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六)

第七讲: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

中文的诗和英文的poetry是不同的,所以先生在国外讲学时,始终坚持把诗说成shi,把词说成ci。正如千年前先人将梵文译作汉语时,用音译保留着"菩提萨陀"等佛学词汇。

谈及五言古诗,先生选择了陶渊明《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结庐在人境》。在她看来,陶翁的诗毫无造作,至简至纯,充分展现着其晶莹可贵的人格。照理说,同时受到儒、道、佛思想影响的陶渊明,本色是十分丰富且繁复的,他有仁爱的用世之心,却在经历仕途的痛苦和挣扎后,毅然选择了退隐之道。然而,他的诗却摆脱了这些繁复,或者说,他将所有的繁复重新汇合成单纯,并让自己始终以真诚的态度与世人相见。

饮酒(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虽生活在闹市之中,但家门前却无车马喧嚣。你问我如何能够如此,我想那是因为我从未将高官厚禄放在心上,无人纷扰,自然门前清净。其实不仅是这外在,我心亦然。

在一个清朗的秋天,我来到东篱采菊,感受着悠然自得的闲适。远远望去,南山仿佛氤氲着夕阳的温柔,美得不可方物,而飞鸟也在忙碌后找到了栖息之所。

我就像这小小的鸟儿,在体会到人生旅途的疲倦后,终于决心踏上归途,找寻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这大概是人生中最淳朴的一份道理了,可它实在很难用言语说得清楚。

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总是似懂非懂。

五言诗中还有一种体裁,叫做五言排律。排律,又称长律,两句相对,排成一排,通常在八句以上,属于律诗的变体。说到五言排律,先生也选择了一位有才华又有理想的诗人––李商隐,并吟诵了他的《西溪》。

西溪
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
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
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
京华他(tuō)夜梦,好好寄云波。

李商隐一生在幕府任职,远离妻儿,才华得不到施展,感情也无所寄托,因此暮年的他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某一日,当他漫步至四川城外的西溪水畔,忽然就浅吟低唱起来。那一刻,萦绕在他心头的,一定是埋藏得最深、最痛的思念与悲伤。

我满怀惆怅,望着东逝的流水,听它潺湲的水声。回不去的时光啊,我该拿你如何呢?两岸属于春天的痕迹越来越少,但我惊讶的并非那样美好的日子就要过去了,而是为自己时日无多感到悲伤。

血红的夕阳映照着妖娆的柳枝,深幽的藤萝中闪动着窈窕的日光。人间的遗憾是无法挽回了,正如东逝的流水再不复西,但天上为什么也有遗憾呢?牛郎织女间竟隔着那样一道难以逾越的银河。

如果有一个像彩凤一样的女子,轻轻弹着琴瑟,那会不会有一个如龙孙般高贵的男子,腰间环佩,骑着马去到她的面前呢?这样美好的遇见,像极了我很久以前那场关于京华的梦。可如今我不知何日才能回去,唯有将这思念和盼望寄给白云、流水,祈求它们能将我的梦带回属于它的地方——长安。

爱是一部分,遗憾是另一部分。

至此,先生对诗的讲解便告一段落,此后二讲皆是关于词。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本质上是一种配合音乐进行歌唱的诗文。根据曲调(节拍)的不同,词大致可分为令、引、近、慢四种。而根据文体特征的不同,词又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最初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令即小令,通常在58字以内;引、近属中调,通常在59至90字之间;慢即长调,通常在91字以上”,深以为然。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发现这样的论断并不合适,小令、中调、长调与令、引、近、慢其实是没有对应关系的。

简单来说,在《如梦令》《阳关引》《好事近》《木兰花慢》等词牌中,令、引、近、慢皆是指曲调。曲调以均拍为节奏——均拍愈少,曲调愈急;均拍愈多,曲调愈缓。根据北宋词人张炎的《词源》一书,令曲多为四均拍,引曲和近曲多为六均拍,慢曲多为八均拍。然而到明朝时,这些曲调大多失传了,人们无从知晓其歌唱形式,便根据史料记载,以篇幅长短对词进行了文体划分,即我们常说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之间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由此可知,令、引、近、慢是宋人从音乐角度对词进行的划分,它指的是音乐节拍的长短,与词的长短没有关系;而小令、中调和长调则是明清时期的人们在音乐失传以后,从文体特征层面对词进行的长短划分,与音乐的长短没有关系。

当然,这只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下面让我们回归到这本书的最后二讲。

第八讲:令词

虽说诗是用来吟的,词是用来唱的。但是,由于词中一些句子的平仄格律与诗相近,故而我们也可以套用吟诗的调子"吟词"。在本讲中,先生吟诵的是李清照的《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银河调角,星河转位,金秋时节,人间好似垂下了厚厚的幕帘。凉薄的夜里,我独自躺在枕席之上,忽然就流下泪来。一个人心中若有愁绪万千,又如何能够安眠?辗转反侧间,更觉这夜的漫长。我问丫鬟,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呢?答曰,长夜未央。如此,我只得轻叹一声,披着罗衣便下床了。

秋风阵阵,吹得那池塘里荷叶凋零,荷花凋落。清冷的水面上除了花瓣,还有刚露出头的小小莲蓬。这番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身上的罗衣:翠线绣着莲蓬,金线绣着荷叶,可日子久了,那些绣线都脱落了,衣服便旧了。你看,秋是旧时秋,衣是旧时衣,而我却再也没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怀了。

时光流转,世事无常,往事已成烟。

第九讲:长调

与小令感发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长调多以铺叙描写现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人事,其节奏更加舒缓,内容也更加丰富。

北宋仁宗时期,柳永创作了大量长调,并广为流传。因为他,长调这一文学体式逐渐为社会所接纳。后经秦观、苏轼、周邦彦的大力提倡和实践创作,至北宋末年,长调已然能够与小令分庭抗礼。南宋时再经辛弃疾、姜夔等词人的进一步发展,至宋朝末年,长调成为了占据主流的词体形式。

本讲,先生说的是周邦彦。关于这位清真先生,王国维有这样一段评价:“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这真是一句极高的赞美。都说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因为他总结了北宋乃至唐五代以来的词之所长,创立了文人词创作的规范,而他的词本身又极尽章法,轻快明亮且颇具故事性,因此十分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关于清真先生的长调,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幕遮·燎沉香》、《兰陵王·柳》和《少年游·并刀如水》。本讲吟诵的正是这一首《兰陵王》。

由于通篇押仄声韵,而仄声又不易拖长,这首词吟诵起来是有些困难的。对此,先生建议我们不必过分追求调子,而是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吟诵。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正午,柳荫直直地落下。放眼望去,远处的柳枝缥缈似烟雾迷蒙,走近了却见丝丝柳条随风舞弄。在这古老的隋堤之上,我曾看过多少次柳絮飞扬,它们岁岁年年地将离人相送。再一次登上酒楼回望都城,我发现自己竟对那里生出了厌倦,可是,又有谁能知道我心中隐隐作痛的悲哀呢?一年又一年冬去春来,在这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的汴河之畔,人们折下的柳条大约有几千尺了吧。

带着对往事的怀念,我在这儿慢慢地、仔细地寻找着旧日的痕迹。你看,又是一样的场景:离别的酒伴着离别的歌,寂寞的灯火照映着离别的筵席。你看,又是一样的季节:梨花盛开,榆木取火,清明时节尽是送行之客。我满怀愁绪看着那远行的人上了船,再看那竹篙一撑,船便像箭一般往南边去了。等那船上之人回头再看时,驿亭早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了。若说水的尽头是天,那他怀念着的人此刻就在比天更远的地方。

这悲伤的感觉,让我的心恻然而动,千重万丈皆是离别的愁恨。船缓缓前进着,行过迂回曲折的河岸,途经大大小小的码头——在没有船渡的时候,它们显得格外寂静。暮色渐起,远处是夕阳西斜、余光映波,两岸却是繁花绿柳、春意盎然。这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我们携手在水榭赏月,在桥头听笛,那时月光溶溶,如梦似幻。于是,像是从睡梦中突然惊醒一般,此刻的我竟有些泪流不止。

在这首词中,评价最高的是“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清朝词学批评家谭献曾说,“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先生对这句词的赞美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彻底的融情入景,即表面上是单纯地写景物,但事实上却完全都是感情;二是它蕴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即明明知道那种消逝无法挽回,却怎么也放不下其中眷恋着的东西。我想,抛开所有高深的论断,单是“斜阳冉冉春无极”这七个字的音律和美感,就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浅吟低诵了。

春无极,愁绪亦无极。

最后的最后,先生告诉我们,不只是诗词,散文、古文同样可以吟诵。为此,气力不够的她仍坚持为我们诵读了一段《赤壁赋》。先生说,吟诵是自由的,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能够跳出文字的局限,更加自由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并投注自己的思考。我们至少应该学会一个吟诵的调子,因为只有在吟诵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它的美好与伟大。

<终>


题外话

决定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会是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为了比较完整地记录心得体会,我总是先读一遍再边读边写,遇上不清楚的知识点还要展开各种搜索,因此写作效率是真的低下。从去年九月到现在,我动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但真的很庆幸自己最后坚持了下来。作为一个太久不思考、不写字的人,当我看着这些用尽心力写出来的读书笔记,突然有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或许,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本身就是对抗自卑最好的法宝。

关于诗歌吟诵,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启蒙者,不仅是学识,还有她对诗词始终如一的热爱。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懂得,年龄从来不会阻碍思想的灵动飞扬。而她穷尽一生追寻一事的态度,在我看来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我需要坚定内心,褪去浮躁,沉心静气,厚积薄发。我知道喜欢与爱不同,正如我对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却从未认真研究过它们。但既然喜欢,为何不试着继续学习吟诵呢?不为其他,只为在声律中体会那千百年前的故事,顺道与我喜欢的文人墨客们来一场隔着时空的有声对白。

只是,读书笔记暂时就不写了,毕竟不储备点干货,贸然动笔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摧残。「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翻个白眼,原来我说了这么多,最想说的还是这一句话。」总之,读一本好书是一场幸运,而我还有很多很多遇见幸福的机会。暂时放弃,是不想因为输出困难而放弃输入,毕竟只有底子厚实了,才能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好了,按照我一贯的作风,最后是一定要立个flag的——我没有放弃,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但愿,这是一面永远不倒的红旗。

emmmmm……是的,没错了!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六)_第1张图片
人不见,数峰青。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一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二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三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四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典诗歌吟诵九讲》读书笔记(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