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2张图片


离年越来越近了,职场上的人陆续返乡,千里迢迢,离不开的当然是交通工具。那么,你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的呢?

飞机?

火车?

汽车?

自驾?

……


我的老家在江苏徐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京沪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从北京回家,火车每天有几十趟列车,最早的6点多,最晚的23点多,随时可走,交通十分便捷。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3张图片

近几年随着高铁的普及,速度快了,以前要坐十几个小时,最快也要7、8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3个多小时,对于我们这样带着小孩子的人来说,是越来越方便了。我们一般都选早上9点左右北京出发的高铁,中午12点多到站,家在市区,坐公交车1个小时就回到家了(打车应该更快,但是我儿子喜欢坐公交啊),在火车上吃过午饭,回到家正好儿子可以午休。

记得有一年,一放寒假我们先回了徐州,老公直到过年前下班后坐17点的车,回到家还不到21点,他戏说:“徐州和北京的郊区差不多了。”可不是吗,从市区到密云、怀柔,估计2个小时也不一定到呢。

而环境呢?车厢内宽敞明亮,座位舒适,可以调节,不用像过去那样,和不熟悉的人面对面坐,共用一张小桌子。

说起来,在刚开始高铁还相对不够普及,而动车很多的时候,我们研究过很多车次,儿子更小的时候,特意买了动车卧铺改成座位的车,这样我和父母3个大人带着小小的儿子,坐着更宽敞,儿子可以在卧铺上爬、站、躺,舒适极了!就是下面这样的卧铺,但是把下层当成座位卖票,一个床铺是3张票。对!儿子小时候,可以站在卧铺上呢!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4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5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6张图片

而早些年,还没有那么方便。从我小时候,就一直坐绿皮车,一直到2007年毕业进京,中途回校、回家办各种手续,我和妈妈还坐过绿皮车呢,夜车,舍不得买卧铺,就在硬座坐了一夜。绿皮车,速度慢、环境比较脏乱差。逢年过节,人多得走廊里都没有站的地方,上一趟厕所要耗费很长时间,慢慢挤过去,甚至,厕所里也有人。

印象中,直到我在南京读研的时候,往返宁徐两地,也都是坐绿皮车。2004年刚读研的十一假期,我和同学买了学生半价票,十几块钱,因为我同学想节省,买了慢车,从南京到徐州,居然坐了六七个小时!

研一的寒假,原来的同事去南师大处理自学考试的事务,因为没有自己出过远门,就约我一起走。托了熟人早进了车站,结果火车里挤得满满的,我们两个根本上不去车。还好工作人员说“让学生先上”,我们才被人帮着推上车去。然后——足足站了4个小时!好在有人陪伴啊,不然这趟旅途可真是又累又枯燥。下了火车,我俩再也坚持不住了,很奢侈地打了车去学校。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7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8张图片

研二,那时候刚认识老公,也是国庆假期,他送我去车站,我坐的是“临客车”,双层火车。恰好,我的座位是1号,那个位置如果设计2个座位就太挤了,所以是一个座位,但是比普通的座位大,正好我的背包放在旁边,不用往行李架上放了。我印象挺深的有两个小片段。一个是后来人多了,有一个老大娘没有座位,我让她和我挤在一起,后来她坐了一会儿就嫌太挤了、不坐了。我也没说什么。旁边的人说,这是一个座位,人家好心才和你一起坐的。哦!我才明白,原来人家以为我一个人占了2个座位。另一个小片段是,老公(那时候连男朋友还不是呢,呵呵)给我发短信,“假装”表白(拜托!刚认识没多久呢,也太快了吧。)我就和他用短信聊天(一来省钱,二来不尴尬,哈哈),问他干嘛呢?他说在鼓楼看人跳楼呢!(这也太搞了吧!)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9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0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1张图片

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坐的都是闷罐子车。上一张图看看,就是电视剧里看到,日本鬼子拉士兵的车,在我印象中拉煤炭的车。这种车速度不用说,环境更没有,没有座位,也没有厕所了。用我的话说,就是把人当货物拉。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2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3张图片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4张图片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问妈妈,我爷爷奶奶姥姥这一辈的时代,他们出行坐什么车。我妈妈说,你没听他们说吗,有一次拉着平车,从山东枣庄到徐州贾汪,走了整整一天。我自行脑补了一下画面,应该是下面这样的吧。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5张图片

总结一下。

我儿子,出生于2010年,乘坐动车、高铁。

我,出生于1980年,乘坐绿皮车。

我父母,出生于50年代,乘坐闷罐子车。

我爷爷奶奶,出生于20年代,步行。

三十年,一个时代。

过去纯步行,现在坐高铁,过去是蜗行牛步、老牛破车,现在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阻挡不了我们回家过年的心。

过年,过的是什么?

传说中是为了赶跑年兽,一般认为起源于祭神祭祖,而我们小时候,为了压岁钱、新衣服、好吃的和热热闹闹。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现在很少缺吃缺穿,对过年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期盼。很多礼节、传统、习俗逐渐消失,但是“虽然形式在变,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

说到底,过年过的是亲人、是团圆,所以,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不管是坐飞机、坐火车,还是自驾车、摩托大军,不过为年三十这晚的团圆饭,吃什么都好,重要的是:家人都在、家人都好。

一家四代,将近百年,从交通这一点,能看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更能看出的,是游子回家的心,和春节延续了4000多年的原因与意义。



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_第1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们怎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