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上海曾经的旧日法租界,满眼的法桐葱葱郁郁,红色筒瓦顶的洋房下,写满了故事。
每次无论是无意经过,还是带队过去,都有一种深深的感慨,会想象百年之前,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穿洋装,吃西餐,坐汽车,喝下午茶。
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确切地说,是另一个阶层。
当对它有越深的了解之后,才慢慢觉得,旧日法界与今天的上海是如此相像,在那个人马倥偬的年代,这里聚集着旧日白俄贵族,新晋法国新贵,还有如杜月笙这样一无所有,赤手空拳打拼的中国人。
那时候他可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在这里改变?一跃从街头瘪三,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先生。
那个年代闯荡上海滩的人,杜月笙、虞洽卿,从苏州、无锡等江南腹地而来的席家、贝家、荣家、张家……他们可曾想到,会成为今日上海滩的传奇?
读高中时,黄晓明版的《上海滩》特别火,在房间里写作业,总能听到客厅里用笛子吹出的“爱你恨你,问君知否……”的声音,那时候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想象,就是一个要闯荡的地方。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黄晓明扮演的许文强,来到上海滩之后,本想清高地凭借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却连一份报纸都卖不出去,只能投奔昔日的初恋,如今已成上海滩名媛方艳芸时,
方艳芸对他说的那句话:这就是上海滩。
那时候是乱世,却也充满了无数的机会。
就像我曾经一直讲到的,租借时期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这些冒险家指的不仅仅是那些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的人,还有很多从遥远的中国内陆来的人。
很多人在这里实现了阶层的转变,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来到上海多年,一直以为已经很好地融入了这座城市,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入稻草人之后,甚至比很多上海人还了解上海,也曾对上海的各个展览中心,博物馆,图书馆轻车熟路,也曾尽情享受着这座城市的公共资源,听过免费的讲座,看过100元的摄影展,在城市中心工作,也可以让自己穿得、用得都得体体面,闲暇时,也能悠游于巷弄之间,享受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一度感觉到久违的安心和幸福感。
但直到凌晨7点,就不断被楼下DuangDuang的装修声困扰,走在路上,每隔几分钟都会闻到令人厌恶的烟味,更遑论总生活、工作中忽然冒出的人渣和sb时,才发现,我距离理想的生活还好远好远。
而每次我都告诉自己,唯一能告别这些的方法就是,自己变得很强很强,和他们完全没有可比性。
几个月前,上海的一位编剧张晓晗火了,是因为她住在2000万的房子里,马桶却堵了,而真正刺痛我的是那句“闻得出别人身上的地铁味”。
也去看了那部电影《寄生虫》,虽然有几个镜头,把我吓得半死,好几个星期不敢睡,但印象最深刻的竟是,那位曾经住在地下室里,甚至没有一份正经工作的男孩,竟然妄想努力赚钱,买下那幢豪宅。
而很多人之所以和我一样不相信,就是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阶层鸿沟,恐怕十辈子也难以跨越。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在旧日租界年代,实现阶层的跃变似乎要容易地多,而现在这个时代,想要跨越阶层,似乎好难好难。
但近期的一些感悟,让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昨天看到很喜欢的一个博主黎贝卡出了新书,她分享到自己五年来的心路历程,她也曾遭遇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而今日所得,都是来自于她
的努力,当别人在休闲娱乐享受时,她却在风雨无阻地写推送。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曾分享说,自己非常喜欢穿高跟鞋,甚至出门采访也不例外,但正是因为穿着高跟鞋,也给她带来了好运。在一次红毯活动采访中,保安对她放行,她感慨道:如果当初我穿球鞋,保安无论如何不会让我进去的。
我一直相信,过去的一切组成了现在的你。5年前,黎贝卡是一个报纸记者,或许衣食无忧,但大富大贵可能还会有点距离,而现在,她住在可以登上杂志的豪宅里,每天全世界到处飞,坐拥好几百万粉丝。
这算阶层跃现吗?我觉得算。
最近看了蒋方舟的一个演讲:《拒绝毒鸡汤》。
她提到,现在我们常提到一个词:原生家庭。有些人,原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天生就具备比别人更多的优势。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天生就出生在罗马。
就像很多人叫嚣,现在是个拼爹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貌似已经过去了。
记得高中时代,一篇文章特别火,叫做,《奋斗了18年,我才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
那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大城市打拼出一片天地,而他花了18年。
而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认为的现实是,我们再努力,也永远无法比过那些富二代。
就像一句话说的:你拼命维持的礼仪,不过是别人生活的日常。
奋斗了大半辈子,走到的地方,却是只是别人的起点。
有句毒鸡汤很盛行: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那你还努力干嘛?
渐渐地很多人开始觉得努力没有用。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躺下。
好不容易过个周末,玩游戏,看电影,逛街,已经辛苦了一周了,我要犒劳自己。
下班回到家,葛优瘫,床就是我最好的伙伴。
为什么要努力?我就是要做不一样的烟火,做真实的自己,我就是这么丧。
反正一辈子就这样了,干嘛不对自己好一点?
这些话,应该很多人都很熟悉吧!
蒋方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环境和状态的改变。
而这种努力,来得并不容易。
她7岁开始写作,12岁给南方都市报写专栏,在很多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蒋方舟就过起了双重人生。一边写作, 一边上课。
晚上写完作业立刻睡觉。凌晨3点起床开始写作,写到7点半,之后去上学。
而这样的生活,她一直过了四五年。
第一次知道蒋方舟,源于我大学时代非常喜欢的一本杂志《新周刊》,那时候常会看到蒋方舟的专栏,后来才知道,她是新周刊的副主编。
而也是今天才知道,她从大一开始就为《新周刊》工作,出去采访,当别的同学都在谈恋爱,打游戏,社团联谊的时候,她在采访。
就连毕业答辩那天,都是匆匆忙忙从台湾回来的。所以大学时代,她过得也是双重人生。
而让她感觉最大的褒奖是,大学毕业时,老师给的评语:用同样的时间,做了别人两倍的事情。
而毕业之后,她就入职《新周刊》成为了副主编。
蒋方舟说,自己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努力的受益者,因为,除了个人努力,她想不到任何阶层上升,或者改变环境的方式。
所以不愿意犬儒地面度生活。
毒鸡汤并不比所谓的鸡汤更接近生活的真相,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你有可能幸运,有可能不幸,也有可能从幸运变得不幸。当你真正相信毒
鸡汤时,其实就放弃了探索生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东西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
在她看来,现在流行的所谓犬儒,嘲讽,不相信,荒诞,丧,油腻等说法,并不是我们需要学的东西。
这个社会有太多东西能让你变得油腻,社会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人失去天真的能力是最容易的,而且不知不觉。
她提到,人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本能就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合理化。就像我上文提到的,
当堕落时,会告诉自己,周围的人都是如此。
人最厉害又最可怕的一个本能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自欺欺人,这是在社会上最容易习得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相信,而不是不相信。
相信不是目的,是途径,是抵达美好的唯一的途径。
相信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是你在一生中不得不去维持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仍然执着地热爱生活。
而蒋方舟认为,认清这个庞大的几乎是不可解的生活,并且为它努力。是她认为的唯一的英雄主义。
蒋方舟提到的相信的力量,和努力的力量特别打动我。但很多人常常努力错了方向,而方向一旦错了,就容易陷入迷茫。
最近我弟弟说自己想去在读个学位,还报了驾照。
我问他:你觉得完成这两件事,会对你当下的生活状态有任何改变吗?
他哑口无言。
想起几年前的自己,办了健身卡,乐器班,驾照……每天把自己忙得半死,累得半死,却发现最重要的本职工作都没办法做好,最重要的是,这些全部都没有做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最后却回到了原点。
记得当时智仔大叔说: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现在回想起那个似乎满腔热忱,却找不到方向的自己,也有种隐隐心疼。
很感激当年那个送我杂志,告诉我,一次只需做好一件事的男孩。
也很感激成长之后的自己:时间有限,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朝着内心的目标,而那些干扰选项,一定要学会断舍离。
和前两年相比,我今年的生活尤其简单,而我却意外地发现,当生活简简单单地时候,反而做事的效率高了恩很多,人的状态也好了很多。
我现在每做一件事之前,都会问自己一句:你相信吗?你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吗?
如果是,再去做。
所以,如果你也在努力改变命运,请你一定要相信,然后坚持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