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02 | “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

对于未来的预测总是伴随着恐惧。

害怕自己预测得不准确。搭上了时间,花掉了精力,最后却与真实的趋势相差甚远。害怕自己预测得太准确。由于没有笃信自己的判断,最终错失了良机。

我很喜欢《大空头(The Big Short)》这部电影。

虽然很多人都说次贷危机不可预测,但这部电影就结结实实地告诉你,那些真正的预言家早就已经提前活在未来,设计好了从中套利的方法,最终狠狠地赚了一笔。

尊重事实、相信逻辑、无视非议,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如果有时间,大家不妨去看一下,这些人是如何用足了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的。

【读者留言】

我曾经做出过最重要的预言就是信用卡时代的来临。当初身边几乎没人办信用卡,但我一次办了几张,而且还是visa卡和万事达卡,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那群人也全都办卡了,而且很多人还怪我当初为什么不提醒他们办卡。

【李笑来】

能够让人无视周围人的眼光,坚定自己判断的只有一条:

笃信。

大部分人最终只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笃信自己的判断。对,必须是笃信,连相信都不足以让你采取行动。

笃信的根基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源自扎实的推理和不断的拷问。没有足够的数据,不会轻易下结论。

真正开始做功课,就会发现其实需要补充的资料还有很多,能让自己笃信的背景信息还不充分。

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摆脱盲从,认真对待起每一个观点。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机会来临的时候不研究,错过了之后,又怪别人不提醒自己。

【读者留言】

我做过的最准确的预测是针对一个朋友的工作问题。朋友3年前在一个大公司养尊处优地活着,不思进取,我和他说过无数次,你这样吃老本不进步,离开这个公司你就没办法继续生活了,但是他也不听我的。现在我们已经不是朋友了。

【李笑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准确预测别人的人生。

原因通常有两个。

一方面,你会选择性忽略掉那些错误的预测。心理学上称之为“幸存者偏误”,就是你只能看到最后活下来的那群人。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不是你的人生,即便预测错了你也没什么损失。

要知道职业台球选手在正式比赛中,很少能打出147分的最高分。但是他们在场下练习的时候呢?打出147分并没有那么困难。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就是比赛带给他的压力。

所以与其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来对待朋友,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对于自己未来的预测是不是同样灵光。

毕竟我们从第一周就强调过,不要乱操别人的心。

【读者留言】

每次读到一些好的东西,都愿意同别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冷嘲热讽。对于外人,我可以不去理会。可对自己打击最多的是最亲近的人该怎么办呢?比如自己的父母。

【读者留言】

从小到大身边不乏有嘲笑知识的人,当我因此受到影响,向父母鼓吹“知识无用论”的时候,我的父母都会激烈地反驳。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在帮助我成长,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李笑来】

每个人的世界确实很不一样。

同样是父母,有些人会鼓励孩子追求知识,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护孩子;而有些父母则刚好相反,成为孩子进步的阻力。

能够碰到前一种父母实属幸运,希望你能好好珍惜。没有碰到也不要觉得自己倒霉,毕竟后一种父母在中国的比例也不小,遇上了只是正常的随机事件而已。

其实准确地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外人,这里当然也包括你的父母。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默认没人支持你,把别人的鼓励都当做额外赠送的。

能够活在未来的人本来就在少数。正常来说,这里包括你父母的概率并不大,所以不要对他们百分百支持你抱有太多期待。

尊重概率,摆正心态。这样的话,你可能更容易坚持下来。

【读者留言】

笑来老师,我觉得自己经常会去想未来的事,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导致自己更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做。能不能谈谈“活在未来”和“过度思考”之间的怎么找到平衡?

【李笑来】

大部分人不敢“活在未来”的原因都是:害怕自己预测错误。

为了追求这部分的安全感,会尝试很多东西,最后就会重新回到我们最初的困境中:被困在当下

我的建议是:

不要企图一次就预测对所有的事情。

大部分的过度预测意义其实不大,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想要每个细节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只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烦恼。

预测的能力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暂时没什么自信,就不要判断太远的未来。重要的是,判断过后,要用行动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只要你在不停的践行中真正成长起来,即便那个过去的预测没有应验,你也不会有任何焦虑。

【读者留言】

坚信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于是辞去地产公司的工作,加入互联网初创公司,从零开始。一年过去了,目前是这家公司最大的一个项目组的负责人。

【李笑来】

能够抛弃之前的积累,快速转型其实并不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原以为是优势的资历,会成为我们迈出下一步的阻碍。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不妨像我一样,把七年看成是一辈子。这一辈子你可能在地产行业工作,下一辈子就有可能做一名计算机工程师。

每个领域的积累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心态上不应该把自己限制住。

如果你已经判断出了未来的趋势,即便那是一个新领域,你也应该果断跳进去。毕竟下一辈子,你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问答02 | “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答02 | “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