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十二公民》,下载了好久,最近临幸了它。

想起了林正疆在《超演》上的一篇演讲,叫《辩护律师》。里面有一句话,辩护律师的作用是让无罪之人不受刑罚,让有罪之人免受不必要的刑罚。这不是原话,记忆中的。

看了他大学时代参加国际大专辩论的视频,那时他还是肉乎乎的。不及现在的他看起来那么惹人爱。果然,三十岁以后的男人更有魅力,是对的。

里面有个8号,是个检查官,也是看到最后才知道。他是整个讨论的核心人物,其余十一人在他一步步的提出疑问和索引下倒向了“富二代”无罪。

这十二个人身份不同,对于“有罪”和“无罪”的看法也不同,影响他们做出理性判断的是惯性思维,社会舆论以及现有证据。

里面有个10号,北京人,地域黑,特别横。我们班有个男生,北京人,说话挺刺儿,路上遇到同学从不打招呼,至少没和我招呼过。我在几次主动打招呼碰一鼻子灰之后,就把他当空气了。这人的对象,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北京人,从互不认识,做调查,到表白在一起,一周之内,全搞定。定居天津的小伙伴的弟弟,被一个当地小孩儿嘲笑。

在一次聚会中,聊到了地域的问题,有那么几个人,就是有种生来的优越感,自带光环。

我是个河南人,土生土长的。一个舍友,在第一次见面时,说:“我爸妈说河南人可坏了!”先不说河南人坏不坏的事吧,这让人感觉她对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有河南人骗你家,又不是所有河南人,为啥要贴上河南人坏的标签呢。

不光是我们,媒体也是,贴标签,博眼球。就这个“富二代”,只是这一个词,也许能让不少人做出这样的“有罪”的判断。包括“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既定判断,这种思维惯性容易影响人的判断。不过,从心理学上来说性格的遗传性说得过去,但这讲究的是实打实的证据。

T姐姐,比较成熟,从内到外。打扮也是,整天崴着恨天高,一扭一扭地进教室,还有就是她看起来很有钱的样子。大家都以为她不好相处,包括我。你和我,不一样,就已经形成了隔膜。人都有排异性,要不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其实,她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你有钱,我没钱,所以我们不喜欢你。4号,房地产商人有提到这种仇富心理,也许就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嫉妒。天津爆炸事件后,马云被逼捐了,还挨骂了。对于这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人,我只能表示呵呵。

里面最顽固不化的就是3号,遵守伦理纲常,但脾气暴躁。他的故事,在他做出“有罪”的判断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不能忍受自己儿子离家出走,就认为“富二代”有罪。可他最终认定无罪的理由有点不明就里。

2号,戏份不多,可我就想说说他。果然是搞数学的,衬衣没打领带,还把扣子全扣了,不知道剧组是不是这么想的。谁说学数学没有用,不知道到哪就用上了呢。知识,总在你不知道的时候用上。用不上,可能是你没有。

说说镜头感的事。两个证人的证词和精心推测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人命,不能开玩笑。腿脚不方便的老头,在镜头前夹着胳膊,掩盖自己的开线的衣服,也尽力表现得不那么跛。对面的目击者,是个女人,在镜头前摘掉了眼睛。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每个人在镜头前总会尽力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都渴望被关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或许,你自己都不会发现,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而这种渴望会让自己多少有点改变。

真相,并不是那么多人关注。有些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认识。先入为主的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听别人说,只是想听到自己想听到的。所能接受的后来的观点,也仅仅是把它填充到自己既定思想中去,并不是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不想听到的,自动屏蔽,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就不信。

眼见到底真不真,耳听到底虚不虚?在法律之前只有真相才拥有最高的权威,而真相是需要经过推敲才能够获得的。林正疆说,辩护律师所做的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让无罪的被告人不至于得到有罪的判决,让有罪的被告人不至于去承受他所不应该承受的刑罚。刚百度的,哈哈。

质疑一切。从对城铁行驶经过时间的计算,老者走路时间的模拟测算,到匕首的使用习惯,再到目击者的怀疑,看起来更像一部刑侦悬疑片。4号说,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

一群普通人对案件的理性思考,不过也少不了那个火车头。

好电影,我没有啥概念。能让我明白点啥,能让我有点思考,或者,让我在冰天雪地里时感到暖暖的,都好。能让我看完记住它,就挺好。

爱情片很泛滥啊。电影,也不一定非要以爱情为主题。毕竟,我们的生活里,不只有爱情。

标签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