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思考

关于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思考_第1张图片

一周钻研理论,一周再读原著,又一个多小时的备课,《叩问经典——《朝花夕拾》导读课终于成型。

对我来说,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形式,目前,导读课教学研究在全国也正在进行。看过一些尝试性的导读课课型,我不是很满意。所以,对于《叩问经典》这个刚刚孵化的小东西,我充满期待也没有把握。我愿意接受挑战一些我没有把握的课型,我渴望它能成为我语文教学实践中由思考而落实在操作层面的一次有深度有意义的实践。

对于这一次长达两周的思考和今天的实践,我对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有以下一些认识:


一  教师退居幕后,学生真正上场


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换句话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讲读课文教学、自读课文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课中,真正能体现学生主场的仍旧是少数。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预设中按照老师老师的套路去活动,更多地体现为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老师的问,是老师对文章语句的阅读理解,学生的答,则是学生依照老师的套路去适应老师的思路。轰轰烈烈的语文课堂,因为忽视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性,学生表达的自由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果,语文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课堂,最终只能呈现出教师和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最多呈现出教师教学设计巧妙、教学基本功很高、学生有水平等特点,要研究这节课对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提高的程度,大多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也是造成先进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的阅读,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展现的是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他们对《朝花夕拾》阅读的展示和思考,具有原生态的阅读意义。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考的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习得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


二 导读课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在真实语言情景中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导读课呈现的主要形式。在这一环套一环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得以整合,可以真正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阅读整本书需要的策略和单篇课文也有所不 同。阅读单篇课文我们可以“一次性”完成信息的提取、整合,整本书的信息量大,覆盖的篇幅多,需要边阅读边记录,用自己的方式逐步梳 理、分类,整合、概括。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策略有其独特性,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据目标要求摸索与建构。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五个语文活动。

活动一、朗读经典,谈论感受。《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可以说字字玑珠,美不胜收。让学生诵读经典语段,有利于学生再次体会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谈论感受环节需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把这种感受以语言的形式得以固化。

活动二、拟十个别致的读后感小标题。《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有机联系,但各篇之间也并非完全断开,呈现出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状态。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抓住每一篇作品的思想主旨。给每一篇作品读后感拟小标题,可以充分展现学生对每一篇作品的阅读思考,动手动脑,一举多得,突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实践能力。

活动三、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标准给作品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代表了学生对这十篇文章内在机理的认识。答案不求统一,学生集思广益,各有自己的一套分类标准。但是,要学生自己设置标准,难度是很大的,慎用。

活动四、认识鲁迅所构筑的丰富世界。

鲁迅之所以从长寿成为周树人,成为鲁迅,自然有他独特的成长轨迹,阅读《朝花》,有利于去解读鲁迅成长的生命密码。环境和生活的经历,毫无疑问和一个人最终的成长有极大的关联。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扣住了“成长”这一教学主题,根据作品内容,把它分为了七个世界:地理概念的世界、动植物的世界、游戏的世界、民俗的世界、家庭的世界、他人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让他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动植物的世界的丰富和精彩,无疑使他的童年分外让人留恋,民俗世界给他了他大量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家庭和他人的世界让他体验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人心的险恶。

这些异常丰富的世界,促使他从懵懂走向成熟。童年冷峻的刺痛 ,人心背后的温情、热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他成长中的精神发育,也是他后来写作的重要源泉,是他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精神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在这七个世界中去揣摩思考,可以更全面的整合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可以在”成长“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对鲁迅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有更深刻的思考,也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轨迹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活动五:再次认识阿长

阿长在《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四篇文章中都有出现,鲁迅对她的写作可以说花了很大的气力。在这四篇作品中,鲁迅对对阿长有不同称呼,不同的叙述、描写,不同的情感态度。《狗猫鼠》中的阿长欺骗了我,随之引发了我和猫的大战,最终,得知,她踩死了我心爱的隐鼠。《五猖会》中,父亲要我背《鉴略》时,“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背熟,而且背出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阿长给我讲了美女蛇的故事。《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阿长则形象写得最为丰满。我以给长妈妈立小传的形式,从她的身份、外貌、性格、和“我”的主要事件、对“我”的不同影响几个角度来写。

这一个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跨篇章去认识一个人物,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女工”对“我”的深远影响。


关于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思考_第2张图片

三、活动宜简,不宜繁


语文活动有利于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对文化的深度认识和挖掘。但是,一节课容量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有意义的活动。依照今天的课堂实践来看,前面的视频用时11分钟,背景介绍用时8分钟,后面的四个语文活动用时四十分钟,严重超过了一节课的时间限制。如果能去掉第一、第三个活动,保留第二第四个活动,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就会更加深入,对学生的帮助也会更大。至于第五个活动,设计的非常有意义,可以单独一节课来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扁平化的现象。活动一是朗诵语言,侧重感受,活动二是取小标题,侧重内容概括,活动三是给文章分类。侧重内容的整合。活动四是理解鲁迅的成长。属于生命的启发,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活动五是再识阿长。突出了生命中的“贵人”。也属于成长的内容。现在看来,为了教学活动精确而简练,控制好时长,可以去掉导语视频展示环节。以《自嘲》诗开始,这样就更精炼了。活动一、活动二、活动四可以保留,或者活动四和活动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其一。这样,这节导读课就会让学生讨论时间更宽容,学生的讨论更有思考的深度。


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来源于理论的指导


对整本书阅读,我原来也花过一些工夫,但这一次为了开设这节导读后,我还是花了一周时间再次去学习了相关理论。温儒敏教授对整本书阅读的认识给我启发最大。他认为,整本书阅读首先要保护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不是老师的架空指导。另外,语文核心素养理论中提倡在真实情景中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对我帮助也很大。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检索学生对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阅读情况,在感受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中唤醒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由书本到学生,最终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这十篇文章的整理、体验、感悟、思考,带领学生从“检视阅读”层次走向“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层次。这些操作路径都来源于我对整本书阅读理论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