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诚”

之前在媒体工作时,有一天看公司里一前辈编译的文章,对比英文原文后,发现他加了不少自己的分析和本土化的东西。我问他那些本土数据是怎么拿到的?知道了原来他特此为文章中看不明白的经济学部分请教了搞金融的朋友,朋友又推荐了他新网站,他从网站上又扒到了新数据……

有一段时间以为他文章写的好,是因为他对泛科技有着很大兴趣。后来有一次看他给文章准备图片素材,一张照片拍了大概20分钟,数不清多少次,不断换角度,调焦距……这远远超出兴趣所控的范围。

那这叫什么呢?

《中庸证释》里这样说:

故诚者,不独成己而已,将以成物也。成己为性道之体,成物为性道之用,体用备具,而道成、而性全,有一未得,则非诚也。

如果说选择做一件事儿,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优势特长,可以称为“成己”,顺着自己的性子出发了;但能做成一件事儿,能走到结点处,叫“成物”。兴趣可以告诉你朝哪走,但也只能指明你方向,不能送你到终点;后面还要你迈腿,赶路,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去走,才能到一处一处的风景。并且这条路不一定就是柏油马路,而不是坑洼山路哦,也不一定赶路就是艳阳天而没有倾盆大雨哦。

倘若你只是觉着自己喜欢A路,刚一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了回来或犹豫不想向前了,你能说自己喜欢A路吗?

所谓“诚”,是要对自己诚?但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叶公好龙?你开始怎么能分的清你不是受外在激励的刺激?所以你以为的“诚”是真的“诚”吗?“诚”有没有一个判断标准?我觉得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就是你能不能“成物”。你说你热爱电影,你看了多少片子,写了多少影评?你说你热爱时尚,你指导过几个人穿搭,有多少人信任你?你说你热爱旅行,你有多少游记?照片?能为别人做攻略吗?

  • 我喜欢电影,但没写过影评。(你那不是为了消磨时间?如果今晚下班晚很累,还能保证阅片量吗?)
  • 我喜欢时尚,《瑞丽》我期期买~(你那不是臭美或无聊?)
  • 我喜欢旅游,但写游记分享太麻烦了……(你那不是更喜欢有钱去溜达?)

相比于写作来说,阅读是相对容易的;相比于付出来说,索取是相对舒服的。

《中庸》的重点在讲诚,诚还有一个前提,也是《大学》首章说的: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约束的,不应该是事情的结果,而是自己的行为。是一件小事儿做了就好了,还是要严格做12345,关键点一步都不能偷懒?
这也是格物啊。

在我看来,成一个物,做一个产品,和生一个孩子是一样的。当你有了一个愿心(比如我想生个孩子),只是种下一颗小种子,之后你还要格物致知(知道怀孕能吃啥不能吃啥,应该注意什么),慢慢守护它长大(等待受精卵发育成胚胎 胎儿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并不一定就是顺风顺水,满心欢喜(有些孕妇怀孕初期会呕吐恶心无法进食,所有孕妇到临产的一两个月由于肚子太大的干扰晚上都不能香甜入睡),直到最后有了不错的成果(孩子终于出生了,还是健康的),这一个循环完成,才能说是“诚”啊,才能说你真想生孩子==

开始读《中庸》的时候,理解的“诚”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做到了,后面全其生自然而然就来了。
现在看,自己因为想偷懒,努力误解了书的本意……诚是结果,是印证,想到,说到,做到,做好,做成。才能说诚其心。

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还是苹果成就了乔布斯?是父母成就了孩子?还是孩子成就了父母的生活?已经分不清。

选正了路口,伸着脑袋探了探,撑着伞顶着太阳看山戏水见飞鸟遇野兽哼歌流泪一路走了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来说说“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