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月亦中秋(随感)

        窗外,依旧缠绵细雨,未曾轻解罗裳亦觉秋寒入怀,夜深了,迎着天地间细细的雨帘望去,望不穿重重叠叠的黑云,也望不到本应当空皎皎的皓月,咽下去那一句“千里自此共明月”,没有月色却的中秋佳节,依旧是思念备至。夜色如水,回忆亦如水,潮涌般袭来的思念在心海里一层又一层得激荡,激起的是异域他乡的愁思,也是千里之外的魂牵梦萦。

        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这么安安静静得在夜里叩开自己心房的大门,让那个曾经敏感到为一朵花而惆怅的灵魂好好的放松一下,在文字里诉说那份俗世不曾侵浸的美好。这世上的情感有千万种,我想最动人的就是那一份份思念,一份份对曾经的思念,对那个度过一生中最美好时光的小地方的思念,对那些我们记忆里不会老去的面孔的思念。闭上眼睛,故乡的音容笑貌是那般的清晰,菜市场上的熙熙攘攘,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觉得吵闹,反而多了一丝温馨和生活,现在看来并不大的校园却是我们回忆里总也跑不到边的乐土,两鬓微微有些斑白的父母却依旧是记忆里那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余秋雨说“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路上的最后一站”,我想,即使是这样,那也是我们灵魂开始流浪的地方,从前总是不知道家是什么,故乡是怎样一种情感体验,当大江南北的风刀霜剑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当世事百态的人情冷暖干涸了我们的激情,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故乡,什么是家,与其说望月怀远,思念家乡,不如说是思念那个曾经青春激荡的岁月,那个不服输的自己,愿他在千里以外的夜里依旧给我以奋斗的希望,拼搏的勇气。

        国与家;家和国。

        华夏儿女特有的家国情怀如今想来总是惆怅满怀。

        穿上军装,走入军营,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可悲,纠结于家庭市井间的闲言琐事,沉浸在感情世界里的温柔苦涩。殊不知,有国才有家,这句话如今说来自有一番底气一番苦涩,一番骄傲一番寂寥。中秋不能回家,在一个普通家庭看来或许是学业所迫的无奈,而在一个相当传统的思想观念看来,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无助,一种身不由己的漂泊与寂寥,奈何?奈何?奈何?

        人们总是羡慕建国初期的思想观念,原因何在,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真的把国当做家,家就是国,家国本就是一体,而眼下,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自我思想为主体的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下,已经有多少人渐渐迷失了自己,沾沾自喜于个人眼下的既得利益,洋洋自得于网上片面所见就对政策法规的口诛笔伐,还一副针砭时弊的可笑嘴脸,殊不知这正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节节败退,潜移默化中,我们失去了那份最初的本真。记得好久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成熟的善良”,在经历过了自由思想的美好以后,我们更要有难能可贵的勇气去选择坚守,坚守一份或许有人会不认同的孤独,坚守一份戍边风雪中的孤寂,坚守一份舍小家为大家的笃定。家,以国之屹立而安康;国,因家之和谐而兴盛。既然选择了这份责任,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担当,执笔也好,挥剑也罢,铁肩担道义的书生气节也好,马革裹尸的将军情怀也罢,都为了追求一份家和国的安康,家庭和睦,国泰民安,本就不是两个对立面的,恰恰是一体,正是因为有了雁门月光,大漠孤烟,才有了江南细雨,温润如丝。写到这里,一时说不清为什么,再也不能一份散文的情怀自始而终,我想,无月亦中秋,思乡念亲,更应念及的是那个年轻的自己,是那个单纯的情怀。

        万家灯火,惟愿举国安康,愿我远在天涯海角的战友们,安康。

        敬礼。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月亦中秋(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