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

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_第1张图片
文/我是农民28

弗洛姆写了一本心理学名著,叫《逃避自由 》。刘瑜说,她没看过,也不想看。她说,她光看书名就知道讲了什么,就知道她和作者是知音,她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根据书名也写出一本书。

我因为刘瑜,知道了一个叫弗洛姆的人,写了一本叫《逃避自由》的书。和刘瑜一样,这本书我没看过,也不想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如果刘瑜和 弗洛姆 是知音,我应该就和《逃避自由 》是知音了。

我马上就要30岁了,我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孩子,而且我马上就要去做一种叫“自己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算是“寻找第二事业”队伍里的实习生。

作为一个“渴望第二事业”的女性,我自然是经常要看好像很有内涵的书,学习似乎很有用的技能,参加号称很多干货的会议,然后,翘着抽筋的二郎腿,点着若有所思的头,眯着感悟一切的眼,皱着意味深长的眉。好像,不这样,我就一无所获。

但是,我想对自己郑重的道歉,虽然每天在自作主张的假装学习,内心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但其实,我就特别希望自己慵慵懒懒过一辈子。当图书管理员,小报刊亭的收银,某个不加班公司的前台,或者干脆打小时工,当个笑容甜美的服务员。

总之,我渴望做一切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构想未来,不需要用尽全力比别人优秀,然而又优秀不起来的事情。我想做毫无趣味的人,过机械的生活,我不想被自己的远大理想奴隶,不想被人生就是要拼搏的思想强奸,我更不想绞尽脑汁去想,在本就荒芜一片的菜园子里,怎么种出一片被人啧啧称赞的果蔬来?

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_第2张图片
自由

我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比一般的普通人还普通,我不是本该就过着我渴望的,平平凡凡,不紧不慢的生活吗?每当有人跟我说,你应该奋斗,你应该追求,你应该挑战,你要去做不喜欢,不擅长,不愿意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众不同。

我要什么与众不同?我又不是天才,天才才与众不同。

我不想和别人不同,我只想和别人一样。

我看着超市的收银员,滴、滴、滴扫码收银,我看着图书管理员,稳坐泰山等借书还书,我必须坦白,我的理智已经崩塌,我心里充满了嫉妒和羡慕。

我心里想着,也许会来一场台风,或者地球毁灭,总之,来一些可以让我无法拥有自由,并理所当然逃避自由的方式。

自由,是个很玄乎的东西,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拥有自由。自由是建立在对比和竞争当中的。你考了80,他就要考90,然后就会有人要求你考95,考100。甚至考了100还不满足,还要让你次次都考100。总之,你任何时候的停顿和松懈,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告诉你,你要继续往前跑,要不停往前跑,不然你就没有自由。

我要什么自由?自由,大概是上帝为了没玩没了敲诈人,而设计的强有力的武器。

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_第3张图片
无聊

前几日和朋友打电话,她问我,怎么战胜无聊?

她跟我一样,人到30,有孩子,有老小,有压力,有焦虑,30岁,一个女人该有的都有,唯独,没有事业。

我说,我没有什么好办法,我自己无聊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战胜过无聊。我只是越来越知道,如何和无聊做朋友了。适应无聊,并把无聊当成自我习得的技能。

无聊,跟自由一样,是很玄乎的东西,不存在“你要自由起来”,这种能凭借主观意识而转移的可能。你的基因,你的环境,你遇到的人,你经历的事,你脑海里的感知,你脾胃里的消化,甚至你牙缝卡的青菜,你电梯放出的臭屁,都组成了你的无聊体。

无聊是没法自行扼杀的,但充实,却可以自我习得。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除了爱,其他两个都是可以自我习得。所以,我觉得罗素骨子里应该是一个害怕无聊的人,正因为害怕,所以才给自己找了两个无论如何能自我习得的事情。

我的充实不少,当然,我也无聊。我的生活就像珠穆朗玛峰上的氧气,稀薄、含氧量低。

你看我周末干了什么:9点半起床,煮个鸡蛋,没有刷牙洗脸,躺在床上,把看了几眼的书接着再看几眼。下午1点,和先生出门吃饭,再去晒了会太阳,然后回到家里,花30分钟,学完每天必学的英语。晚上,和先生看了一部电影,洗澡,再看书,再睡觉。

这就是基本的、典型的我的周末生活方式。

多么干枯、乏味、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呆久了都会产生化学反应。只是,起反应的从不是我。

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_第4张图片
无聊

无聊的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就像刘瑜说的累积效应。我觉得无聊的累积效应也很大。无聊一天的人,和无聊一年的人,可能就一个是情绪低落,一个是重度抑郁。

我觉得我没有达到重度抑郁的程度,但我的无聊已经开始五彩斑斓、纷繁复杂了。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可笑,我的无聊比我本身还显得精彩。

我觉得我精神层面的无聊,来源于我的孤独感。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间,我是个异类。在开朗的人群里,我像个自闭症患者;在沉默的人群里,我像得了多动症。我在男性面前太女性,在女性面前又太男性。

我想,上帝在造我这种人的时候,一定很孤独,很无聊。否则,我就要怀疑,他造人的时候,是有多随意,多没动脑子?

长时间的无聊后,我会忘记什么才是不无聊。我认为静静地看一本书,是无比有趣味的事情,但旁人一眼就看出我逻辑里的巨大漏洞:不看书,你似乎也找不到别的什么事可以做。

你不知道五彩斑斓的世界运行的机制,你不知道欢快热闹的人群互动的快感,你以为这是性格注定的孤独,你总想着,也许,你不无聊,无聊的只是他们……

然后,你就在自己的无聊里,构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你缺乏该有的好奇,八卦,聊天,辩论,嘲笑、吐槽……你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多年来一直自己跟自己对话,为了证明自己还在思考,还在与外界沟通,就不停地写写写,保持着自己难以磨灭的倾述欲。

这也证明,一个人再孤寂、再无聊,内心还是在渴望着与外界获得联系。

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_第5张图片
渴望

小时候,我觉得孤寂、无聊是很酷的事情。看着小伙伴成群玩耍,只觉得吵闹心烦。长大以后才感知,所谓的很酷的事情,无非是没有人和自己玩耍,没有人让自己获得吵闹并心烦的机会。

现在我还是觉得孤寂和无聊,我觉得在30岁的年纪,说出这话,就有点凄惨悲怆的味道了。我努力不让自己的无聊变成一种负担,我努力让他成为一个谈资,而不是一件非说不可的心事。

我把无聊,当成是一种压抑过度的情绪。我想上帝可能并不喜欢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这样的人,于是让我比一般人更敏感,更脆弱,更焦虑。我感谢上帝让我拥有了这种情绪,因为如此,我变得更细腻,更满腹能量,更渴望释放。

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唯独觉得自己孤寂、无聊、落寞、不合群的人,也许在某个我不知道的角落,就传来我听不到的深深的、悲伤的叹息。

如果那个叹息的你,能听到我说的话,看到我写的字,那么我告诉你,多叹几口气,反正这几口气总归是属于你的。

外界世界寻找不到另一个自我,你就回归内心,寻找你内心世界和你一样的那个人,你们一起作伴,一起旅行,一起看日出,一起看日落。如果你还渴望更多,那不妨这样,伸出手,触摸内心深处的自己。


以上,仅个人感受,不代表任何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无事可做、闲得无聊,却还极度渴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