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天(2017.7.1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吴、楚东两地在东南边隔开,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一点消息,年老体弱的我只好带着一家靠着这一叶孤舟任意漂泊。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然没有停息,依在窗前遥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泪潸然。

【注解】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力三年(公元768年)。是年正月,诗人携妻子从夔州出峡,漂泊荆湘,岁暮流寓于岳阳县的岳阳楼。诗人登上岳阳楼,望着汪洋浩瀚的洞庭湖,触景伤情,遂作此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上下两句紧相蝉联,表明了时间、行动和地点。因为“昔”日有所“闻”,所以“今”日才登“上”,从时间上、行动上看,前后有着紧密的承接关系。又由“洞庭水”引出“岳阳楼”来。“楼”在“水”边,只有登“楼”,才能观“水”,两者不可分割。这两句表明,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另外,第二句又是点题之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上了岳阳楼,眼界立即为之开阔,洞庭湖的整个面貌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诗人的面前,昔日的传闻果然是真实的,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啊!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这是全篇仅有的两个描写景物的句子,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的襟怀,恢弘的气度。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又从如诗如画般的潋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在这浩瀚广袤的宇宙之中,他是那样的可怜而又渺小。多年来他到处漂泊流徙,亲朋远离,音信杳无,这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而今他又年老多病,孑然一身,只有这一叶孤舟,载着他在这无边的苦楚中随处飘流。至此,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转为明诉悲苦了。诗句中“无一字”和“有孤舟”的出奇制胜作用不仅表现在工整的对仗上,还体现出极为传神的作用。

如果说前两句是洞庭湖实景的描写,那么,这两句便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上下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这里绘景到抒情的衔接转化,极其自然、和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事。“关山北”,指祖国北方。这一年吐蕃重兵屡次侵犯西北,朝廷派郭子仪率兵五万在奉天(今陕西省乾县)防守。“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国家仍不安宁。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呢?又如何能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这就是指这件大事。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作品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最后的结句,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因而,伟大诗人的形象自然突出了出来,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得到了有力深化。另外,在结构方面,“凭轩”一词又紧扣前面的“今上岳阳楼”,使作品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综合前面一系列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55天(2017.7.1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它好像把东边的吴地和南面的楚地一下子劈开了似的。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国的幅员辽阔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运笔有神,还在于诗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