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近日,“波音737MAX8五个月内两起空难”刷爆了各大媒体头条及小伙伴们的朋友圈,这款波音史上最畅销系列累计订单超5000架,至此跌落神坛,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目前,中国、印尼、新加坡、埃塞俄比亚等数个国家已禁止波音737 MAX商业飞行,就连美国佬也迫于舆论压力停飞了波音737 MAX8和737 MAX9两款机型。

图 1波音737MAX8

2019-03-20_第1张图片

两起空难都爆发于起飞阶段,事故原因均指向737MAX新增的MCAS(自动防失速系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评估认为:波音737 MAX机型新增的MCAS系统,在迎角传感器读数错误的情况下,会不断迫使飞机低头。而且训练模拟器中没有这一新系统,当实际飞行中出现该问题时,飞机面临快速失控危险,可能让飞行员陷入短时迷惑或失措的境地。

2019-03-20_第2张图片

空难已发生,大家感到惋惜的同时对事故原因均颇为重视,这项复杂的工程就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吧,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我感兴趣的是航空飞行背后蕴藏的空气动力学奥秘,在此与大家分享下。

一、 飞机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飞机机翼如何产生升力有众多有趣的说法,比较著名的有“长路径、等时性”理论,“滑石”理论,“文丘里”理论等。这些理论之所以流传广,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比如流传最广的“长路径、等时性”理论,它认为机翼被设计为上表面长,下表面短,气流从机翼前缘分开同时到达尾缘, 因此断定上表面速度高于下表面,根据伯努利方程,速度高则压力小,下表面压力高于上表面,压差产生升力。

图 2 “长路径、等时性”理论

2019-03-20_第3张图片

首先,机翼并不总是上表面长于下表面,纸飞机的翅膀是一个平板,也可以产生升力啊;其次,气流从前缘分开同时到达尾缘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下表面压力高于上表面倒是正确的,但这个压差产生的升力要比实际的升力小很多。实际上,飞机上表面气流速度远高于下表面,压力云图应该是这样的。

图 3 机翼压力云图示意图

2019-03-20_第4张图片

关于升力如何产生,还是引用权威的定理解释比较靠谱:

1、库塔-儒可夫斯基升力环量定理:对于定常、理想、不可压流动,在有势力作用下,直均流绕过任意截面形状的有环量绕流,翼型所受的升力为:

该定理说明,在来流绕流作用下,不管物体形状如何,只要环量值不为0,绕流物体就会产生升力,否则升力为0。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足球依靠自身旋转获得环量,环量越大升力越大。但机翼的环量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了定理2.


2019-03-20_第5张图片

图4 香蕉球示意图

2、亥姆霍兹旋涡守恒定理:在理想、不可压、体积力有势条件下:

① 原来无旋的流体微团将保持无旋,有旋的流体微团将永远有旋;

② 绕相同流体质点组成的封闭周线上的速度环量不随时间变化。

机翼都是从静止状态开始开始加速运动到定常状态,根据旋涡守恒定律,翼型引起气流运动的速度环量应与静止状态一样处处为零,则绕翼型的速度环量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从飞机启动过程分阶段阐述:

a、机翼处于静止状态,绕机翼的流体线的速度环量为零


2019-03-20_第6张图片

图 5a 静止状态

b、当翼型在刚开始启动时,因粘性边界层尚未在翼面上形成,绕翼型的速度环量为零,机翼上下部的气流的速度是一样的。导致下方气流到达后缘点时上方气流还没到后缘,后驻点位于翼型上方某点,下方气流就必定要绕过尖后缘与上方气流汇合。随时间的发展,翼面上边界层形成,下翼面气流绕过后缘时将形成很大的速度,压力很低,后缘点到后驻点存在大的逆压梯度,造成边界层分离,从产生一个逆时针的环量,称为起动涡。

2019-03-20_第7张图片

图5b 起动涡形成

c、起动涡离开翼缘随气流流向下游,封闭流体线也随气流运动,但始终包围翼型和起动涡,根据涡量保持定律,必然绕翼型存在一个顺时针的速度环量,使得绕封闭流体线的总环量为零,这将导致翼型后驻点的位置向后移动。只要后驻点尚未移动到后缘点,翼型后缘不断有逆时针旋涡脱落,因而绕翼型的环量不断增大,直到气流从后缘点平滑流出(后驻点移到后缘为止)为止。


2019-03-20_第8张图片

图5c 绕翼型环量形成

至此,绕机翼流动的环量产生,根据库塔-儒可夫斯基升力环量定理可计算升力大小。

 图 6a 飞机起动涡系结构1

2019-03-20_第9张图片

图 6b 飞机涡系结构2

2019-03-20_第10张图片

二、 升力与迎角是什么关系?

迎角α表示来流V∞与翼弦线的夹角,对机翼升力有重要影响。不同的飞行迎角,空气绕流的状态不同。


2019-03-20_第11张图片

图 7 迎角及受力示意图

总体流动特点是:

1) 低迎角状态时,整体绕翼型的流动是无分离的附着流动,翼型表面的边界层和后缘的尾迹区很薄。

2) 前驻点位于下翼面距离前缘点不远处。气流经前缘驻点后,一部分绕过前缘点经上翼面顺壁面流去,另一部分从驻点经下翼面顺壁面流去,在后缘处流动平滑地汇合;

3) 气流在上翼面的流动是先加速后减速,压力为先减小后增加,存在逆压梯度区,会导致边界层局部分离;

4) 随着迎角增加,驻点逐渐后移,最大速度点就越靠近前缘,最大速度值也越大,上下翼面压差越大,升力增大;

5) 当迎角大过一定值后,上翼面呈现较大分离区,升力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翼型失速。       

2019-03-20_第12张图片

图 8 绕流示意图

机翼一但发生翼型失速,升力迅速下降,飞机面临失控风险,这也是波音737MAX系列新增MCAS(自动防失速系统)的意义所在,可以自动调节飞机安定面,产生俯仰力矩,迫使飞机低头以退出失速状态。不过一旦迎角传感器故障,在较小迎角下启动该系统,将导致灾难性结果。

 图 9 升力系数曲线

2019-03-20_第13张图片

三、推力是如何产生?

飞机要获得足够的升力,必须具有足够的速度,这就需要较大的推力。在此不得不提飞机的动力装置——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是将传统经典力学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一个国家的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水平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仅有美国、英国、俄国、法国、中国具有发动机研发能力。

2019-03-20_第14张图片

图 10 B787和GEnx发动机

发动机是如何产生推力的呢,这就要从发动机的基本结构说起。最常见的涡喷、涡扇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最核心结构为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气流经过压气机增压,在燃烧室中加热,在涡轮中膨胀做功带动压气机,最后经尾喷管膨胀加速排出体外。

2019-03-20_第15张图片

图11a 涡喷发动机示意图


2019-03-20_第16张图片

图 11b 涡扇发动机示意图

发动机既是热机,又是推进器。作为热机,发动机通过燃烧室对气流高温加热,化学能转变为内能,进而带动叶轮机械做功。作为推进器,发动机使通过的气流高速排出,从而产生反作用推力。发动机的具体推力可根据下图推导:

 图 12 发动机推力推导示意图

2019-03-20_第17张图片

选取发动机内表面为控制体,进口速度为V0,流量为qm,压力为P0,出口速度为V9,流量为qmg(考虑了燃烧室喷油的附加流量),压力为P9,面积为A9,发动机对控制体水平方向力为Fin(与气流对发动机的推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动量守恒定理,控制体所受的外力等于流出流入控制体的动量差。即:

这是从总体的作用效果评估推力。气流流过发动机的每一个子部件,哪一个部件的受力是向前的,哪一个部件的受力是向后的呢,这主要与气流流过子部件时的压力变化有关。首先是压气机,气流经过压气机后被强烈压缩,压力明显增高,在巨大的压差力作用下压气机受到巨大的向前的作用力。而气流经过燃烧室,温度明显增加但压力增加有限,所以燃烧室所受的向前的力有限。当气流经过涡轮和尾喷管时,气流膨胀加速,压力降低,气流对涡轮和尾喷管的作用力是向后的。

2019-03-20_第18张图片

图 13 发动机子部件受力示意图

气流流过压气机时,发生了哪些流动现象呢?为什么压力会增加呢?这与压气机叶片的形状有关。对于亚声速流动,叶片通道一般设计成扩张的,气流通过扩张通道减速增压。然后对于超声速流动,叶片通道基本为等值的,气流流向基本不变,其增压主要靠叶片前缘的一道强激波来实现,气流通过激波瞬间被强烈压缩,压力增加。  

2019-03-20_第19张图片

图 14 压气机叶栅流动示意图

图 15 多排压气机速度云图

2019-03-20_第20张图片

压气机内的真实流动特别复杂。叶片吸力面在逆压梯度作用下的分离,激波附面层的干扰,环壁附面层和叶型附面层的相互作用,间隙涡以及通道涡的二次流动,旋转失速以及喘振等现象,使得压气机的设计成为发动机最难设计的部件。

图 16 压气机流动示意图

2019-03-20_第21张图片

四、 空难为何总在起飞和降落阶段发生?

图 17 空难统计示意图

2019-03-20_第22张图片

据统计,约60%的飞机事故均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是为何?

1) 大气条件决定的

地球表面最近一层大气为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2km,常见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均发生在此层。在对流层上面为平流层,空气特别稳定,不易产生对流,大气运动多是水平。而飞机在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天气条件较为恶劣。

2) 起飞或降落时,动力和高度有限,反应时间短

民航领域存在一个说法叫做“危险11分钟”。指的就是起飞3分钟和降落8分钟,这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点。原因就是该阶段飞行员需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并时刻关注飞机航向和高度,不能出现一点偏差。因此,对于飞行员,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3) 鸟撞

低空域原本就是鸟儿活动最为频繁的空域,鸟击成为飞行安全的一大隐患。

 图 18 鸟撞发动机事故

2019-03-20_第23张图片

作者:李振鹏 仿真秀科普作者,擅长流体与传热分析;振动噪声仿真与测试技术

声明:原创文章,首发仿真秀公众号(ID:fangzhenxiu201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欢迎分享,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