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八月十八观钱江潮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每年钱塘江潮最盛的日子,因缘和合,得以在杭州驻足于特意选取的南星桥(古代樟亭/浙江亭)一带江边,如愿以偿首次欣赏“八月十八钱江潮”。

众所周知,每年央视跟着直播的钱江大潮是在杭州东北的海宁市盐官镇;而且今年因雨量不足,潮水又整体明显小于往年,那为什么还专程赶在八月十八跑来潮水效果并不太佳的杭州观钱塘潮哩?

因为我想“观”的不是今年最盛的大潮(不然就去盐官了),而是想亲身体验一把古文记载中杭州曾“壮观天下无”的八月十八潮。

三天前八月十五观潮准备时,导师和学姐陪我在另一处古时杭州赏潮胜地——六和塔上,大小脑袋探出塔身迎着烈烈江风,跟全国慕名而来的同胞们一起从13点等到16点,都没候来预报说14:58的钱江潮……因为潮头涌至六和塔时已经削弱得完全看不见,只剩涨水而已了……

图片发自App

想想有的同胞从11点开始等……再想想我们躲在塔里还能时不时蹲下避避风头,还有些同胞们烈风烈日中撑着小阳伞一直候在六和塔下、钱塘江大桥附近的江边……真是更心疼他们……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昨天便有些感冒的我(不知跟六和塔上吹的两三钟头江风有无关联),今天整个人热乎乎、晕乎乎的,上午打起精神陪导师一起考察了南宋御街遗址后,下午乘机飞回广州的导师又劝:

身体第一,你还是跟我一起回学校吧。

小坚定:不行啊老师,怎么能错过下午的八月十八潮!

看着越来越蔫的我,导师忍不住再二再三地劝:

我看你还是吃过饭后回净慈寺睡个好觉休养一下,今年这八月十八潮,反正也小得很,不看也罢,怕你吹了江风感冒更严重。

一听又急了:

那怎么行!我可是专门考据了南星桥一带正是古时“樟楼”所在,李白来游杭州时都首先去那里观涛赏钱江潮呢!人家有诗为证:“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即便今天去了跟咱八月十五候在六和塔一样,连缓缓移来的白色“一线潮”也瞧不着,我也得去江边“樟楼”处站着!

导师无奈又欣慰笑道:这就是你讨人喜欢的地方!(嘻嘻o(^_^)o)

于是折中回净慈寺小睡半钟头后再度出发,乘公交车辗转来到了南星桥一带的江堤。


图片发自App

下公交时望着周边宽阔的大马路上没多少车辆行人心里蛮低落、很是惴惴的,但细雨中撑起伞沿着沿江绿道的步道向江堤走去时,猛地眼前一亮,尚未来得及欣喜感慨,便被身后不知何时跟上的一位大妈抢先爽朗惊叹:

哎呦!我还以为潮小没什么人来赏潮呢,瞧这人山人海的!

图片发自App

是啊,眼前花花绿绿的小伞在我眼中简直太美了!!


图片发自App

打开录音笔和手机摄像,清点估算江边至少来了近200人,候潮的空档不时找机会跟同样翘首以盼的市民游客们搭话做做访谈。


图片发自App

15:14左右(比潮汐预报的15:29早了15分钟),人群开始躁动,喊着“来了!来了!!”探头一看,遥遥地终于来了一条白色潮头,以10/s的速度向前涌来。大伙儿的脖子个个儿跟举着手机拍啊录啊的手臂一样伸得老长,期待中、惊叹中、小小惋惜中共同盼来了这三五分钟便从眼底、耳底溜走的“八月十八钱塘潮”。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人群随着潮一起呼地散开,江岸只留下零星几位意犹未尽者。我跟右手边的大伯又做起访谈,正巧他是老杭州,给讲解了南星桥一带由最初的沙堤到如今水泥堤坝的历程,一起分析江河改道、堤坝桥墩阻挡、降雨量少等因素对如今杭州段钱江潮愈发变小的影响。

最后一个离开江岸的我,再次默诵自己最爱的那阙潘阆咏北宋时杭州人竞相观八月十八钱江盛潮的词: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自打初中读来便深爱的励志句一直指引我追逐自己总有些非主流、又有些前沿的理想。

八月十八在杭州古时赏潮胜地观过钱江潮的我,更加坚定自己“弄潮儿”的身份选择,继续“勇立涛头”,把好手中的“红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八月十八观钱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