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小镇》

        我居住的小镇算不上古镇,虽然我不知道它起源的确切年代,但从仅存的老房子来看,它确实并不古老!它没有重庆磁器口千年的辉煌历史,也没有洛带的雕梁画柱,飞檐花窗,它更没有梦里周庄吱吱呀呀的乌篷船,更不见蒲松龄老先生书里的漫舞柳絮,飘飞桃花!

        我记忆中称得上古老的,莫过于猪屎坝上的大黄桷树,要两个成年人才围得过来,还有不足三米来宽用青条石铺就的街道!街边的老房子,都是用木板隔成两层,店铺的门,是用木板一块块镶拢的,墙壁呢,就用蔑片编织,两边涂泥,再刷上白灰而成,其余的,真找不出一丝古老的痕迹!连乡政府门前,也寻不见那代表威武的石狮子,更难见到像电视剧里高高挑起用布写或绣的“茶”“酒”了!

        虽是小街,但方圆十里八里才有一处,每每到逢场,那可是人海人山,人挨人,人挤人,人重人,挤哭了挤扁了挤来抬起走绝不是夸张!卖鸡牲鹅鸭的,卖水果蔬菜的,卖猫儿狗儿的,卖粮食鸡蛋的,卖日用百货的,卖油条油炸耙包子馒头的,卖狗皮膏药耗儿药的,扎认认宝的,打波蛋的,开茶楼酒店旅馆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条小小的街,在儿时的眼里,可谓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记得儿时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可以跟着父母去赶场,吃上一两个包子馒头,如果父母高兴,或许还可以买上一两本喜欢的小人书,吃一碗桥头上那瘸腿老头用酸汤泡的油炸耙!那味道,真的比现在卖的好吃得多!

        儿时的小镇,是七天才逢一场,不像现在的三天就逢!并且那个年代还不兴外出打工,所以街小人多,拥挤不堪!本来狭窄的街道,两边除了店铺,还有小商小贩摆摊设点,留与行人的,当然更窄了!反正小孩子赶场是要拉着父母衣角的,不然走丢了可是难以找到!要寻个人,那真的像是海底捞针!

        小镇上销售的供小孩子耍的玩具不多,那时候大概就是拨浪鼓,挤得叫的小白兔,还有上了条能跳起来走的青蛙!哪里像现在商场现具店里成百上千的品种!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小街头那驼背老太婆摆的小人书摊,用一个木头夹子,布上横胶线,把小人书从中分开夹在上面,两分钱看一本!不要看是小买卖,生意还挺好,因为那时的孩子,除了上学,确实没有吸收知识的途径!

        我小的时候,也买了很多小人书,并且保存了好多好多年都没有丢弃,估计存下的,也有好几十本,只可惜搬家离开以后没有带走,后来老家的大哥嫌碍事,就把它们当废书报贱卖了,不然,现在留着可是古懂呢,听说还能值不少钱!

        我的祖辈父辈,几乎没有走出小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听去过城里的人回来提起汽车跑得好快好快,火车像一条大蛇,都羡慕得不得了!

        那个年代,我的祖辈父辈终年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他们用辛苦打来的粮食,在小镇上换回油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最大的奢侈就是买上一包香烟,打上一罐红苕酒,吹吹牛,醉得一塌糊涂!

        时光如水,如今的小镇已扩展成好宽好宽,有新街,有农贸市场,还有新城!仅存的老房子,大都已拆了重建,成了几层的小楼,剩余的几间木头架子房,歪歪斜斜地立在那里,房上长满杂草,门窗皆已朽烂不堪!它们,成了小镇曾经辉煌的唯一物证!

        如今的老街,已经冷冷清清,见证岁月变迁的青石板,也被水泥路面尘封在下面,唯一可见的,就是猪屎坝上的黄桷树,虽然被楼房围在中间,只能见到树冠,但依然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空闲时,我也常到老街走走,总是试图找回儿时记忆,那种烙在心里的,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记忆——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