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放下了一个月的书又下决心把它拿起来,因着这次成立书友会的契机,也因为不想辜负推荐这本书的人。之前他一直也不肯说建议我读的原因,只是极力推荐它。可初读时就发现这本书结构的怪异,一层套一层,读了二三十页也没有理清脉络。到底还是在春节期间放下了。  晚上散步时听“豆瓣时间成长营”里的《回到原典—细节里的中国美术史》,就当成一种阅读享受了,一直听了六十多集。但对于卡尔维诺的这本小说还是蛮愧疚的。那么,今天开始吧……

3月21

总算理清了这部小说的结构,虽然小说名字叫《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但内容却不是写旅人的冬夜的旅行,这个篇名只是小说中十篇小说中的第一个故事的名字而已,而且每篇小说都不是完整的,由一个读者的角度将他们连缀起来。有评论者称这部小说是“几何小说”。我大概体会到这个“几何”的意味,正因为这样的结构,所以读起来颇烧脑。要表达什么?这成了读下去的一点动力了,真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3月22日

今天断断续续读完这部小说的第五个故事,并从中走出来准备进入第六个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部小说在一定刺激频率下能使受试者的视觉注意力达到一定数值,那么这部小说便是成功的小说,可以投放市场;如果受试者的注意力下降或者摇摆不定,那么这部小说便是不成功的组合,应该放弃,应该把它的材料拆散另行装配。”正如我此时的感受,这部小说一直让我处于注意力“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是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过的阅读体验。而恰逢学校组织了这样的读书社活动,每天带着读书任务去啃这本烧脑的书,别有一番滋味。打算这两天周末能多花点时间,集中精力,尽快让自己度过眼下的胶着期。

3月23日下午

      今天读了四十多页,读完了第六第七个故事《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挺压抑的感觉,里面的文字不舒服,但也佩服作者的架构这样晦涩的文章结构的能力。

      作者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是个挺有传奇色彩的作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