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发生,我们不得不承认已经被拖拽进后真相时代。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给“post-truth”(后真相)出了最权威的解释: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

我想,大家对去年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一事应该仍记忆犹新。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发生一起公交车坠江的道路交通事故。一开始有媒体报道,万州应急办透露,事故系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小轿车司机为女性且穿着高跟鞋。事件发生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民及大V博主对涉事女司机进行辱骂,并要求严惩,部分网民一方面批评其驾车逆行引发事故,一方面则是指责其穿高跟鞋驾驶的危险行为。而媒体方面部分媒体在官方通报未公布之前,称从万州区应急办获悉事故原因为“女司机逆行”,于是纷纷对此进行报道,舆论迅速发酵,涉事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

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_第1张图片
媒体关于“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前后报道部分标题

随后,万州警方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官方通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车突然越过道路中间的双黄线,撞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继而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真相水落石出,舆论立即反转。有网民表示“心疼女司机,呼吁抵制不实信息,拒绝网络暴力。”有部分大V发声向女司机致歉。媒体方面也从“女司机逆行”的焦点转移到公交车司机与女乘客的争执行为。

过去,我们以事实为行动的依据。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以所谓的“事实”为依据,而实际上却是以夹带着个人情感、信念等“私货”并经过情感裁剪的部分“事实”为依据。面对夹杂着各种情感、信念的所谓“事实”真假难辨,以至于我们像水中浮萍一样,随着各种新闻、消息、舆论的倾向左右摇摆,失去判断力。作为芸芸众生的你我,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寻找“真相”?

《后真相时代》一书是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的最新力作,书中用大篇幅的案例生动地剖析了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播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在每章的结尾,作者用简短的几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被这些“真相”操纵和如何可以建设性地利用竞争性真相,使人们产生兴趣,激励其开展行动。

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_第2张图片

本书的原名《Truth》,但翻译时编辑取名《后真相时代》也算是一种“蹭热点”的讨巧行为,但并不妨碍我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作者对各领域的“真相”解读,以提醒我们如何反套路观察事件真相和利用真相。

除此之外,置身于“后真相时代”的我们需要多一层思考,书中没有提到但是在新闻“真相”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记者,作为“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在后真相时代又该如何去探寻和报道“真相”?

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_第3张图片

一、什么是竞争真相?

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通过列举涵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大量事例,为我们讲述了四种竞争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作者认为,竞争真相是通过多种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个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所占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件真相也是不同的,但是这都是事件的真相。

1.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

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亦或是作者更多提到的政界商界,信息发布者更多的是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告知公众,隐藏或者忽略部分不利于自己的真相。作者赫克托告诉我们,事件本身非常复杂性,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真相时,要从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历史、背景、数字、故事等方面综合起来分析,不能像“盲人摸象”的盲人一样,只看到部分就给出结论。

2.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

李普曼说:人们总是按照既有的成见解释世界并采取行动。就是说,我们对待一件事情,总是先会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知识、思维去“分析”这件事情,而事情真相究竟怎么,很大程度上受人们的道德程度的主观影响而做出判断。因此,同一件事人们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正如网友所说,“事实只不过是经过伪装的观点而已”、“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取决于你所持的立场”。所以,面对可以改变的主观真相,我们需要警惕把道德中性的事物和人群进行妖魔化的误导者,要弄清事物的真正价值,不被轻易左右。

3.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制造”新闻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参与式媒介的普及,更多的网民开始广泛参与新闻生产。由此也出现了很多个人和组织为了能够吸引大众眼球,不惜修改事实、打造迎合观众口味的真相,迎合大众心理的操作。

4.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也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会不会增加失业率”等讨论也愈演愈烈,当然,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容忽视,它将我们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上。无数科学家、研究者基于已有的事实数据预测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我们会经过探索、实验、验证这个真相。虽然我们不知道未来怎样,但是通过考虑关于未来的各种竞争真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

以上,就是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中描述的竞争真相。对于信息拥有者给出的“事件真相”,作为受众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被这些“竞争真相”操纵和利用?

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_第4张图片

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如何对待“竞争真相”?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在《真相》一书中,提出了辨别新闻真实的六条“新闻素养”:

·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其它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后真相时代》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也用13个(复杂性、历史、背景、数字、故事、道德、吸引力、财务价值、定义、社会建构、名字、预测、信仰)要素分别进行案例分析,强调作为受众的我们在面对“竞争真相”一定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三、作为专业新闻媒体人该如何报道新闻“真相”?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手握麦克风,在这样一个“情感在前、事实在后”或者说“情感、个人信念比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很多热门新闻事件的爆发,总是会经历反转。我们发现,很多发生反转的新闻事件其实也不等同于谣言,反而大多数事件是真实事件,只是由于网民们没有掌握全部信息而盲目参与或者媒体在报道时存在表述不当、在求证环节出现失职等职责素养的问题,才让一个新闻多次反转。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的新闻反转正是因为新闻媒体报道失范而产生。部分媒体为抢占时效、引导舆论,只为追求首发效应,而把本应扮演把关人角色的新闻媒体人却变成了舆情源头和责任主体。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真实报道,反映事实真相,这是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专业新闻媒体人要遵守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柴静在《看见》里说:“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冗长的逻辑链”,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准确是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也因此流失。记者,是社会的“反映者”和“观察者”,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更不是新闻事实的操纵者。“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这是一个记者应有的探寻真相的精神。

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_第5张图片

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人,首先确保新闻源头的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第一“把关人”,务必要对信息源头的真实性进行调查审核,不断地挖掘事实、展现事实,持之以恒地传播事实。

其次报道要客观,在新闻报道中,要基于更为全面和多角度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以“讲述者”的立场来审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视事物的本质,以旁观者的清醒态度来提醒和引导社会大众。

四、总结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思想、观念和生活的大变革。网络的开放性为倾听各种声音,达成良性互动提供了前提,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望。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借助网络的威力,将杂乱无章的信息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但是也因此带来一个思考:你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就是事情全部的真相吗?

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通过还原一个个事件真相,告诉我们:新闻事件制造者或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让事情的发展更有利于自己一方而故意模糊、隐瞒事件的部分真相,甚至主动成为误导者,制造“真相”操纵舆论误导大众。

作者赫克托说,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我们现有的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抗拒那些与我们内心观点相冲突的真相。很多政客、商人、既得利益者正是利用我们的偏见思想隐藏或歪曲事件“真相”,引导事情向着他们认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面对热点新闻的“真相”,应该多一点理智少一些起哄,不要盲目主观的下定论掀起“网络暴力”的狂欢。作为新闻媒体人,要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发挥“把关人”的职责调查核实新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探寻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 眼见不一定为真,成年人如何避免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