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小队》:暗黑糖果毁灭录

文/OreoOlymLee

2016年是DC扩展宇宙(DC Extended Universe)重要的一年。在此之前,只有一部《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2013)为DCEU撑着场面。而隔壁家的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 Universe)自2008年至今,用13部电影在全球血洗了100亿美元票房不说,还累积了大量人气,收获了大量粉丝。此前常见的普遍论调是:DCEU再不发力,人们就要认定所有超级英雄都是漫威家的了。

今年有两部DCEU新片上映,一个是颇受期待的巨制《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Dawn of Justice,2016),一个是暑期在北美上映的《自杀小队》(Suicide Squad,2016)。后者本来影响力不如前者,但因为1月20日的一支剪辑精良的预告而备受关注。该预告勾勒出大部分队员鲜明的形象,且以极为讨喜的糖果主色调和无处不在的幽默,再加上贯穿预告的Queen乐队著名歌曲'Bohemian Rhapsody'为其平添的几分邪魅狂狷气息而赚足了人气。

在《蝙超》口碑扑街(烂番茄27%、MTC 49),票房不及预期(全球首周3.3亿美元、最终8.7亿美元、次周下跌近七成)后,更多人自然把希望寄托在《自杀小队》身上。无论从宣传和发行,还是口口相传的主观猜测,《自杀小队》都该是一部极佳的爆米花电影。

可惜,《自杀小队》还是令人失望了,扑街的比《蝙超》还惨。

架空贫乏的老套故事情节

《蝙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扎导野心太大,把很多只有粉丝能懂的梗往电影里狂塞。在华纳勒令其删减后,他居然删了蝙蝠侠和超人冲突逐渐升级的情节,留下了那些令路人不知所云的片段。《美国队长:内战》(Captain America:Civil War,2016)之前有12部电影和8年的时间铺垫,结果还是没能把钢铁侠和美队之间的矛盾始末罗织好,就别说《蝙超》之前只有一部单薄的《钢铁之躯》了。即使有扎导一贯风格的三小时加长版拯救,还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自杀小队》则完全不一样,看起来从拍摄一开始,导演和编剧就没想讲好故事,而非《蝙超》充满错综复杂到令人费解的情节。组队打怪的套路已经足够令人失望,但无数地前后逻辑相悖的情节则让笔者手掌心全是汗——怎么可以这么粗糙的安排?

不仅如此,本片的节奏处理的非常奇怪,拖沓臭长的文戏充斥着令人连打哈欠的对白——这不重要,很多爆米花电影都这样。但动作戏却也没有做到像其他商业巨制一样的过瘾和刺激,那些和变种外星生物的寻常打斗并未给人足够的新鲜感,而小队成员没有有趣的联动也正是这一缺点的症结所在。

政治正确的扁平人物塑造

名为“小队”,但电影并未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各个形象都很饱满的队伍,而是在人物刻画上有明显的偏向性。最受关注的小丑女当然是影片核心,电影把她由一名普通人到成为小丑的女朋友的过程说的很清楚,玛格特·罗比(Margot Robbie)也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电影带来了最出彩的表演。电影对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饰演的死射的背景也着墨甚多,但史皇这次也仅是正常交货。至于其他几位,虽然有一带而过的介绍,却也只犹如蜻蜓点水般点到即止,在角色上丝毫无深度上的挖掘。大家凑一块更只是简单的“炫技”而已。

更令人咋舌的是,电影里这群“坏人”居然政治正确的可怕。本片开始受关注的原因只怕就是大家想看一群变态的集合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但这群人只坏在表面,内心却是个健康善良的好人,那些幻想中的情节变奏肯定也不可能发生了。刺杀和勒索肯定立不起杀人无数的死射的形象,在被上司用自由和金钱换取狙击叛变的小丑女的机会时,这位大坏人居然为了朋友抛弃了利益;无论是言语还是动作都足够疯的小丑女,在结局和boss大战时处于下风,本以为会真的叛变,却只是为了麻痹boss的烟雾弹... 说到底,这群人只是坏在了表面,纯粹为了坏给别人看的。感动的我分分钟都想去给他们一人扎一条红领巾,戴一朵小红花。

笔者很喜欢杰·科特尼(Jai Courtney)扮演的回旋镖队长,为了验证脖子中的纳米炸弹真假,诱使队友(不剧透是谁)逃跑,从而真的害了他,也达到了验证真假的目的,这才是坏。可惜也没有一坏到底。在年初大火的R级漫改电影《死侍》中,死侍的诸多行为才达到了坏到让人鼓掌的地步,比如在钢力士喋喋不休“宽恕敌人才是超级英雄的行为”之类的话时,死侍不等他说完,果断一枪毙了反派。这才掌握了反英雄主义的精髓。反英雄电影《海扁王》中海扁王屁用没有的形象也是该片大受欢迎的原因。可惜,在这个自诩自己是坏人的《自杀小队》里,我看到了一群贴着闪亮标签的光伟正形象。

(不要问我为什么没说小丑,我...)

冗杂混乱的电影风格基调

DCEU给《自杀小队》的定义是一部爆米花商业电影。但在泛滥的糖果色外表的包装下,仍然是异常黑暗的基调。再加上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糟糕的剪辑,常给人一种主线不明的迷茫。在尝到1月20日那款欢乐的预告片带来的飙升的关注度和观看量的甜头之后,华纳决定在正片中继续这种风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补拍之后,这个被制片方看好的、更明亮的版本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正片。结果当然不理想。

市场需要差异化的作品。当漫威在朝着更明亮欢乐的气氛的路上走下去的时候,华纳要做的不是因为观众喜欢更加欢快的版本,就硬改成那样;而是遵循DCEU一贯的黑暗基调——从现在看来,这样貌似更合适。《蝙超》虽然不算成功,但好歹全片贯穿了扎导独特的黑暗基调。而《自杀小队》则是在电影本按着黑暗基调拍完成之后,后面又加上明快的色彩和风格,结果就如同媒体THR的评论:“令人费解的混乱”。

华纳高层的强行无脑干涉

从对《自杀小队》导演大卫·阿耶(David Ayer)的赞美和支持,到拒绝了阿耶新片的投资,华纳高层在《蝙超》大规模负面评价之后乱了阵脚,急于求成和挽回的焦虑心态和付诸的无脑行动对《自杀小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其实早在制作前期,华纳早早宣布DCEU多项电影和其定档时间,准备和迪士尼的MCU展开激烈角逐的时候,就为《自杀小队》埋下了祸根。MCU的成功,得益于不紧不慢的展开宇宙框架和结构,慢条斯理的用十多部影片建立起这个庞大的宇宙。这样之后,一年有数部电影的提前定档才有了底气和资本。相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准备去铺垫的华纳,在宇宙的开端阶段就要和已经发展成熟的MCU一争高下,无疑是毁了DCEU。

这样一来,尚未完全准备好的电影,就开始了备战的紧急动员。《蝙超》早就拍好,去年暑假就放出了首款预告,但《自杀小队》就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大卫·阿耶只有六周时间写剧本(What?你给别人规定多少时间写完?那能写出啥来?还只有六周?)。最终导致了《自杀小队》剧本的短板。这种商业大片想要改变上映日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相当于把导演直接钉死在十字架上。

所以,你能说电影的失败导演的锅吗?是没错,但华纳为节约经费和赶时间请一个几乎没有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经验的大卫·阿耶来当导演,其实这个锅大部分都是华纳自己的。包括前面提到的强行决定了电影基调走向,以及两个风格的剪辑版本,还有电影未能成功引进中国大陆(这纯粹是华纳公关不利,华纳今年引进中国大陆的电影屈指可数,广电本已审过《自杀小队》,但因为发行事宜承包给了不靠谱的内地公司,以及重重原因最终导致未能上映。如果上映,影片全球总票房会卖到8亿以上)。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去年漫威和二十世纪福斯分裂的产物——《新神奇四侠》(Fantastic Four,2015),因为福斯高层的太多越权的强行决定,最终导致了该电影口碑票房巨扑,本来要在中国大陆上映,最终也未能成行。执导过充满惊喜的小成本科幻电影《超能失控》(Chronicle,2012)的导演乔什·特兰克(Josh Trank)奉命执导《新神奇四侠》。同样,虽然他是个有着奇思妙想的青年导演,但由于没有执导主流大片的经验,被福斯高层牢牢拴住而束手束脚,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结果还得为电影的失败背锅(获得当年金酸梅的最烂导演奖)。

关于《自杀小队》的漫谈

《自杀小队》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和《蝙超》一样,《自杀小队》电影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和开头说的一样,倘若不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大家或许真的会把超人和蝙蝠侠归在漫威一边。虽然这次的表现过于急躁,结果也不尽人意(烂番茄26%、MTC 47;首周3.2亿美元、总计7.4亿美元、次周下跌近七成。简直和《蝙超》一模一样)。

和正义联盟间有趣的联动也增强了电影的乐趣。电影在《蝙超》时间线之后,自杀小队被政府创立初衷就是用来抵御下一个可能的有异端思想的超人;蝙蝠侠出场抓了死射和小丑女,还给落水的小丑女做了人工呼吸(别拦我,这cp我吃定了);闪电侠抓了抢银行的回旋镖队长。彩蛋中,布鲁斯·韦恩从小队创立者阿曼达手里拿走了所有超能力者的资料,为明年《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2016)做了铺垫。

但质量上的落败已成定局,和《蝙超》不同,《自杀小队》混乱的故事就算是有加长版也无可挽回。更令人担心的是老东家华纳兄弟影业的高层,他们自以为是的决断和干涉可以说是毁了电影的罪魁祸首。《自杀小队》之所以如此让人期待,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副好素材,但华纳居然把这副好牌打烂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自杀小队》导演大卫·阿耶其实和《蝙超》的导演“扎导”扎克·施耐德(Zack Snyder)的极度个人风格化很像。他由编剧起家,第一次执笔剧本的《训练日》(Training Day,2001)对于人物的出色把控直接帮助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夺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海军服役的经历也对他的个人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街头与帮派气息的捕捉、暗黑的世界观、军人式的火爆强硬、着重描写角色性格在激烈环境下的巨变,还有《狂怒》(Fruy,2014)中对众角色群戏的精巧而平衡的处理。

可惜,在《自杀小队》里,都体现不出来。他并不是个不好的导演,但在这样的大制作中启用一个剑走偏锋,但又不能兼顾统筹全局的导演,更让人觉得是华纳的有意而为之,成则已,不成就让他背锅。

漫改电影本就吃力不讨好,和扎导一样,DC的导演都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这当然也是迎合DC自身的风格,而让他们不遗余力地展现;漫威的导演标准高的流水线导演,也是为了迎合MCU整体统一的风格,保守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短期来看,漫威的优势还会继续保持,但要长远看的话,DCEU对导演风格的任意发散未必就没有未来。

DC和漫威电影成片造成的差距从根本来说,还是漫画本身属性造成的。讨论谁会笑到底没有太大意义,但希望被外媒提前判了死刑的《正义联盟》,不会重蹈《蝙超》、《自杀小队》覆辙。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杀小队》:暗黑糖果毁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