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

大家上午好,我是崔恩熙,我的内容比较少,比较符合大家想早点听完吃饭的心情,因此大家可以放松的听我的分享。

我的分享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的个人反思,给加了个主题:“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另外再跟大家推荐一本书《走进2050-注意力、互联网、人工智能》。

首先第一部分,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不一定符合在座的每一位,但是仍然具有启发性与教育意义。

从小我内心就有一个声音:我要像他们一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是谁?

接下来一起看一下这张图。这张图可以看到,从我出生,一个穿开裆裤的熊孩子,到现在读研,成长的时间轴里已经经历互联网的三个时代,门户时代、电商时代、移动时代。每一个时代里都有一批批的弄潮儿,于浪潮之巅,实现自己的理想,奉献自身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1张图片

我很羡慕他们,然而这张图里并没有我,目前我只是一个创业两次都不怎么理想的程序员、一名想通过知识改变点什么的在读研究生。

回顾我的求学生涯,我从高中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脑海里时常徘徊着那些弄潮儿,李彦宏、戴志康、李想、茅侃侃...我觉得我可以跟他们一样。为此我也一直在努力,一路求知,一路追逐浪潮,其中充满艰辛,受教育过程中也受到无数的打压。到了大学里,我终于有能力接近浪潮了,却发现总是把握不住。为此我不断的实践,多维的求知,转眼间到了研究生。回头一看,旧浪已去,新浪已来。在追逐浪潮的过程中,我总是慢一拍,能力总是不够用...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2张图片

为什么幸运儿不是我?

面对逝去的浪潮,残留的浪花,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求学生涯,反思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我问自己什么是“知识”,什么又是“智慧”,大多时候我是否只是停留在“信息”的层面。

网上有个段子很火,“高中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有人还做了一系列的表情包。接下来我们也可以玩一下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3张图片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4张图片

1、买椟还珠,“椟”读音和意思

2、我国古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又是谁

3、写出你知道的几个化学反应是,随意

4、写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公式

肯定有大部分人不能答对

确定那个时候我们学的是“知识”吗?我觉得充其量是一个在脑海里暂留了一段时间的“信息”而已。考完试,大家都觉得没啥用,然后让它沦为“碎片化的信息”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5张图片

就拿声音为例吧,让我触动比较大。

去年对声音有点兴趣,就去做了点了解,发现“声音可以传递(输)信息”很早已经进入到手机应用中,比如 Chirp,一款由美国创业公司Animal Systems发布的通过声音"传送"文件的应用,国内支付宝的”声付“,还有很多即将出现的其它场景交互..这些在外人开来,貌似有点黑科技,也算是比较新的东西。

了解到后,我突然问自己,为啥是国外的团队最先把“声音可以传递(输)信息”很平民化的应用到手机应用上?为啥不是我?这些技术我也能实现呀!这个知识我们高中就学了呀?ok,高中的有点久远。那我在看《信息简史》,第一章,讲了“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很形象生动的阐述了“声音可以传递(输)信息”,为啥我看后就没有停下来去思考去联系?没去反思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可以用这个知识去解释?也没有去进一步思考,未来这个知识还可以怎样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解放我们哪些行为....

等到别人把这个知识发挥好了,我看到后,来一声“哇~原来可以这样子....",这种感受既惊喜又难过...

高中的时候为了分数/兴趣而求知,大学的时候为了兴趣/赚钱而求知,走向社会为了职业/赚钱而求知,一路走来我们好浮躁。

不能用一颗无杂念的心对待知识,尊敬知识。很难真正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很难构建知识的用法,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这种状态下读再多的书,接受再多的信息也很难质变,思维很难得到提升。

读了那么多年书,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才去探究什么是知识,如何去管理知识。

对于知识的探究,先人早就给我们留下了智慧。

最早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在《岩石》中就提到

“我们在哪里丢失了知识中的智慧?又在哪里丢失了信息中的知识?”(“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对于知识内涵的探究,后人不断的发展深化:

1982年12月,美国教育家哈蓝·克利夫兰引用艾略特的这些诗句在其出版的《未来主义者》一书提出了“信息即资源”(Information as a Resource)的主张

教育家米兰·瑟兰尼在1987年撰写了《管理支援系统:迈向整合知识管理》(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 Towards Integra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

管理思想家罗素·艾可夫 在1989年撰写了《从数据到智慧》(“From Data to Wisdom”,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

最终形成了DIKW金字塔体系

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 Wisdom(数据 - 信息 - 知识 - 智慧

DIKW体系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每一层比下一层都赋予的一些特质。原始观察及量度获得了数据,以此为基础,分析数据间的关系获得了信息。在信息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去用,在行动上应用信息产生了知识。知识层面去思考什么时候运用,慢慢产生智慧,智慧关心未来,它含有暗示及滞后影响的意味,具有预测能力,慢慢我们会具备洞察的能力。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6张图片

下面这张图是更为详细的说明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7张图片

生活中,失败的人除了天分太差之外无非以下几点,

懒/方向不对,方法不对/没有坚持

方向、方法是否正确取决于我们的知识面、视野、思考、摸索等,而知识对多数人而言是最重要的成功基础 。

像我这样的学子,只能靠知识

所以我告诉自己,也跟大家一起共勉

不做信息的搬运工,做知识的生产者,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找到自己的信仰,坚持下去。

未来去预知浪潮,而非追逐浪潮。

第二部分,想跟大家推荐一本书:《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_第8张图片

《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是一本集智俱乐部成员采用众包的方式集体撰写的科普书籍。该书探讨的主题是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为机器提供了注意力以驱动机器系统的进化,机器为人类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游戏以供人类体验。

这本书从注意力的角度解读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众包、人类计算、计算机游戏、虚拟现实在内的技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占意理论、图灵机-参与者模型、“游戏+”时代、意本家、自动游戏设计、自动化创业、占意通货等等。所有这些将为我们理解技术与人类的关系、透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和走向提供深刻的洞察。

2050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这本书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完成所有艰苦的工作,人类则将醉生梦死的沉浸在由机器产生的虚拟或半虚拟世界中;与此同时,所有人和机器将会通过注意力这一纽带(它是机器世界的动力来源,也是人类仅剩的无法被替代的唯一资源)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全球大脑。

这幅景象很像电影《黑客帝国》(Matrix)所描述的未来:机器创造了大型虚拟世界Matrix,将所有人圈养其中,同时榨取人类的生物能量为机器使用。只要把这里的“生物能量”替换成“注意力”,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黑客帝国》所描绘的未来场景已然发生:手机、电脑、电视、电影、投影…大大小小的各式屏幕已然把我们包围,并无时无刻不在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输送给这些屏幕背后的巨大存在——互联网。

另外我个人觉得读书分享会,就是大家互相督促,让不喜欢读书的人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如果为了通过读书分享会,快速获取所谓的干货,与放弃了读书无异。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最后,我想让这句话,再次回荡在脑海:

“我们在哪里丢失了知识中的智慧?又在哪里丢失了信息中的知识?”(“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代变化太快,该如何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