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是记着—柴静

记者就是记着—柴静_第1张图片
《看见》柴静

四年前初读《看见》被作者柴静细腻的文笔所打动。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儿,常常让我感动。

文章中写到非典时期的纪实报道,青少年自杀.犯罪记录,农村干部选举内幕,同性恋的认知,论家暴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大气污染—雾霾,人民的权利与义务,两会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土地买卖是国有还是私有引起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虐待动物,华南虎是否真实存在,唐山大地震,征地引发冲突究竟为何,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归咎于“文化根儿”,药家鑫肇事杀人案…

初读,添加了很多个人的情绪,往往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别提升华了。感动的地方落泪,不公正的地方义愤填膺,想不到的点更让我震惊。总是后知后觉。毕竟年轻。四年之后再次翻看,却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更多的理性思考,促使我查相关的资料,再结合作者写的内容,那一刻,恍然大悟。很多事情并不是眼见为实。

每本书都会或多或少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写的好是公认的,不容置疑。但我更喜欢柴静这个人。整本书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柴静的心路历程是暗线。她从一个易感情用事,泪腺低,初出茅庐的丫头蜕变成一名聪明,智慧,理智的新时代女性。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他人怎么说,我就是喜欢她,因为她真实。

再次读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也作了很多笔记。以免日后忘记。想读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是好的。

《小人物也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人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人们围拢的时候,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实际上这个世上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儿的人。

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这句话,我反思了很久。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虐猫案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唐山大地震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论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反思自己

做事情要“聪明人下笨功夫”——胡适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                                                                   —药家鑫肇事杀人案

“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致自己

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微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生活本身矛盾密布。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以柴静的话作为结尾……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如何报道自己。——柴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者就是记着—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