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评:“天价彩礼”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早就听说农村“天价彩礼”的事情了。可是,在质疑的同时,总觉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毕竟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再说“像二成不怕局大”!毕竟这一类事情有时属于“私事”,大家这么口口相传,难免会有捕风捉影、夸大其词的成分在里头,也不好核实。一听了之,一笑了之,管它作甚!

    最近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还真是颠倒了笔者的“三观”。为了保护亲戚朋友的隐私,姑且“真事隐去,贾雨村言”。呵呵。

    毋庸置疑,彩礼这个东西古已有之,翻开“三言二拍”系列书籍,到处都有。彩礼是古时候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之时,男方向女方赠予的聘礼。这是一种传统民俗,有一定的合理性,甚至体现某种文化,这本来无可厚非,甚至因其有一定的“仪式感”而应该褒扬。可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彩礼攀比之风日盛,高价彩礼正常的事,“天价彩礼”也屡见不鲜,导致不少农村家庭因为儿女婚姻,背上沉重的负债,甚至因婚致贫。

    彩礼这东西,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一一从前就是吃顿饭、送点小礼品作为信物而已,后来到80年代就发展成“三大件”、90年代新“三大件”、后来就是888、8888、88888,甚至888888,还有就是到城里买套房子的作为彩礼的。而且,除了大块头“彩礼”,还有“化整为零”彩礼的,从最初的见面礼、过节拜访礼到压岁钱、订婚礼、压箱钱、上轿礼、下轿礼、改口礼(改称呼为爸妈的)。等等,不一而足,跟喝酒一样,起出个名儿就得给钱。如果双方订婚后不马上结婚,那花费更多。

    更奇葩、更吊诡的是,除了榨干父母之外,现在开始“榨取”新郎的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等近亲长辈了,近一两年,农村里还真有这样的事儿。凡是男女双方订婚,本来最多请亲戚朋友吃个饭,如今那一套过时了,得带钱来吃饭,1000元是少的了,10000元也是常见的事。本来,农村里结婚正常“来往”也就100、200、500,最多1000不等的,也还是勉强说得过去。干嘛要拉亲戚朋友到这个高价彩礼圈呢?确实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一一然而“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家庭没有讲理的地方,只有“装孬”不去吃饭的份儿!

    婚嫁本是人生大事、家庭大事,举全家之力,也是人之常情。但动辄10万20万的彩礼,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不菲的开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那几乎是多年的积蓄,甚至是一辈子的心血,更有甚者一辈子也没有这么多,只能伸手去借,因此导致债台高筑,成了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一民间有看病、上学、婚姻是农民头上“三座大山”的说法。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这种“因婚致贫”的怪象乱象,也加大了农村整体脱贫的难度。同时,“天价彩礼”还掺杂着过多的物质利益,使农村家庭价值观扭曲,从而毒化农村的社会风气、毒化农村的人情世态。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天价彩礼”都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毒瘤,必须铲除而后快。

    产生“天价彩礼”原因多多,铲除“天价彩礼”困难多多,但是正因如此,才拷问着治国理政的智慧、谋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农村盛行的高价彩礼,有一定的产生渊源,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尤其是农村互相攀比之风影响很大,在农村有一定的生存土壤、有一定的存在市场。笔者感到,除了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之外,笔者建议地方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从根本上净化社会风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形成文明婚嫁新风尚。

    当然,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还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家风传承”、“红白理事会”、“乡贤协会”乃至村规民约、最美新人评比、最美家庭评比等常态化宣传,切实让农民认识高价彩礼的危害,形成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的社会共识和长效机制,让彩礼回归纯朴本色,让农村荡漾着清新之风。(写于2019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根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经济网特约评论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炎黄时评:“天价彩礼”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