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把小说文学的魅力渗入到更广大的群众里面,影视制作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手段,然而时下翻拍火热的影视作品却鲜少令观众满意,原因大多数是改编不良。那么翻拍小说是该改编还是应该忠于原著?

                 

影视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_第1张图片

   再创造不是脱胎换骨

  近几年来,大陆影视行业掀起来一股翻拍流行小说之风,这不得不谈到流行文学,即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看的言情小说。我并不批判流行文学,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学都不能称之为坏文学。大概是在2012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大陆掀起一股青春风,少年期待青春,成人怀念青春,紧接着这股风气不断蔓延,直至发展成更多流行小说改头换面变成电影、电视剧,包括穿越小说,仙侠小说,历史小说,视角也由校园不断扩大。

  小说的再创造成为当下影视行业的潮流,然而常常出现的却是许多改编不到位,导致狗血剧情引发连连吐槽的剧本。这不仅是对小说的侮辱,更是误导观众的口味。比如2016年新版《萧十一郎》电视剧真是对古老大师的原著改编的毫无意义,主角萧十一郎的个性像是换了一个人,书中原本的新旧思想矛盾和真假江湖在剧中并没有演绎出来,电视剧中总是太多关乎情而少了义。对比2015年的国民良心剧《琅琊榜》,虽然略有改编,但是依然可见小说精髓。因此改编古装小说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大众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快意江湖里的儿女情长,还是儿女情长里的江湖理义。

  毋庸置疑,小说再创造变成一部好的电视剧,最重要的还是不能脱胎换骨。时下影视行业对小说的翻拍更多的是在吹捧爱情,吹捧明星,将一部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变成不值一看的电影。台湾著名小说家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改编成电影,基本上脱离原著,无情由一个男子变成女子,情节太过苍白无力,可谓单纯靠特效作为卖点。它失败的地方不是它改编了原著,而是它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搬上大屏幕却没有把握好细节,一部武侠小说硬是被拍成“吃火锅”电影。回顾经典,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都是依据原小说改编而成,两个小时电影不可能将小说一字一句搬上荧幕,然而小说的精髓却在电影演绎中诠释出来了,每一个观众都在《红高粱》电影里看到了民族品质,在《活着》里看到了生命的艰难。在几十年前经济匮乏的时代,这些电影是带着文学的灵魂走进大众视野,不是为了吹捧演员也不是为了吸金,而是实实在在地对小说披上最真实的外衣进行再创造。然而,如今多少被吐槽的五毛钱特效,却让制作方得意洋洋;多少狗血剧情遭到观众连连吐槽,却屡拍不爽,真是令人费解。

   

影视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_第2张图片
西游记

       改头换面而不是粗制滥造

   2011年调查显示中国国民人均读书4.3本,而日本人均读书40本。这样的数据令有着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人们羞愧不已。因此影视文学的发展更应该尤为谨慎,它大多数时候不仅体现着时下文学,更加影响着不爱读书国民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三观。

  在这样浮躁社会里影视作品绝不可以粗制滥造,影视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我们可以观赏由小说改编的剧情离迷曲折的仙侠剧,一部好的仙侠剧也可以让人看到至情至善;我们也可以观赏剧情跌宕起伏的略带虚构情节的历史剧,一部好的历史剧也可以让人多少看到历史的烟云;我们也可以观赏感人肺腑的爱情电视剧,一部好看的爱情剧至少满足了大多数人对真爱的期待。但是,零营养,纯粹虐心,毫无意义的小说为何也登上大荧幕?比如大卖的四部电影《小时代》,因为一点小事就姐妹反目,谈个恋爱纠缠不清要死要活,更有倾力打造的满屏铜臭味。而正是这样和生活毫不沾边的影片都能貌似满足“大众口味”,才会有更多粗制滥造的影片源源不绝。如果小说改头换面走入观众视野是这样肤浅的变身,我无法得知国人的素养和品味在这样的社会将何去何从。文学的发展和影视的发展息息相关,引导观众关注更多具有思想价值的文学是影视行业的责任。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而翻拍的电影和电视剧却一部接一部的地在走煽情路线,吹捧情感却没有反映一部书的灵魂艺术。一味地翻拍流行小说,却难有经典作品出现。有些书不值得拍,有些书值得拍却内容跑路。每一本优秀的小说都有其艺术,而每一部有灵魂和艺术的电影或电视剧却不容易拍摄。要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植入小说中的灵魂,将小说改编成好剧本这个过程显得至关重要,悲哀的是这一点太多时候被疏漏了,人们太过关注华丽的包装和追求情感,而忽视了影视文学的本质。

  影视对文学的反映绝不可能是如同镜子内外一般,因此影视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在于是否忠于原著,还原故事,而在于它是否演绎出原著本身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视文学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