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

  古往今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大国,甜白釉、青花釉里红瓷、青花瓷、官窑白瓷等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蓝釉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特别是精美的宝石蓝釉瓷器,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争相收藏。

精品赏析——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_第1张图片

  蓝釉也叫霁蓝、祭蓝。曾经,古人评价颜色釉瓷器时特别看重蓝釉瓷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蓝釉瓷器多为高温釉,烧制难度大,另一方面则因为烧制蓝釉所用的氧化钴原料稀少。而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自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明清时又出现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令人称赞。

  元代创烧成功景德镇窑,色调深沉,光亮细腻,釉色滋润,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名为上品。明代祭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与祭红、甜白并列为当时颜色釉的上品。宣德祭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祭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造型碗、盘常见,花瓶、紫砂壶传世品中少见。

精品赏析——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_第2张图片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烧制霁蓝釉瓷,多作为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为多。较之明代同类器物,清代霁蓝瓷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多在器物上以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图案来衬托主题,使得原本深沉雅致的霁蓝器物平添几分生动。康熙时祭蓝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气泡,分布比较均匀。也有的釉面出现垂流状。康熙和雍正年间的祭蓝釉都是仿明代宣德的品种,以盘、碗为仿制品。乾隆前期与康、雍差不多。而后期却更精致了。尤其是大清中期的“外祭蓝釉内青花”瓷器最为昂贵,被誉为瓷之仙品。而至清朝后期祭蓝很少,且都釉面不够均。

  鱼藻纹是古代陶瓷装饰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鱼藻”一词始于《诗经》一书。古代鱼藻纹出现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颂古讽今,二是表达吉祥。不同的社会背景赋予鱼藻纹不同的文化含义。鱼藻纹所产生的情趣使人们淡忘了它最初的颂古讽今的一面,而反应更多的是一种大自然的意韵。鱼藻纹是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陶瓷上的鱼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宋代已初具雏形,元代景德镇青花鱼藻纹已相当成功,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两尾游鱼之间布满水草、浮萍,虽无水纹,但用水草的漂浮拂示水的流动,是一副生动的鱼藻图。明清官窑瓷器的鱼藻纹里面常见画鲭、鲅、鲤、鳜4种鱼(谐音“清白廉洁”)。

精品赏析——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_第3张图片

  此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花口、折沿、浅腹、圈足,白釉莹润,青花淡雅。盘外壁装饰缠枝莲花,口沿绘海水波涛,盘心中央圆形绘鱼藻纹,间以缠枝莲花纹为饰,水草轻摇,水流潺潺,青萍漂浮,游鱼穿梭其间,一幅灵动变化的池塘景色。绘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象征意义鱼是道教吉祥物,象征自由自在。并且“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此盘构图典雅,釉彩明净,绘画精美,层次丰富,盘心绘双鱼,并衬以漂动的水草,形态写实灵动,神态温怡自然,甚为独特难得。盘折腰处配以缠枝莲,折沿处配之海水波涛纹,使整个盘面既生动又不失庄重典雅,极具艺术观赏性,值得收藏赏玩。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品赏析——祭蓝釉地青花鱼藻纹花口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