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里人都知道咱们家乡是盛产黄金的宝地,但除了黄金,还有一样历史悠久的特产,那就是本地的官庄毛尖。
生于盛唐的陆羽,撰写了《茶经》,对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在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我们官庄的产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陆羽写《茶经》的唐朝时期了,而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产于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据《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
作为官庄土著人,自有记忆开始,喝的就是母亲采的老粗茶泡的凉茶,入口时微苦,回味却甘甜解暑。从我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每年万物复苏的春季,只要在家里得空闲,就会和母亲一起去采茶,这是伴随我成长的美好记忆。
因为绵长的雨季,江南的春季总是姗姗来迟。立春过后,冰雪消融,春雨便淅淅沥沥地拉开帷幕。此时的天空时常铅云滚滚,一个月的晴天屈指可数,气温总是很低,空气像在雨水里泡着,路上的行人呼吸之间吞吐着润湿的云雾,用厚厚的棉衣抵御寒冷。这样的春寒料峭直到清明节前,雨势才渐收,瓦蓝的天空,许久不见的阳光竟已有些灼热,和风轻拂,山坡上和田野里的草儿和花儿开始肆意疯长,满山满岭便尽是青葱翠绿,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金灿灿,笋子和蕨菜的天然纯香点缀了菜肴。此时,春天才是真的来了。
连着几个好晴天,在清明节前后,青茶就该露尖了。这时的茶叶才只发了个小芽儿,嫩嫩的芽儿上覆着一层细细的白色绒毛,还没完全舒展开来。茶条肥壮紧细、嫩绿隐翠,仿佛在尽情吮吸着清晨的雨露和天地的精华。因为只是小茶芽儿,所以一天采摘下来,快的最多也就一斤干茶,慢的则半斤不到。采摘虽然辛苦,但村里人更愿意采摘这些茶芽儿,因为这时的茶是最好的,泡出的茶色泽翠绿、香气清爽、醇香绵和、回甘生津,村里人叫它明前茶。如果茶厂的工艺制作出来,颜色会更绿,形体更饱满,那就应该叫官庄毛尖了。
虽然品茶的人似乎多是用紫砂杯泡茶,但如果用玻璃杯泡,看着细小的毛尖在滚水中慢慢舒散,汤色渐染绿意,茶香袅袅升腾,还没喝,心就先醉了,捧在手上,就像捧着整个春天。
待到谷雨时节,就是谷雨茶了。这时的茶叶渐渐褪去绒毛,舒展肥硕,采摘就容易多了,一天采下来,多的可以采摘两斤干茶。但这时的茶则老了,泡出的茶味苦轻涩,但也是滋味浓郁、甘爽解暑。村里人家也多采摘了回家,不用来沏热茶慢慢饮啜,只将这粗茶用大茶壶泡着,平日里喝冷茶。盛夏酷暑之季,在田里劳作了回家,喝上一杯冷茶,清甜甘口,瞬时浑身都清凉舒适了,真真是解暑的上好佳品。
因为明前茶的金贵,村里人采摘了一般都会卖给官庄的茶厂,以贴补家用。而卖不出好价的粗茶,则留着自己家里泡着喝。
采茶是一件虽辛苦但也幸福快乐的事情。因为家门口的茶园只有十来棵茶树,我们一般会先往深山里去采茶。
清晨的太阳还在山后慢慢爬时,就得起床。早早地做了早饭吃,背上背篓,捎上午饭,和约好的三两个村里女人就一起出发了。因为是去深山采茶,一般村里女人都会相约前往,好做个伴儿。
此时山中浓雾尚未褪尽,太阳躲在氤氲迷雾中,路边的草儿都挂着露水,鲜翠欲滴、汁液饱满,偶尔还有露珠在叶片上滚动,颗颗晶莹如水晶。拐角边偶尔会探出一枝映山红,像个个火红的小灯笼,点亮我们的行程。沿着弯延的山路一直往上爬到半山腰,太阳才渐渐拔开浓雾,洒下迷离的晨光。山底下缭绕的雾霭稀薄散开,露出四方的农田和青砖瓦屋。
走上约一个小时的山路,就看到山坡上一畦一畦的茶树静静地沐浴在晨光里,或高或矮地簇拥在一起,树下铺满了枯黄的蕨草,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马儿桥。听母亲说以前还是她像我这么大的时候,这里是鱼儿山大队的梯田茶园,沿着山坡种了很多的茶树,每年春季都要采茶制作茶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分田到户,茶园也就慢慢荒废了,但茶树还在,所以每年村里女人都会来这里采茶。虽然是荒废了,但却是颇具规模的茶园,茶树梯次覆盖整个山坡,只是无人再为它们修剪枝条,高矮胖瘦姿态各异的恣意生长,树下厚实的一层萎草,见证着那段被遗弃的岁月。
新发的茶芽儿含着露水茁壮的生长在褐色的树枝和老叶片之中,泛着油汪汪的光泽。女人们四散开来寻找中意的茶树,开始采茶。采茶时在腰上围个围兜式样的袋子,袋口要做得松大一些,好便于放茶叶。左手攀下枝条,右手快捷的摘下茶芽儿,放进兜里。相比较在农田里的挥汗劳作,这可以说是一项修养生息的活儿了。
村里女人们手不停的采茶,嘴也不闲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拉着家长里短的村里八卦、鸡毛蒜皮,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山风轻巧地把笑语传遍整个山坡,鸟儿叽叽喳喳凑着热闹,和煦的暖阳醺得女人们脸儿红扑扑的,气色堪比春花美。
采茶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没多久,就到了午饭时间了。大家坐在茶树下,打开各自的饭盒,边吃边交流今天带了什么菜,顺便回顾一下早上做菜的过程。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坛子菜和腊肉,很多时候会炒个葱花鸡蛋,健康的青菜因为不好带,反而少。也许是劳作了一个上午,也许是因为山里空气的清新,闻着茶树淡淡的悠香,虽然是冷饭冷菜,吃起来却特别的香,别具风味。
吃完午饭继续采茶,到了下午四点左右的光景,就得收拾回家了。村里女人们用背篓背着满袋的茶叶,顺便采几把蕨菜或是捎几根干柴,直把背篓装得满满的,才满载着劳动的果实急急地往家赶。
一回到家里,女人们就把满袋的茶叶摊开在簸箕里,往往都是满满的一大簸箕。很多女人到家还得赶紧做饭,因为村里的男人们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刚从田里劳作了一天才回来。吃了饭也不能歇息,就着做饭的火将新摘的青茶用大锅翻炒,这就是杀青。男人们则把炒好的茶叶放在簸箕里揉,那样子有点像洗衣服,看起来很容易,但其实还是有技术含量的。茶叶很嫩,揉得轻了,茶叶不能卷曲,揉得重了,则把茶叶都揉烂了。揉完第一道,把茶叶放进锅里又细细翻炒一回,出锅继续揉第二道。眼看着松散的茶叶都被揉成卷曲的细软条状,才算是揉好了。
茶叶在翻炒的过程中慢慢溢出清香,随着反复揉捻,茶香越发的浓郁,弥漫了整个屋子,好几日都不曾散去。
把揉好的茶叶放在簸箕里摊开,第二天若是出了好太阳则放在晒坪或是阳台上晒两天,晒干就成青褐色的干茶了。若是清明时采的嫩茶,则小小细细的卷曲着,还可以见到密密的白色绒毛附在上面,煞是可爱。若是谷雨的粗茶,则褪去绒毛,大根粗枝的卷着,少了份矜持,多了些洋洒。
泡上一杯官庄的绿茶,淡淡悠香陪伴一天的工作,闲暇之余,你是否有动过亲自去山中采茶的念头呢?如果有,那么请在春雨过后,清明时节,背上背篓,我们一起前往云雾山中采青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