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

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_第1张图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一、原文(通行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译文

求学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境地。如果能不妄为,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不骚扰民众为治国之本,如果以繁苛的政令侵扰百姓,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

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_第2张图片

三、拓展思考

本章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

01:为学日益,“为学”是加法。

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积累的越多,就越有学问。但是在老子看来,“为学日益”未必是好事,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容易变得智巧和世故,反而丧失了其纯朴的本性。为此老子曾提出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观点。

好比一个人早上穿白色的衬衫去上班,途中会沾染形形色色的尘埃,晚上回来衬衣已经很脏了,理论上不能再穿,要脱下来洗一洗。

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_第3张图片

但此人并不认为衬衣变脏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穿着它,最终“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从白到黑,这是“为学”的过程。

02:“为道”与“为学”相反,“为道”是减法。

“为道”的人内心的欲望会逐步减少,不断去除私欲妄念,使人返璞归真,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继续说那件白衬衣,它已经被红尘染成了黑色,怎么办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什么?老子说:“水几于道”,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唯有“求道”,才能洗白它,怎么洗呢?“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不可强拿双氧水漂白,还是要贯彻“柔弱胜刚强”的方针。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像煎炸煲汤一样,必须掌握好火候。洗衣服也是如此,这件白衬衫中毒太深,要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才能柔化那些长期积累的尘埃。


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_第4张图片

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为道日损”,让灰尘逐步脱离衬衣,消逝于水中。最终返璞归真,复归到白衬衣。从黑到白,这是“为道”的过程。

03:“为学”和“为道”并非割裂的,不可单独追求某一个。

老子并不反对“为学”,只是认为“为道”更使人保持真朴的本性,达到“无为”的境界。他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也许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史,通晓古籍,精通周礼,算得上春秋时期的“博士后”了,学问非常渊博。也许老子认为,这种渊博是有局限性的。

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真真假假、似懂非懂,不能使他彻底地领悟世界。于是,他转而向内寻求智慧,让自己归零,探究天象,致虚守静,终于悟出了“道德学说”。

因此,老子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浓缩成一段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但是不可将“为学”和“为道”彻底分开,因为在悟出“道德学说”之前,老子曾长久处于“为学”的状态。客观地说:“为道”也是一种“为学”。

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_第5张图片

一个人,和圣人穿同样的衣服,戴同样的帽子,并不能成为圣人,唯有和圣人做同样的事情,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道不远人,每个人都有得道的潜质。老子说:“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你和圣人,只差一个“无为”的距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48】:你离圣人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