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甜甜圈比迪斯尼更容易引爆流行?

一个是小孩子经常吃的甜甜圈,一个是家喻户晓的迪斯尼,如果这两个东西放一起,问你哪个更容易引爆流行,你怎么回答?

当然是迪斯尼了,这还用问?

可是,《疯传》的作者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经过多个场景的调查,两个东西相比,都是甜甜圈更容易引爆流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先弄清楚:到底引爆流行的因素有哪些?

一提到流行,人们自然会想到“有趣”“意外”“有故事”的信息或产品比较容易制造流行(或者说容易获得传播)。

的确,这些因素容易创造出流行,这也是很多书上给出的答案(比如我们的上本书《让创意更有黏性》)。不过,《疯传》的作者给出了另外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因素:诱因(Triggers)。

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有趣而意外的信息可以产生临时性的传播,比如酷炫的新产品、新出的电影、突然火起来的明星等,但随着时间流逝,传播会逐渐递减至零。还有一种流行,是可以长时间存在,并且会周期性地多次出现,能产生持续性口碑。这类流行往往是基于诱因产生出来的。

诱因是指,只需要少量的环境暗示,就能让人们激发更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的联想。它不一定需要刻意的新颖、意外,很可能产生流行的就是些司空见惯的事情。

就比如,每当到了暑假,小朋友们就会想起要看《西游记》了;每次到了电影院的售票处,情侣就会想到要买爆米花。这么多年,好像这样的“流行”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

诱因与两个因素有关:场景和频率。即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容易产生传播,以及遇到这种情景的概率。

《疯传》一书中还给出一个有趣的案例。说的是美国的一位13岁的小姑娘在2011年创作的一首名为《星期五》的歌,在当年红遍全美,创造了下载量第一的奇迹。其实,歌词写的非常流水账,大概的意思就是“星期五到了,很开心,马上就要过周末了……”这样的一首口水歌如何引爆了疯狂追捧?

后来,专家们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到了每周五,该首歌都会迎来一个下载高峰。原来,这首歌是与每周五这个高频率时间场景相绑定,并且与人们在星期五的心情契合,因此,诱发了疯狂传播。

了解了诱因的作用后,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原理产生实际价值呢?

分享一个《超级符合就是超级创意》里的案例。当年华与华营销公司给厨邦酱油做的广告策划,借用了家庭餐桌上常用的绿格子桌布,把这种绿格子图案作为厨邦酱油的包装,大受市场青睐。


为什么甜甜圈比迪斯尼更容易引爆流行?_第1张图片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酱油品牌,是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红海市场站稳了脚跟?

华与华是这样的营销逻辑:家庭主妇到了超市卖调料的货架附近会一眼注意到一排排绿格子的酱油——家庭主妇看到家里的绿格子餐桌,会想到那种绿格子酱油——家庭主妇让丈夫去超市买酱油也会想到让买那种绿格子的酱油……

华与华是把酱油与接触频率极高的餐桌桌布绑定,又通过视觉锤与超市货架的其他商品形成视觉差异化,引发了一场绿格子酱油逆袭。

因此,如果你很难打造出迪斯尼这样需要极高水平的流行,至少可以打造甜甜圈式的流行。只要把信息或产品绑定在大众的高频率场景,就可能引发流行。

如果在学校掀起一股吃素运动,邀请校花做几场公益宣传,在学校食堂餐桌上贴上“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贴纸,哪种方案更容易引起吃素的流行呢?

试着从诱因的两个维度去做个判断,我想,结果一定不难得出。但我也相信,如果没读过本文,你的选择可能又会大不一样。


为什么甜甜圈比迪斯尼更容易引爆流行?_第2张图片
麦子没熟邀您每周共读一本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甜甜圈比迪斯尼更容易引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