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贸易-定位7-古田化工业务模式分析 2015-4-5

 那天和南京古田的丁先生面谈了一小会,我感触颇深

一,转型技术服务

同样是做化工品,他们选的是一条由资金密集型的纯进出口贸易,转型到做技术服务,并以此获得高于同行的利润率。

通过从工厂挖角高工,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通过帮客户选型,做复配,甚至一定程度的研发。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门槛。

像我一样的纯贸易公司,在供应商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很多大批量的订单,都只能靠账期来做。如果客户自己不想拐弯,很容易就通过质检书或者包装桶的标签来找到生产厂家。而拥有自己贴牌的贸易商,则可以继续做信息不透明,以此来掌握定价权。

另一点就是服务,我作为中间商,只能在包装,称重,物流,文案方面提供服务,而这些服务却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技术服务的附加值则较高,才能支撑足够的业务团队,业务团队人员充足,才能有时间深入到客户工厂来做服务。

二,拿下代理

古田采用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做国外精细化工品牌区域代理,比如道康宁,陶氏,凡特鲁斯。靠业务团队精耕细作占领新产品的市场。这样的模式可以获得国外品牌的区域垄断经营,同时也为国外品牌推出新品来打市场。

有的产品不合适中国市场会失败,但是只要成功,就能形成独家经营。而进口品牌是不愿意直接管理国内业务团队的,更不愿意承担业务灰色地带比如说回扣的法律风险。这种事情只能交给国人来做。所以说是个双赢模式。

如果我在华东创业,也许也只能走这条路,重仓某新产品开发全国市场。如果做成,则成为垄断经营,并且不断开拓新市场,形成循环。如果新品市场没开发出来,则只能继续蛰伏打工。

这样的门槛也许需要一次性大量备货,并且与国外品牌签长约,还要招募一批业务人员。看似投入不小,可能多达千万。但是在华东化工界,一年几百亿营收的贸易商很多,一个订货季要定几十亿的货过来。相比之下,千万级别不能算多。

搞新品开荒,是非常辛苦的力气活,但是却是避免和那些贸易公司硬拼资金的一条出路。

三,业务团队管理

这样的业务模式,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但我没料到,古田的业务团队有80多人之多,这样一个团队需要怎么管理。古田采用的是康宁体系。

每年几乎有整整一个月,公司主要领导要给业务同事进行一对多的座谈。根据工作情况,未来计划,PPT,现场表现综合等因素给业务人员评星级。一个星级对应一个待遇水平,如果是表现不好的人,很可能一年下来没有升级,也就是待遇上没有任何提升。

这样的模式,看似主观性非常大,但却很适合下游客户复杂的销售公司,有的化工品量小利润高,有的量大利润薄,有的是国外品牌指定的推广新品,如果一股脑按销售额或者按利润,很难完全公平。

四:业务结构,

包括负责采购的产品经理,负责客户销售的行业经理,行业经理下面设业务员,几个业务员共用业务内勤。

采购和销售分开,采购的经理更资深,一个人管几个产品,是通过产品来划分的,重心放在行情和采购时机上,有点像其他行业的专业买手。

而销售经理则根据行业来划分,不同的行业也许会配合用到一部分原料,一个经理管一行,能做到技术上更深入。

五:进出口公司

据说老板现在移民美国,需要一半时间在美国,所以索性在那边注册一个公司,然后在国内出口业务。出口的产品就是他自己下游客户生产的各种中间体。

看过我前面日志《只有方向》的JR可以知道,用自己下游客户的产品做出口,是我一直想找机会的路子。好处有很多,供应商和产品都是现成的,做贸易就是疏通上下游,起码上游是很稳的。而且和客户达成这一的合作关系,基本上不用再担心客户被别人抢掉了。

但他们和我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没有现成的客户渠道。解决办法是在自己进口部门拔人出来做出口,另外就是在美国的公司招募当地人来做销售。这样国内的外贸团队就不需要很强的能力,国外的营销团队可以采取国内的管理模式复制过去。


往好的方向来说,我的看法和他们老总不谋而合,往不好的方向想,人家已经在路上了,我还只能靠想象。而且这么做的人只会越来越多,现在不动手以后就是红海了。心塞!

你可能感兴趣的:(化工贸易-定位7-古田化工业务模式分析 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