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

“从没见过。”

这是大多数人,对去年最后一部电影的感慨。

但意味却可能截然不同——

有人说是革命性的电影手法;

有人说是年度最烂;

有人说是前所未见的断崖式票房跌幅。

答案呼之欲出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上映,一天票房豪取2.64亿,于国产文艺片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然而第二天,也就是2019年第一天,票房坠落到1113万

跌幅高达96%

在购票平台上,负评将《地球》淹没:

“没情节,烂片!”

“不是科幻啊,大烂片!”

“从10分钟开始就睡着了,年度最烂!”

在猫眼app上,《地球》评分仅2.7,这是什么概念?还不及另外一位毕姓导演现象级烂片《逐梦演艺圈》分数的一半。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1张图片

但《地球》究竟有多烂呢?

在国内一片骂声的同时,海外口碑反而一片红。

IMDb7.2,烂番茄89%好评,媒体综评metacritic高达88!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2张图片

更别说此前的戛纳和金马,《地球》都积攒了不俗的口碑。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明白——

菜是好菜,只是上错了桌。

起因是……

《地球》到底在说什么?

这是去看了跨年场的观众最想问的问题。

其实经过梳理之后,《地球》的故事简单而通俗——

罗纮武(黄觉 饰),一个被情所困的中年男人,让他出不了爱情围城的,是多年前一个叫万绮雯(汤唯 饰)的女人。

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去世后, 罗纮武回到老家贵州凯里,触景生情,他想起了12年前发小白猫(李鸿其 饰)被杀,而自己却用白猫遗留的手枪,杀死了老大左宏元(陈永忠 饰)的过往。

白猫和罗纮武,都是被万绮雯利用——她想假借私奔,逃离凯里。

故地重游的罗纮武,最后在残破的电影院里,做了一场关于过往的梦……

梦里他和所有人再度相遇。

其实在Sir看来,《地球》难懂的不是故事。

形式

比如前后符号的呼应,如同解谜一般。

比如,梦境里第一个出现的那个羊头面具小男孩,他是谁?

联系现实很容易就得到答案——

罗纮武和万绮雯有过一个没敢留下的孩子,罗纮武说,生下来,我会教他打乒乓球。

于是,这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就这样闯进了父亲的梦。

现实的结,梦境里解。

这也解释了《地球》为什么不合逻辑——

我们的梦境都是以现实经历为元素的。

只不过这些元素在潜意识的加工下,变形、异化,编排成了不可思议的模样。

《地球》是一部浪漫、轻盈、柔软的电影。

但它落到普通受众的那一端,却变成了重重砸下的拳头——

有人冲到售票前台,要求退票,逼问影院员工,你给我讲讲这片到底说了啥!

有人质问3D眼镜带了有什么用,因为他们没有坚持到那个3D长镜头,就提前退场了。

还有人,将拳头愤怒地向银幕砸去。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3张图片

失控

《地球》的神级开局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是片方自己。

最初是电影上映前25天,汤唯等主创在抖音录制短视频,话题很健康——

#2018年最后一天想做什么?#

有人留言,“想跨年时吻到喜欢的人”。

有数学好的直接说,要是能看到晚上9:40的场次,正好可以在电影结束时跨年。

这种情感导向被抖音捕捉,被不断发酵,转化,成为抖民的一个表达出口。

同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在两大电商平台的想看数累积激增了八万。

第二天,宣传方顺水推舟,发布《<地球最后的夜晚>发行票价及跨年活动声明》。

正式推广“一吻跨年”营销。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4张图片

果然,上映首日去看《地球》的,大多数都锁定了“跨年场”。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5张图片

然而这些冲着“一吻跨年”去的观众,等到了跨年的零点,却发现接吻的兴致全无,只剩下一脸懵逼。

这也就无怪乎第二天票房断崖式下跌。

换做别的电影,还有可能借一众差评的热度,再吸引一拨好奇的观众去看看,电影究竟有没有那么“烂”。

而《地球》,愤怒的观众可能都找不到语言去形容它的“烂”。

事实上,观众期待看一部爱情喜剧没问题。

《地球》的艺术探索也没问题。

大家都说,错在了营销。

文艺片就不能营销吗?

也不是。

事实上,没有什么文艺片只满足于自己的核心受众。

很多人早就忘记,2004年国庆档,王家卫的《2046》宣传语是啥。

啥也没有,因为预告片里字幕有这些:

梁朝伟,章子怡,王菲,木村拓哉,巩俐,刘嘉玲,张震,张曼玉,董洁……

女生看到这个阵容就惊了,男生看到女生看到这个阵容惊了之后也惊了,这肯定是科幻大片啊!

《时代》杂志赤裸裸地盛赞:“想看一场精彩的接吻戏吗?去看《2046》梁朝伟和巩俐的演出吧。”

于是上映第一周全中国冲了近2000万票房。(15年前,很高了)

第二天断崖。

最终只有3000万票房。

咱们再往过去看。

杨德昌的《恐怖分子》。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6张图片

1986年年底贺岁档上映,宣传点是黑帮枪战大片。

结果呢,根本不是警匪大片,悠缓的文艺路数,让观众“大呼上当”。

这些,相信给《地球最后的夜晚》打一星的,一定都深有同感。

我们经常说,港台的电影译名,特俗。

比如什么安东尼奥尼的《蚀》被翻译成《欲海含羞花》,《勇敢的心》被翻译成《惊世未了情》,还有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要叫《刺激1995》?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7张图片

是港台的电影人就更肤浅低俗吗?

不是。

区别在于,这些电影在内地没有引进,而当年在港台却是要实实在在卖钱的。

直译,当然更“诚实”。

但有多少人,会看见一个字《蚀》而走进电影院呢?

即使身为文艺片,也不会放弃把更多观众“哄”进电影院。

这就是有没有背负KPI压力的区别。

从起名字的学问上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无疑是成功的——

1,“地球”两个字给人宏大的暗示,不像是小众片;

2,“最后的夜晚”给了“跨年一吻”充足的营销卖点;

3,片名暧昧不明,符合电影的调性,它甚至可以辩解,我没骗你啊,这是一部片名都很难读懂的电影。

《地球》想吸引更多“非核心受众”走进电影院,这也是任何电影想做的事。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

一个营销的idea,在网络的发酵后,集中爆发,直至失控。

谁的锅

有的人把这次《地球》的口碑崩塌归于营销错位。

坦白讲,Sir只能同意一半。

现在的营销,确实“鸡贼”,但算不上“虚假”。

一方面,营销方确实把“一吻跨年”当作噱头,借抖音等社交媒体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

但另一方面,电影的其他物料,比如海报,比如预告,并不像《爱情公寓》完全把盗墓动作剪成爱情喜剧,依然保留其独特的文艺气质。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8张图片

可惜,这时代走得太急。

过去,观众走进电影院还会象征性了解导演,演员;今天,可能仅仅凭借一个被制造出来的“仪式感”,我们就愿意掏钱买票。

这种“非理性的消费”为文艺片的票房提供了想象力。

但也为之后的“口碑反噬”埋下伏笔。

一个本不会成为爆款的爆款,要偿付它透支的流量。

这是大众文化的“守恒定律”。

所以,Sir倾向于把这次营销行为定位为——

一部文艺好片,也是一部“商业烂片”。

它在文艺片层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在商业逻辑上,却处处显露出“找补”的败笔。

按照今天中国电影的市场状况,我们的文艺片观众存量,目测在300万之间,折合票房,就是1亿+。

这决定了文艺片如果主要战场在国内,投资额最好在5000万以下。

但从《地球最后的夜晚》2000万到7000万的追加投资,决定了它要不想赔本,必须从其他观众群“找补”。

这就有了今天“撕裂”的一幕。

与其把锅甩给营销,不如从项目的根本上反思,是不是有更完备的排片计划,更合理的成本控制,以及,更可追究的负责人体制。

Sir并不怀疑导演毕赣,演员汤唯、黄觉,乃至参与这部电影的其他主创对拍出一部好电影的执着雄心。

——事实上,在制片人单佐龙一篇名为《“地球”的至暗时刻》的文章中,就披露了毕赣为了某个镜头可以不要导演费,汤唯主动耽误其他戏补拍《地球》,黄觉后期不收补戏费,甚至主动拉来好友张歆艺的投资……

等等等等。

但就像李安导演说过的——

(拍电影)的每个故事都是可歌可泣

什么押房子啦,什么没有多少钱啦,大家拼命啦

可是你电影比赛不能够让大家去同情

你本身气要足

这是我讲的格局

我们文化和教育造成我们怠惰

让我们缺乏竞争力

你不能老是靠民族的感情或者你一厢情愿的热情

期望观众都要说你好

《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_第9张图片

文艺需要引导。

对文艺片的宣传推广也合情合理。

但从长远看来,要想实现国产文艺片天花板的突破,靠的,绝不可以只是某次“神来之笔”的营销。

Sir更不想看到的是——

今天,关于这场“营销”的讨论,甚至覆盖了电影。

关于电影文本的讨论少之又少,相反,目之所及的,全是情绪输出的“对骂”。

文艺青年骂抖音用户装逼不成毁了一场好戏。抖音用户骂文艺青年眼里只有“电影”装不进普通人。

故事派骂电影不会讲一个好故事就是不合格;艺术流反驳电影的本质绝不是故事,要听故事你怎么不看小人书。

乃至导演毕赣,这个名字也被一些受骗的观众永久录入黑名单。

这种因“审美趣味”不同而将对方打入敌人阵营的做法,或许才从根本上断绝了中国持续出品优质文艺片可能。

因为文艺片的本质绝非禁锢,是颠覆。

是让你看到这世界的混浊和生活的裂缝。

是你在看到混浊和裂缝中生出一种“我们都是可怜人”,众生平等的悲悯。

电影或者有“低俗”和“高级”之分。

但喜欢/讨厌什么电影,决定不了你成为一个“低俗”还是“高级”的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票房断崖式下跌,它到底是神作还是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