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转自张宏涛

“延迟满足训练有助于成功”,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文/张宏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就是对小朋友说:盘子里有棉花糖,你如果肯多等待一会儿,可以给你两个。如果你不能多等一会儿,就只能拿到一个棉花糖。

15分钟后,实验人员发现,只有少量孩子可以等到15分钟。

一,延迟满足训练在中国的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延迟满足的实验和“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有助于成功”的观点开始在中国风靡,几乎每个年轻的家长都知道这个观点,很多教育专家,甚至心理学工作者也都认同这样的观点。

比如青少年心理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说: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小朋友未来能不能成功的必备条件,就是说你没有足够的延迟满足能力,你将来一定不能够成功。

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付小平说:一岁多后,当孩子能听明白大人话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那些使用积极的纪律约束策略、使用权威的行为管理方式的成人,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两位专家说的还算含蓄,还有底线,比如提出精神上的需求需要满足,物质上的需要要延迟(但孩子的物质需求,往往都是包含着精神需求的,两者往往是一体的,根本没法区分开)。但民间就不分这些了。所以,孩子哭了先不抱、饿了先不喂等种种反人性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倡的驯兽法也占很大“功劳”)。

直到四年半前,《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心理学者李雪发文《总是不被满足的孩子,最容易被欺骗利用》才算是开了批判延迟满足训练的先河,倡导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不过,延迟满足训练有助于成功的观点,整体在中国还是大行其道的。

前几天,李雪的“180天李雪陪你重新养育自己”群第一期结束了。结束时,一个群友发了一篇一个妈妈讲述自己成功培养出孩子延迟满足能力(没写怎么培养的,只是在晒成果——女儿已经具备延迟满足能力了)的文章,问这是否与李雪的观点冲突。

作为李雪群里的助教,我立刻回答说:冲突!

下面,我来详细讲一下我对延迟满足的理解。

二,我和老婆的冲突

讲严肃的话题前,先讲几个好笑的但又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吧!

十年前,我和老婆刚相识相恋,我们俩逛街的时候,常会发生矛盾,就是她想买个东西,我会告诉她,在某个地方有更便宜的。

最典型的就是比如她想在外面小店买瓶矿泉水,我说:等一会儿,路过那个大超市的时候,去那里买便宜一半。

她说:我现在很渴,现在就想喝。

我说:你就不能忍一忍吗?要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克制诱惑,这样将来更容易获得成功!

然后老婆忍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想买水果或者别的东西,我又阻拦,说到大超市买便宜……

在商场,老婆看中了一双鞋,我说,过几天是圣诞节,商场会搞活动,估计会打折,等几天再买吧……

老婆一忍再忍,最终爆发,吼着告诉我:我想要的东西,必须立刻满足。如果不立刻满足,我就一点也不想要了!你明不明白?

我说:堂堂一大学生,你怎么能没有延迟满足能力呢?没有更要锻炼啊!怎么能任性而为呢?

她说:去TMD延迟满足!别在我面前提这个词!……

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我还特委屈,我是为你好啊!延迟满足能力多重要啊!

回想起来,真是让我汗颜!我们为此吵过很多次架,她居然都没和我分手(真是真爱啊!想想都觉得庆幸和后怕)!

正是老婆多次抗议,我才不得不放弃了对她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进而,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老婆就不能延迟满足一会儿呢?明明多等一会儿,会有更好的回报啊?

三,少年往事

后来,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我的确很能忍,很能延迟满足,而且我都延迟了二十多年了,都还没打算满足自己呢!

小时候,我喜欢的东西,父母很少给我买。即便是生活必需品,比如换季的衣服,他们也是推迟很久很久,直到快过季了,衣服都降价处理了,他们才给我买。

记得我上初二那年夏天,天好热,大家穿的都是凉鞋,只有我还穿着球鞋(我表哥家卖球鞋)。我就让我妈给我买双凉鞋。她带着我在农村的集会上转来转去,就是不舍得买,我挑中了一双,不算贵,但很好看,可是母亲还是嫌价格贵,说再等一个月,便宜了再买。

我很生气,也很绝望,大家早都穿凉鞋了,全班就我一个穿球鞋的!我气冲冲地回学校了。母亲看见我生气了,就赶忙把我喜欢的凉鞋买下了,还送到了我们教室,可是我一点都不想要那双凉鞋了(全班同学都注视着我妈给我送凉鞋,都看着我脚上的球鞋,当时我很喜欢的女孩也在场,好羞耻啊)!

上高中之前,我想要的东西,母亲总是要这样反复纠结无数次,在我绝望了,不要了之后,才会给我买。但每次,在死心之后。再得到这些我原本特别想要的东西时,我都真的一点喜悦的心情都没有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发现,我和我老婆是一种人,都是不能延迟满足的人。之所以现在看似能延迟满足了,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延迟满足,这只是压抑了自己的需求而已。也许是因为过去失败了太多次,对立刻就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抱希望了。

父母对待我的方式,也内化成了“内在父母”,虽然后来我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身边了,也实现了经济自立了,但是我还是像他们当年对待我那样,很少轻易满足自己。比如喜欢一个东西,哪怕很便宜,我也会犹豫再三,考虑很多天,最后往往也还是放弃。

更可怕的是,我不仅这样对待自己,我还试图这样对待老婆。幸好她反抗了。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点心,但没有机会吃。长大以后,每次到超市我都垂诞欲滴,但总是忍。后来老婆看不下去了,给我买了两斤。就这样吃了几次之后,我对点心没兴趣了,以后到超市,也不会馋了。

四,童年往事

再接下来,我更深入地思考,我发现在我童年时,母亲就已经对我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了。我在《你这么穷,一定得从童年找原因》一文详细阐述过,这里节选一部分:

小时候,每当街上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卖水果或者玩具时,我总会要求妈妈给我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要求妈妈给自己买。所以,只要小贩经过,街上必然是哭骂声一片。

有的小孩见妈妈不肯,就会躺到地上,撒泼打滚、哭闹不止;也有的是小孩一再要求买,妈妈哄劝不住,怒了,就按住孩子,照屁股上一顿猛揍,把孩子打得鬼哭狼嚎……

结局当然只有两种,要么最后孩子妥协了,哭一阵儿收场;要么最后妈妈妥协了,给孩子买了,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我妈妈用的是第三种办法:“你真想要吗?我可以给你买。但有两种做法,你选哪一种?一种是先甜后苦,我给你买。你要什么我都给你买,然后我们家很快就没钱了,一家人只能拄着拐杖,去当流落街头四处要饭的乞丐了。另一种是先苦后甜,你先忍着,不吃这些好东西,不玩这些玩具,把钱都攒下来,将来我们会有很多钱,那时候,你想吃什么吃什么,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你选哪一种?你自己选!”

这不就是经典的“延迟满足”训练吗?而且是不打不骂,讲道理的!事实上,也是很有效的:

作为懂事的孩子,我当然会选先苦后甜。

偶尔,太想要了,我也会不管不顾地说:“我选先甜后苦!”

妈妈会继续语重心长地给我讲道理:“你真选先甜后苦吗?你不管父母和弟弟了?你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就让一家人将来都去街上讨饭吗?你忍心看妈妈去讨饭吗?你忍心看你弟弟去讨饭吗?你一向都那么乖,现在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自私自利了?你……”

“妈,你别说了,我不要了,我真不要了……”最后,我都会哭着这样说。

但这样的延迟满足,只是节省了一时的钱,却给我带来了长久的深远的负面影响。

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妈妈一遍遍的洗脑,导致我不敢去享受美好的事情!

每次,当有机会或者幸运降临的时候,我不是怀着欣喜去迎接、去享受,而是下意识地往后躲。童年的心锚已经种下了,这个心瞄就是——先甜会导致后苦,先苦才能后甜。

我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潜意识一直控制着我。潜意识担心如果我享受了美好的事情,就必然会有悲惨的事情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我会不由自主地逃避美好的事情。潜意识鼓励我去吃苦,甚至自讨苦吃,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先苦了,后面就会有甜。

可“后甜”什么时候到呢?是年老的时候吗?反正我一直没觉得这个“后甜”该来,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早着呢,“后甜”还不会来。但同时,我一直惧怕“后苦”的到来。

“先甜后苦”仿佛一把利剑,一直悬在我的头顶,仿佛长着眼睛,只要我尝到了甜,就立刻会落下来让我大祸临头一样。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哄孩子不买东西的方法,导致我一直不敢主动去品尝我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就在我眼前。这看似很荒诞,但却真实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三十多年。

因为惧怕甜会带来苦,我的生活像一个苦行僧一样……

好了,不再引了,总之,现实生活,不像做实验,你不知道延迟满足多久,会有两颗糖果的奖励。你也不知道如果你及时享受了,会错失多大的机会。就这样陷入到了“一直延迟,却从不敢满足自己”的荒谬境地了。

五,人是有情感的,不是机器人

在你最想得到的时候,得到的那种满足感;往往会超过延迟满足得到双倍物质奖励时的满足感。

在你最想得到的时候得不到,等后来得到双倍的时候,也许,你的兴趣早就消失了。

比如很多人年少的时候很穷,很想吃一种食物,但吃不到;等后来有钱了,可以吃很多很多那种食物了,然而时光境迁,却一点胃口也没有了。勉强吃下去,也不会有当年那种独特的味道了。

鲁迅先生在他的回忆散文《猖会》里也提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被延迟满足的事情:

少年时,他想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看五猖会(当时罕逢的盛事)。

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父亲此时出来延迟满足他了,要求他将《鉴略》背上二三十行,背会了,才能去;否则就不能去。

鲁迅只好一遍遍地读背起来,长工、保姆、母亲等人都静静地等着,太阳一点点升高起来,鲁迅终于一口气背完了。

接下来,鲁迅是这样描绘的: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原本兴致勃勃的少年鲁迅,被父亲这样延迟满足了一下后,鲁迅对原本期盼已久的事情,以及眼前这一切好玩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致。

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经历,这是无数孩子都有过的惆怅经历。

父母只看到了延迟满足所带来的好处,却看不到延迟满足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伤害(几十年后都还没有释怀)。

六,搞笑的实验结论

有这样一个调查,在电视刚刚兴起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富人区电视普及率比较高,穷人区电视普及率低。十五年后,研究人员追踪调查,发现富人区的孩子上的大都是名校,而贫民窟很多孩子都没上大学,甚至不少还吸毒和犯罪。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小时候有电视看的人,更容易考上名校。小时候不看电视的人,更容易犯罪。

另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富人区的孩子小时候都吃过某种冰激凌,而贫民窟的孩子大都没吃过。后来追踪调查,发现吃过冰激凌的孩子,大都功成名就,而小时候没有吃过冰激凌的孩子,大都发展平平,甚至违法犯罪。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小时候吃某种冰激凌,更有助于成功;不吃某种冰激凌,容易发展不好。

这是不是搞笑呢?

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是富人家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得到的各种教育资源更多,长大了也拥有更多其他相关资源,所以,他们更容易出人头地。

贫民窟的孩子,家庭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从小教育资源少,其他资源也少,所以想要成功更难。

与电视和冰激凌能有多大关系?

所谓延迟满足的实验,得出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和上面的研究人员得出“小时候看电视吃冰激凌更容易成功”,是一样的傻缺逻辑。

七,延迟满足能力的前提是信任

为何有的小朋友可以接受延迟满足,有的小朋友不能接受延迟满足?

信任与否,是孩子能否延迟满足的前提。

如果孩子信任父母,父母总是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事情总能说到做到,那么,孩子就会信任父母,并扩展到信任这个世界。就容易接受延迟满足的方案。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失信于孩子(失信于孩子的事情,真的不要太多,我很多来访者都有被父母欺骗的经历——承诺考个好成绩,给予什么奖励,最后不兑现),孩子就会不信任父母,继而不信任这个世界。他们就不会接受延迟满足的方案,因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一鸟在手理论是流行最广泛和最持久的股利理论,比延迟满足实验权威得多)!

罗彻斯特大学的CelesteKidd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她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将孩子分成A、B两组,然后承诺一会儿会给他们奖励。但是他们会向A组的人兑现奖励,对B组的人,却不兑现奖励,只说一声抱歉,没有了。接下来,再同时承诺两组人另一种奖品,然后依然只给A组人兑现,不给B组人兑现。经过这两次“热身”后,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你能说B组的孩子都不如A组?在这样屡次不兑现承诺的情况下,B组那些继续接受延迟满足方案的孩子,才是一根筋的缺心眼吧?

八,延迟满足能力取决于平时是否充分及时地满足

如果孩子平时很少得到满足,看到这个零食,就像从沙漠里刚出来的快渴死的人看到水一样,直接就扑上去了,哪有心情延迟满足?

如果孩子平时都总能及时得到满足,孩子对零食还是会喜欢,但不会有执念,不会有非立刻要的冲动,就自然能够延迟满足。

所以一些讲理财的人,提倡吃饱饭再去超市购买零食,就是这个道理。

李雪在《总是不被满足的孩子,最容易被欺骗利用》一文说:

人类包括动物确实有这个集体无意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比如农场主为了把发霉的草让羊吃掉,故意把草堆在栅栏外面,同时把栅栏的空隙留得大一点,羊努力一些,头就能钻过去。果然,羊群放着新鲜草不顾,争先恐后伸长脖子钻过栅栏把发霉的草吃光。

如果父母经常用这样的手段对待孩子,孩子就会被训练得如吃发霉草的羊一样的愚蠢,容易被利用。比如,一些老板也会使用这种激励招数,画一张很大很诱人的饼,让员工过度付出,收入却很少。员工越付出,越觉得亏,但越亏,就会更付出,以期待有朝一日把大饼赚到手,如赌徒一样的心态,被人玩弄于掌心;还有婚恋网站上一些专门骗财偏色的人,也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让女人不断付出。

而那些幼时经常被及时满足的人,墙上的饼没有太大诱惑力,他们会理智的衡量付出与收益,有梦想有激情,但不会活在别人编织的梦幻泡沫中,骗财骗色的招数对这样长大的孩子更是没有用。

的确,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心理学家武志红也说过:未被满足的欲望是最强大的。

得到了,满足了,也就放下了。如果得不到,心里就会一直挂念。如果得不到的东西太多,心里挂念的事情也就越多。心就会静不下来,大脑就会混乱,也就难以专注了。

这是进行延迟满足训练的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九,延迟满足实验的结论是非常不靠谱的

由以上两点原因,我们会明白,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不取决于孩子的意志力,而取决于父母平时是否能及时满足孩子,以及父母是否值得孩子信任。

换句话说,这些通过考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是这样的:父母是值得他们信任的,父母平时总能及时满足他们。这样的孩子自然延迟满足能力强,意志力强。

而那些没有通过考验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是:父母不值得他们信任,或者他们平时很难得到及时满足。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推知两者的家庭环境有很大不同。前者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取得成功,后者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获得幸福(父母都不值得信任,想幸福太难了!)。

因此,与其说是延迟满足的能力决定了成功;不如说是家庭环境决定了孩子是否容易成功。

延迟满足的能力,只是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结的一个果,而不是孩子成功的因。就像我前面举例里说的电视机一样,只是富人区家庭里其中一个优越性体现,正因为是富人区家庭,才买得起电视,而不是因为有了电视有助于成功。

米歇尔自己也通过给不同阶层的孩子做同样的实验,得出结论:穷人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低于平均水平。

他说:“生长在贫苦家庭的孩子相对处理‘延迟满足’的机会就少,而如果不实践,就无法找出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我认为他说错了,贫苦家庭的孩子平时很少得到及时的满足,而且穷人家庭,父母更容易食言,让孩子不信任,这才是穷人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原因。

不过,米歇尔不承认这些,他认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是善于转移注意力,不紧盯着诱惑他们的东西看。

但在我看来,转移注意力什么的,只是“术”的层面,前面那两条,才是本质,是“道”!

以上是从生活体验和逻辑角度论证延迟满足实验的结论的不靠谱。

下面还有从事实的角度证明这个实验的不严谨、不靠谱。

据百度百科及MICHAEL BOURNE的文章《棉花糖陷阱:是我们吃棉花糖,还是棉花糖吃我们?》提到的事实,我们看到:米歇尔最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只是想研究为何有人能延迟满足,有人不能,并没有打算做长期观察。

只是十多年后,米歇尔在偶然与同样参加过上述实验的三个女儿谈到她们幼儿园伙伴们的近况时,他才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许存在某种联系。

于是,到了1981年,米歇尔才逐一联系曾经参加实验的653人。不过,他们只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185人,而且其中只有94人愿意提供SAT成绩,其他人的成绩究竟是高是低,他并不清楚。他的结论,是从这94人的数据里推测出来的。

他得出的结论是:

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但是这都是参加者说的,和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难免有些出入。

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

也就是说,他的研究结论,是从当年参加实验的14.4%的成员的情况推测出来的。这94人还不是随机挑选的,而是自愿提供的,其他91人不愿提供成绩,还有400多人联系不上。所以,这个样本占比未免过小,而且不客观(幸存者偏见),所以这个结论很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吧?

十,延迟满足的意义

上面我的话,没有支持延迟满足的;但我并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延迟满足。什么时候是必要的时候呢?下面这个来自糗事百科的笑话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作者:我是煮茶

我表姐和表姐夫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了,表姐情绪激动了,寻死觅活的,表姐夫没辙打电话叫我过去劝劝。

我到表姐家,表姐双眼通红正要出门,说要上顶层跳楼。

我拦在门口说:“两部电梯都坏了,我都是爬楼梯上来的,你怎么上顶层?”

表姐转身就进了门旁边的安全通道,爬楼梯。我在后面跟着。

爬了十多层,还没到顶,表姐爬不动了,她气喘吁吁地说:“想想,我也是有不对的地方。咱回去吧!”

我也累了:“姐,你想通了是吧?!那咱坐电梯下去吧……”

结语

刻意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我的教育理念是:

养花种在养土,养鱼重在养水。父母要给孩子营造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信任宽松的环境,而不是把力气用在花或鱼本身上,与孩子较劲,让孩子活得纠结拧巴!

我不会拿延迟满足的理论去恐吓我的孩子(开头群友发的那篇文章里的小女孩被妈妈教育成了一个会“主动”延迟满足的人,玩耍的时候会担心玩多了不好,会停下来,决定改天再玩。她是一个担心不延迟满足,未来就不会成功的小女孩)!我希望我女儿可以酣畅淋漓的玩耍,而不是玩的时候,总想着延迟满足,玩不尽兴!

我不会与孩子较劲,故意去推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我也不会去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延迟满足——转自张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