道知识付费有这么多平台,我看。咱们24K这个群有三百五十四个人,那在做知识付费至少得两三百,在这个平台,我们知道的事,可能还有更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局面。那么多平台,大家都认为这个是风口,很多人都挤在这条道上,就会造成优质版权争夺战,从而致使获取成本提升。

让用户学会用知识,而不是知道知识。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叫什么,这个像什么就是。只要有一家做起来了,接下来会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就过来了。比如美团之后呢,一夜之间啊,就是在这个app搜这个市场里面就是三四百款。这样同类型的公司就诞生了。

我觉得今天的知识付费,其实也是一样。喜马拉雅火了、阿维库火了、千聊火了……听说知识付费这个平台很好赚钱,于是一夜之间,我们所有的人、资金都投入到这个平台上去,跟随着这个方向去走。多久都往这个风口上涌,这样势必会造成成本上升。

内容大爆炸、同质化

越来越多的资本、能力进入到这个行业,它会生产很多内容,我们暂且先不管他好还是坏。内容大爆炸就是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内容。但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同质化,只是换了不同的名字登场。比如,时间管理课程种类非常多,最早的叫时间管理,后面我看了一个叫“七天克服严重拖延”的课程,发现这两个课程非常的类似,随后我又在其他的知识付费平台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知识。

关于时间管理的课程,我发现其实都是大同小异。那就说明,第一个创造了这门课程的卖得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出现了很多仿货,所以就觉得像换了一个人讲他改过的别人的课程大纲。导致内容的同质化竞争太激烈了,于是哪个款爆了,接下来我们就去仿他,换一个壳利用原来的内容再去做一遍。所以内容大爆炸的出现造成内容的同质化,内容同质化最严重的,属育儿这块。很多大咖老师讲的育儿内容,其实都有很多点是类似的。但一个行业痛点,也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机会。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我个人对于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些新的期许和看法。因为光讲痛点不讲解决方案都是耍流氓。

定位

第一个就是,以前大家做的都是超市的讲究,大而全。那一个平台,什么都做什么活就是做什么,未来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垂直化、系统化。比如说,你想听健康类的课程,可以进到那个品牌;你想听幼儿类的课程啊,就进入到另一个平台,营销里面称之为定位。定位定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客户的认知,比如京东,我们想到的就是多快好省。

知识付费领域中,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实我们需要去做的就是如何去选择自己最擅长领域去做。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大脑的一个认知。这样我想学哪方面的知识付费课程,我可以去第一时间去那个平台。在我们看来现在的很多平台都做到了大而全,但就是没有一个清晰定位。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平台就会形成像团购网站那样的局面,原来疯狂的时候叫千团大战,就是有几千个团购网站,大家都在相互对抗。最后美团收购了大众点评,到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团购网站也只剩下美团了。所以竞争越是激烈,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清晰自身的定位、自身有什么有特色。专业平台化,丁香医生在这块做的就特别好。差异化我觉得这是大家需要去考虑的方向。而且刚才谈到的知识付费领域,才两百多个亿,但像我们医疗、医药行业都是千亿级别的。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需要去寻求差异化。

超级IP品牌打造全网分发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方向是较早打造超级IP,品牌打造全网分发。这里给大家讲两个核心点:一个是超级IP,第二个是做品牌打造。在知识付费领域,投放广告非常少,而且主要现在这个行业还在红利期,还没有想到去进行品牌化的运作。第三个概念点全网分发,就是打造出一个IP,并把这个IP打造成一个品牌,接下来再全网分发。比如在时间管理这个领域形成一个超级IP 让他品牌化,在客户心中形成认知,时间管理谁是第一的接下来全网分发。打个比方,在时间管理这个领域,就只把这方面的课程找到一个IP把它打造成功,然后对其进行品牌化。那品牌化目的是什么呢?如某人想找时间管理的课程,那么选择听谁的课,达到这样的一个认知。让他在细分时间管理知识付费课程里成为第一,接下来就全网分发,通过这些字眼去分发、去加成,加持这个IP的价值。而消费者,想听时间管理的课,应该是去选择听谁的课。


这里借用电商领域一个案例跟大家讲下,仁和药业我有个朋友也做天猫,仁和药业一年的业额是五百个亿,大家知道它是一个大品牌,但这个品牌他旗下有非常多的分支品牌,比如家优卡丹、妇炎洁、闪亮滴眼液等等。对于这样的品牌、这样的个商家,天猫、京东、拼多多或者唯品会等平台都纷纷的邀请它去入驻,并不断的给他们上各种活动进行推广、全网分发。为什么这些渠道商是主动去找他?很简单因为他是大品牌。品牌的好处是转化率高,同样的流量,给不知名的品牌转化率比较低,但给大品牌它的转化率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平台,天猫也好京东也罢,高转化率意味着能赚更多的钱。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所以,倘若在知识付费领域里,我们也做出这样一个细分领域,也做成一个超级IP,把它做成这个领域的领头羊,这样的话前面那些平台也会主动去找你。因为知名度高意味着转化率是最高的,同样的流量平台分成也最高。真正做出知名度的课程内容,同时这课程品牌也就这样形成,他的转化率、平台分成都往上走的。我觉得在未来这会是一种发展趋势。好品牌是自带流量的同时也伴随着高转化率。


知识付费内容社交化、O2O、产业链

其实知识付费这个领域,从商业模式的这种角度来说,是做的非常的短。这简单的事,属于阿姨们,其实是做一门生意。生意生意是什么呢,其实做的是买卖啊,做的是买卖就是商业模式,制作的非常的这个。这个短暂商业模式来说,他的这个成交率啊,是做的非常的这个短。那就是,我生产出那了我多少钱,我十九块钱,我四十九块钱或者一百九十九。卖给你加来,你给我钱,我给你支持。其实简单来说是做的是一个非常的短线的是买卖。

但是,他是一个商业模式布局的高手,才能写书财富自由之路。我也在得到上买了他的课程,并且前前后后听了五遍。包括后面他在利用她这些粉丝啊,去投币啊,作币圈。最后,出现了问题,这个必然崩盘了很多人骂他啊,骂他呢,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写了一本书,叫一个韭菜的自我修养,然后卖书又赚到钱了,所以我非常佩服这个人,佩服他的商业模式,他的产业链做的非常的长。

丁总公司的小伴龙APP,我对这个APP是非常有好感的,当我女儿六七个月大小是我就有下载这个app给她,虽然她还没那个能力去玩去看,但后面我发现她的语言能力比同龄人优秀很多。读幼儿园以后她一直在玩小伴龙,到现在她的学习能力、记忆力等都比同龄人要强很多。所以我对这个app非常有好感,也非常的认可。当然,这并不是为了给丁总打广告,我发自内心觉得它是个非常牛逼的app。

小孩的市场非常大,可以衍生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蓝猫火的时候开了五千多家连锁店,虽然现在不行垮了很多。但是,它并不是简简单单卖一个知识付费的课程那么简单,它可以衍生很多产业链,可以形成一个很强大的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以后,形成实体的这个资产后。就会有可以去落地的东西,是不是那这里面就可以想像的空间啊,包括资本的这个估值。他都会啊,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去往这个方向思考——做一个相关的教育课程,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们专门法国波尔多液红酒的,我给他建议到:你也可以做知识付费课程,讲讲红酒酒文化、讲讲外国人怎么品酒……最后你做社群,把那些爱酒的人转移到你的社群中,接下来你可以做微商、做代理或者做连锁等都可以。因为听过你的课,存在一种师生关系或者粉丝关系,并且这些人认可你,觉得你对红酒非常专业,并且你的酒品质也确实非常好,那最后要将他们转换成你的代理等会是很容易的事。这种信任度建立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样一来你就打开了一种全新的产业链了,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去销售的方式。

社交平台、直播平台杂交

现在的知识付费领域,其实很多还是非常的闭环,就是在自己的这个领域里只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比较热的比如像微信的生态,抖音的生态。如我之前所说,物种之所以成活是因为它在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就是你永远要知道环境需要什么样的物种。比如我时常去做去看app排行榜中下载量大的有哪些app,毫无疑问微信和抖音都是排在前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去借它们的势,借住这个趋势,比如说等于流量大我怎么进里面去啊,导入课程。达到这个知识付费这个平台上去。

我也是很喜欢刷抖音,但到目前为止,在抖音中卖知识付费课程的还是非常少,我所了解的只有一个,它的创始人是我很好的朋友,他们最早做书这块,之前也有邀请我去他们平台上讲过课,后面他转型做学院,做职业技能培训,他们现在也是拿了融资啊,一年也有两三个亿的营业额,他们就有在抖音上投广告。所以我们要学会借用其它平台的流量进行变现或者物种的进化。

包括小婷姐也有在YY这个平台上做直播,平台上有非常多的主播,知识付费其实也可以与其结合的。所以我们不要有太清晰的界限,要有万物皆能为我所用的精神。万物都能为我所用,能给我带来效果或能让我进化的方式或者平台,都是可以尝试的。

用户大众化,内容生活化

现在很多知识付费课程,主要是针对职场或者亲子教育的,但人们需求其实是分散,有人想学做菜,有人想学手工,有人想学魔术……针对这些都可以做专门的知识付费课程。

其实最大的市场就是基层或者底层的需求,在345线城市甚至农村,其实这拨人也有知识付费的需求,比如他们想学技术是或者怎么摆摊等,这些人群都可能成为知识付费的目标的客户。

最早期的淘宝,它面向还是一二线城市,面向那些年轻人,面向中产阶级的客户;后面出现了京东,京东的客户更高端,它主要面向中高层阶级;近两年又出现了拼多多,拼多多的用户很多是三四线五线城市的人。针对上述情况,同样知识付费领域,将来也会有知识付费领域的淘宝、京东、拼多多,面向人群不同课程也不同。阶级性知识付费领域,在未来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广告、服务和知识付费

广告服务或者其他行业更需要于知识付费平台融合。如果知识付费领域只是聚焦于某个领域跟井底之蛙没有区别,他能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如果这口井跟大海或其他的河流融合,那他的想象空间就不止两三百个亿这么简单。大家知道百度,最赚钱的行业或者最大的是医疗大健康行业,16年百度的营业额是两百六十个亿,其中医疗大健康行业贡献了一百二十个亿,将近一半。

知识付费一般都是消费者付钱去买你的课,我们公司平均一天在百度上投放广告的大概三十万到五十万,如果用这些广告费投资做知识付费?包装我们的医生在知识付费平台讲课,我们也不打广告只是单纯的讲课,卖课程的所得甚至可以全归平台所有,我们只需要这些购买课程的消费者的微信或者让他们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然后通过我们后端的变现方式去变现。比如我们下面有医院、有中医馆、有天猫医药馆……消费者可以上天猫上买药、可以去中医馆看病。

平台提供讲师、制作课程,而广告主提供产品、赞助,这时候知识付费平台,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种广告平台,而知识付费平台,通过跟的们的合作,也省去了很大一笔成本——讲师的的分成成本。按照这个将思维知识付费领域跟广告领域进行融合,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有多大,可想象空间就有多大!比如韩后、瓷肌都是做化妆品的,他们可以做美妆课程或者护肤课程,你需要录制这个课程,他们负责提供产品、赞助等,而你们的讲师在讲课的时候使用他们的产品进行演示。你甚至可以让他们出点费用,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每年的广告预算都非常大,几千万甚至几亿。而知识付费平台掌握了广告主的目标客户,所以广告主都会很乐意去这样做的,因为这样的广告植入方式才是最高明的。

对于这个模式,我觉得我可以去申请个专利了,是不是?我一直是做广告营销这块的,我们每年在百度上的投发也都非常大,所以关于知识付费领域与广告领域相融合,我觉得太有想象空间了。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一个物种它的成果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不断的进化、不断适应这个时代的环境。当年的微博有多火、公众号有多火……直到现在它们还是一直在火下去,现在知识付费在火,将来也会持续的发展持续的火下去。存活在互联网江湖,它也需要不断的去进化、去适应环境,拥有这种性状或者能力,它成活的时间就会越长。目前知识付费领域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太单一,做的只是一门生意,赚的是只是一个差价啊……所以我是觉得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非常多,之前我有想过一个点,就是把众筹引入到这个平台。众筹这个概念,大家也非常熟悉,那我们可以众筹什么呢?比如他们想听哪个课程,想请哪个老师讲,然后平台去众筹制作课程,按股份制去众筹,个人认筹多少就相当于他们所认的股份,认股数量可以限制也可不限。当然也可以按照微商分级代理的方式去众筹,就是把认筹的人变成代理。课程做出来后最难的是销售出去,但在这之前,其实你已经挣到钱了,因为课程的制作都是众筹来的钱,而那些认筹的人就是你的合伙人。之前众筹时候,每个人认筹了不同的钱,也就意味着他们拿货价是不一样的,这就类似于微商代理,你是大代理挣得钱就更多,你是小代理挣的钱就较少,推出众筹课程,认筹者可以挣钱,平台也可以挣钱。

最近跟很多朋友聊知识付费,包括我们医疗领域的朋友,经常半夜聊而且大越聊越兴奋。其实里面可以玩的东西太多,可以想象的东西太多,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医药电商的广告费非常高,因为广告成本高,所以我们后端是非常完善。我们觉得知识付费领域的很多人可能是属于什么来降维打击啊,就是高维打低维的,这种降维打击。所以我觉得,以后肯定会有很多互联网的一些真正的一些老兵闯入这个。这是付费领域,用他们高维度的这个这个打法。来去打你们低维度的玩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有种危机意识,一定要去进化,所以我认为有一天知识付费费里肯定也会出现,用这个竞价或者因为信息流广告用,反正一些类似的互联网打法。就是用互联网的这种打法。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还在红利,是因为还没过多的真正的高手进入到这个领域。

我们算是医疗大健康领域最顶尖的了,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就连互联网最大的广告费,都是由我们这个领域贡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拥有危机意识,去革新自己的商业模式,进化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包括变现能力。包括设计商业模式怎样把风险通过正常的方式最小化,这样你就根本不用担心风险了。ok跟大家唠叨了那么久,我的分享到此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4K内部分享-畅想知识付费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