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缙云山,飘着毛毛细雨,山间白雾缭绕,烟雨磅礴,气象万千。此山被当地人称为“小峨眉”。据说,天晴时,早晚云蒸霞蔚,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被古人称之为缙云山。
今天是我和玉林结伴出游的第八天,我们乘重庆市的6号轻轨线,从向家岗站出发至北碚2A出口,走480米左右乘公交车520(步行20多分钟),前往缙云山。
当我们来到缙云山时,因为天公不作美,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所以上山的游人稀少。
我们与公交车上遇见的三位游客结伴而行,这三位“驴友”中间有一位是重庆本地人,他来过此处很多次,专门陪同熟人过来游玩。他边走边介绍这里的风景,我们今天的运气不错,遇到了免费导游。我一踏进缙云山的山门,发现这里还是重庆市植物园,山道路两边,古木森森,我们走进了树的王国。其中一株生长在路边的树木很奇特,树杆上挂的标牌上写着“薄果猴欢喜”,还有一株树叫罗浮柿的树,我好想在上面也挂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我喜欢”。
这位临时导游,指着那棵树说:“我小的时候,这树上还会有猴子在上面玩耍,那时候这山里有各种动物,现在再也看不见它们的踪迹了,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他建议我们先爬狮子峰,他介绍说:“这上山沿途有680级石梯。峰前还有一道拱门,是古狮子寨寨门遗址。峰顶有一平台,叫‘太虚台’,在那儿可观日出、观云海、观明月、观大自然的气象万千。还有个典故说的是,‘到了纪云山,不登狮子峰,美景未尽览,遗憾在心中’的说法。登上狮子峰,可以看到两个长尺余、深寸许的足印。不过今天有雨,在这里只能看到雾松,云海,看不见远方!但是看见的景色如同登上了峨眉山,因此人称缙云山为小峨眉。”
他继续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北碚,也可以看到整个缙云山的全貌。”他们走得很慢,到了峰顶就开始拍照,站在那像狮子头巨石上拍照,身后什么背景也没有,站在那儿好像是站在云山雾海里,只有身旁近处可见到雾松的影子。
这时从山崖下传来时儿悠扬,时儿婉转的笛声。站在山顶,山崖下的景色尽收眼底,在通向另一座山峰的拐弯抹角处,我看见有一位老者站在那儿横吹竹笛,他站在一个拉着雨布的茶棚里,周围是翠色欲滴的树林,山崖石壁怪石林立,还夹杂着泉水流动的声音,一阵白雾飘过来,把这一切胧上了一层白色的轻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我靠在石梯的护栏边欣赏这一幅美景。
我这是第一次,在这深山密林里倾听这样唯美的笛声,原来人生可以遇到有这么动听的声音,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静静的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好,勾起无限的思乡之情,就像这山中浓浓的云雾一样,春风拂过这浓浓的云雾又轻轻地化开,就好像画家笔下渲染的水墨画一样,不觉让人想起这样的诗句,“塞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一种莫名的离愁乡思,让人牵肠百转,自己仿佛是茕茕孑立的游子,一种悲凉的酸楚涌上心头。因而身不由己地循着笛声沿着石阶而下。
我们寻着这婉转悠扬的笛声来到茶棚前,茶棚里站着横吹竹笛的老者,看上去是典型的四川人的体型,身材长得比较瘦小,但是属于精神干练的类型,他肤色黝黑,头发花白,双目却炯炯有神,吹奏时神情专注,我们来到茶棚前,也丝毫没有觉察到。我上前打招呼说:“老伯您好!你的笛子吹得真好!”
那老者见有人来,就停止吹奏,不好意思地说:“一般般吧,没得事的时候随便吹一吹,免得冷清。”
有三三两两的外地游客,在小摊前瞧瞧他兜售的一些小商品,有许愿用的红布条、纯净水、口香糖。他给他们推销口香糖和纯净水,他很诚实地说:“我的水比他们山下卖的还便宜,只要三块钱一瓶。上来了嘛,就是买一包口香糖,也是对我的一个支持嘛。”
他见我们是两位姑娘,就不停地说,“小妹儿,买一个嘛,支持一下我的生计。”
我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玉林也觉得他笛声好听。于是,我们决定买红布条(五块钱一条)。老者给我们指了一条上香炉峰的路,我们沿着石板梯拾级而上,路边的石壁上雕刻着香炉峰几个大字,字上面布满了青苔,但掩盖不住雕刻刀工的文化底蕴。香炉峰顶有一座观景塔,那里全部围上了安全网,整座塔正地维修之中。我在林的帮助下爬上了一个高高的石台,然后把她也拽了上来,我们选择了一棵大树,把红布条绑在上面。林认为,越是高处,越好吧!
当我们从香炉峰下来后,又与老者聊天。通过交谈,我知道他叫刘文帮,他说的时候很有意思,生怕我会弄错,很郑重其事地说,“是帮助的帮!家里有6口人,住在陈江镇,五一村,黄家湾生产队。”
玉林指着我,笑着对他说:“她下次去你们村游玩,就去看你。”他嘿嘿笑。我问他干这行生意多少年了?他很平静地说,我从48岁干起现在已经干了二十年了。
玉林悄悄对我说:“你看他比真实年龄要小许多,看来是这里的空气好哇!”
我觉得人总是要为生活而奔波,但有这样的好山好水,风景如画来做伴自然比常人要年轻许多。
我又问他:“你每天几点钟到达这里?风雨无阻吗?”
“每天都是7点多钟就来到这儿,下午4点多回去。真的是风雨无阻,夏天来的路上特别热,上了山就凉快了,这一辈子过的快哟!”
我真是很佩服他,又问,“山这么高,这些东西怎么弄上来的?”
他从雨布傍边拿出一个竹棒棒,又从放着商品的台子下面拿出麻绳。他说,“就是用这些把纸箱绑住,挑上来的。”
我看见他面前放着两支竹笛,我想知道他会演奏哪些曲子,便问他:“你一般吹些什么歌曲?”
他微笑着说:“我只会吹老歌,比如《浏阳河》、《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南泥湾》……”说着,他又给我们吹奏一曲《浏阳河》,这清翠的笛音描绘的是浏阳河畔的景色,在我听来却是化作浓浓的故园之情。
再美的景致,再动听的笛声,到了该离开的时候,还是要离开。我很真诚地对他说:“我们要去缙云寺了,我很喜欢听你的笛声。来的时候,听着《浏阳河》来的,走的时候也还想听你吹一支曲子!”
他很干脆的说,“要的!你们沿着这条道下山,路的尽头,就是缙云寺。”
我们与他挥手告别,等到拐弯下坡,就听到身后传来动听的笛声,那是一首悠远绵长《敖包相会》的曲子。第一次有人用笛声为我送行,流水的音符在深山幽谷里回响。我仿佛看见,往日的他用竹棒棒挑着两箱货物,满头大汗的从山下拾级而上的身影。
这笛声中带有着缠绵、迷幻、轻亮、清越的韵味,也不知道怎么还有一种呜咽,仿佛在诉说一份无奈,一份凄清,一份落寞,笛声穿过树林,飘过竹海,飘散在深山密林之中,游离在我的耳边,我们渐行渐远。树林里依然云雾弥漫,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这时传来古刹的钟声,这浑厚的钟声与清越的笛声,还有这山间的松涛相映成趣。
2017.3.15写作2017.3.2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