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其实最有立场

中庸,其实最有立场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上篇,我写了《求同存异,就是最好的尊重》,这篇接着写《中庸》,可作为《求同存异》的姊妹篇。

为避免哗众取宠,特地对“中庸”一词做了不少功课。

先说说“中庸”一词的来源。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而《礼记》,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作为《礼记》中重要的一篇,《中庸》传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古人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而儒家把“中庸”看作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孔子曾云:“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就是“中庸”精神。

现在我们来看古人对“中庸”的解释。

汉儒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释即:去两端,取中间。

朱熹云,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那么究竟何谓“中庸”呢?

其实, “中庸”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中不偏,庸不易。指的是,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讲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中正、平和。指的是,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那么就是喜、怒、哀、乐太过。所以有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中”指“好”,“庸”同“用”。故“中庸”即“中用”。指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个有用的人才;同时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现代人普遍理解的中庸为“中立、平庸”,即第一层含义。

现代人眼里的中庸——“中”即“去两端,取中间”,“庸”即“平庸,平常”。

“中间”和“平常”,看似普通,中立,毫无立场。

那么,中庸是不是就是没有立场呢?

不然。

先来举个例子,永久中立国——瑞士。

永久中立国是指将永世中立奉为国家政策的国家,并且不论平时或战时都将永久奉行中立。瑞士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世界上首个永久中立国家就是瑞士。

二战期间,瑞士幸免于战争,其永久中立国地位得到巩固。冷战期间,瑞士也因永久中立国的身份得到两大阵营的尊重。永久中立的瑞士其实就是采取“中庸”政策,而中庸不是没有立场。相反,中庸其实最有立场。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其“永久中立国”的身份也使其长久不受侵害。

再说一个名词——“乌合之众”。

随着新媒体的爆炸发展,传播媒介丰富多样,意见四起,乌合之众越来越多。

我们常说什么路人转粉,粉转黑,这些微博名词,其实都是一种集体化的社会心态。

那些曾经狂捧陈赫的死忠粉可能因为陈赫遭到大众攻击就粉转路人,又可能因为陈赫机智的公关和成功的复出,跑男里各种搞怪出境重获观众的喜爱,最终又路人转粉。

这些乌合之众,从来没有立场,他们唯一的立场就是跟随大众。

而那些看似有鲜明立场的喷子,环境一变就会倒戈。

都说中庸没有立场。中庸其实最有立场,喷子才是没立场的。

今天挺你,明天就有可能骂你。

我们的老祖先一直提倡中庸,中庸是种态度,更是气场。

中庸其实最有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其实最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