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1张图片

《哪吒之魔童转世》,日前票房破十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片中不同以往的情节改编,引起人们热烈讨论,主要有两点:

其一、我们真的能像哪吒一样,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吗?

哪吒和敖丙热战之际,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简直燃暴戏院中每个人的心。

回想我们的成长过程,有些父母预先为孩子选择了一条路,老师和父母就像合谋似的,把我们推向这条路。

比方孟母三迁,大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搬了三次家。

然而,孟子会不会根本不想当个学者?其实孟子更想当一位做木工的师傅,成为和鲁班一样的匠人呢?

若是如此,孟母对孟子的「体贴」,会不会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控制呢?

其二、传统父母是年轻人实现自我的阻碍吗?

哪吒有一对不像传统中国父母的父母。

李靖和殷夫人,他们彷佛化身人本心理学大师罗哲思,对哪吒给予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哪吒怎么使性子,都用爱与包容来面对。

许多观众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验,父母老爱把他们的观念强加在我们身上,并且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我们得接受。

反观李靖和殷夫人,因为他们的包容与接纳,哪吒才有机会走出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上面两点,其实可以合成一个问题:「成长过程中,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突破环境限制,进而实现一个理想的自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2张图片

§自我:明暗交织的综合体

哲学家从来不认为人的本性是单一的,如果我们抱着这种心态,我们往往无法真正认识自己。

比方柏拉图认为,人心就像「阿波罗的马车」。阿波罗的马车有两匹马,一匹是理性,一匹是情感,驾车的车夫就是意志。

坊间许多人只记得「人是理性的动物」,但这句话真正的意涵是「人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除了动物的部份,『额外』具备理性」。

所以人会受到情感的牵扯,会受到欲望的左右,会有动物的性欲和冲动。如果一个人没有情感、欲望,空有理性,那又不是人了。

就像哪吒,他经受父母的爱,以及太乙真人的教诲。他一方面了解自己是魔丸转世,秉性顽劣;另一方面又感受到内心对父母的亲情,对敖丙的友情,还有一份良知。

有良知的魔丸?这听起来就像一个矛盾体。

然而,我们谁不是矛盾体呢?

就像佛洛伊德说的,我们内心同时受到欲望(本我)的拉扯,一方面又受到道德感(他我)的约束。

这种矛盾经常在我们的内心斗争,有时欲望赢了,比如哪吒因为淘气,加上报复心理,跑去欺负陈塘关的百姓。

有时我们的道德感赢了,像是在父母与真人的教导下,哪吒希望得到民众的接纳,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和妖怪大战一场。

所以光是认识到人性的良善,那只是自己的一部分。

当哲学家要人们「认识你自己」,绝非只是认识我们的理性,还包括认识理性以外的各种人性面向。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人性的负面与黑暗,进而学习怎么跟负面的自我相处,才能真正看清完整的自我。

一个建立在完整自我上的理想,实践起来才是踏实的。

一个建立在片面自我上的理想,往往不管怎么努力,也脱离不了负面自我的拉扯。

那些是非善恶在内心拉扯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灾难,反而是我们成长的动力。我们唯有面对这些考验,试着跨过他们,才得以看见「为自己作主」的能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3张图片

§建构自我:父母是我们的镜子

哪吒因为是魔丸转世,从小备受陈塘关民众的冷眼。冷眼背后,对哪吒与其说是羞辱,不如说是恐惧。

电影中,各地都有妖怪,所以陈塘关通过李靖和殷夫人降妖除魔,才能保护民众安居乐业的权力。

可以想见,民众对妖怪是熟悉的,但他们对妖怪的印象是刻板的。在他们眼里,妖怪会破坏人民财产,夺人性命。

在中国社会,超我时常以「家族」、「血亲」、「父母恩」等大义,压缩的几乎失去个体发展自我的馀地。

通过一个忽大忽小的「孝」道,达成框架孩子心灵的目的。

就像电影中的敖丙,当我第一眼看到他降生三年,就要背负复兴龙族的使命。我想起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慕容复才貌双全,家世显赫,身边还有王语嫣相伴。和虚竹等人相比,慕容复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他深受父亲教诲,以匡富大燕为己志,结果沦为先辈实现野心的工具。

慕容复把自己变得人不像人,在失去这个原本他不应该背负的信念后,以发疯收场。

回到电影,敖丙和父亲、老师的关系,正是传统孝道的缩影。

对父亲要孝,教师的地位也形同父亲,所以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孝敬他,顺从他。

今天有些父母也是如此,有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多了一个掌权的位置。却忘了权力和责任是并重,而为人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呢?

这里就产生孝顺定义上的分歧,有的父母觉得只要认为自己的决定对孩子好,那么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

这时,孝就从立体变得平板,往往就剩下「顺从」,失去了双方互相都要负起责任,包括互相倾听、接纳,使对方得以实现自身的尊重。

比方敖丙,他一直被龙王和申宫豹灌输他们认为正确的民族大义,结果敖丙身为孩子基本的依恋与叛逆,都被无情的压抑住。

结果敖丙因为认定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是「坏东西」,只好被动听从成人的控制,成为他们的傀儡。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4张图片

§接纳自我:意志的选择总有代价

通过接纳自己有光明面与阴暗面,有理性和非理性,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完整。接下来,我们该如何从认识走到实现呢?

对于接纳完整自我,从认识走到实现的工夫,中国哲学家说的巧妙。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写道: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比方哪吒,虽然他是魔童转世,但他既然结合人身,便有了人的良知。

所谓认识自己,不只是认识我们在镜子中的长相。

而是认识我们内心的良知。良知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天生就有「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能力。只要这个人智商方面没有问题,或者脑部病变,他就能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

但问题是,为什么一个知道是非对错的人,他肯定会做对的事,而不去做恶呢?

王阳明认为,那是因为做对的事情让人快乐,做错误的事情让人不快乐。人天生具有驱乐避苦的本性,所以只要稍加点拨,大多会自然而然选择做对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

但是非,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更不是法律条文。

王阳明说是非两字只有大原则,小地方全看个人视情况变通。

这意味着,做善事需要大智慧。

电影中,敖丙不明究理的听从父亲和老师的道德教条,他以为在做善事,其实从王阳明的角度,反倒不善了。

太乙真人受哪吒的孝心感动,敢于违背师尊的命令,陪同哪吒和敖丙一起对抗天雷,不惜毁掉百年道行。最终他反而渡化了哪吒,魔丸非但没有危害人间,反而成为仙班一员,造就了更大的善行。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5张图片

§哪吒与敖丙,​他们不是人,但我们是

这一版的哪吒确实比过去的剧情和人设,有着超越过去的表现。

我觉得电影很好看,精彩刺激,却没有被感动。

因为现实很残酷,与电影一对比,残酷后的辛酸令人难受。

以上海为例,这几年看下来,上海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是走两条路:「体制内」与「体制外」。

没有特殊背景、家财万贯的,他们只能让孩子早早开始做功课,为中考、高考做准备。他们力求孩子要在体制内获胜,就必须尽早让孩子具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能耐。

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在六年级达到五成以上。

而左右视力健康的关键,在于每天户外运动的时间。研究显示每天户外运动90分钟,对维护孩子视力有重大影响。

然而,如果今天走的是体制内的路。这每天90分钟的时间,可能都要拿来学习、做题。

你觉得孩子可怜?家长又何尝不可怜呢?

走另外一条路的家长,大多实力雄厚,有钱有势。

让孩子早早进入知名双语学校,从幼儿园开始,一年学杂费二十万跑不掉,要是两个孩子都在读书,等于一年超过四十万开销。

有些家长让孩子去四川读个华德福,早早接触身心灵发展的教育。但有的华德福还要求家长要陪同孩子,学杂费加上家中少一个经济来源,同样不是普通家庭能做到。

这些家庭,他们让孩子走体制外,这些孩子未来不是要在体制内参加考试,基本未来都要送出国,走的是海归道路。

《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_第6张图片

哪吒和敖丙,在我看来,他们受的都是体制外的教育。

他们都生在背景不错的家庭,父母不惜血本的提供教养的一切条件。尽管哪吒经受爱的教育,敖丙更多是铁的纪律。

此外,哪吒跟敖丙虽然性格有差异,但两人天资优异,就像两个智商180的天才,只是一个想当黑客,一个想干互联网公司。

试问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有哪吒跟敖丙的天资?又有多少人身在一个能提供体制外教育,为孩子量身打造教育环境的家庭?

许多人只能在成长过程中,一边努力求生,一边处理原生家庭之殇。

他们是陈塘关的村民,只能无奈的接受命运安排,命运给他们送来哪吒,他们要承受。给他们送来敖丙,他们也要承受。

父母要孩子出外奋斗,他们没有龙王送甲,也没有太乙真人送上法宝。

除了父母的期盼和命令,懂事的孩子哪敢要点什么。毕竟父母的本事,孩子心底清楚。

「家里就那么一点积累,未来得靠孩子自己奋斗。」父母没说出口的话,生活早对孩子说了。

一般人就是如此,承受命运之重,然后尽可能活出自己。有时候一个人最终没有活出自己,而这个人可能是你鄙视的父母。

但如果你去倾听父母的故事,你可能会发现,父母跟我们一样年轻过,他们也狂过、傲过。

最重要地,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他们真的没有扭转命运的能力和机运。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认识自我的道路总会指引出一条实现自我的目标。

但实现自我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我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程度向现实妥协。

这个妥协不见得是懦弱的表现,或是失败的结果。

有时,我们只是累了,或者我们看透了某种努力的假象。

其实大家来世上走一遭,走走跳跳,结局都一样,每个人最后都会躺下。

§结语

这一版的哪吒让人看到理想父母的化身,让人看到一个坚持做自己的顽童。

面对原生家庭矛盾,对自我实现深感压抑的人们,从电影中得以投射出内心的需要和焦虑。

我们看到一位有人性的哪吒,而不是过去那个伟光正的化身。

认识自己,不能光靠凭空想象,或是做做性向测验。

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我们所思所行的一切,从这些现实结果中,看清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你也许自认善良,但每次有人找你帮忙,你都第一个推托,恐怕你的举止才能真正说明你的形象。

实现自己,就是在这个现实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某个目的,在过程中,我们可能受了诱惑,我们可能听从情感和欲望,但最终我们不断修正。犯错后,我们愿意改错;下决定后,我们愿意为决定负责。

我们通过具体行动,建构出我们对自己的完整认知。再通过补正与改变的具体行动,无限接近我们想要的人生。

这是个抗争的历程,我们跟自己抗争,跟父母抗争,跟师长抗争。

可有天,可能我们就会成为被抗争的对象。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正在经历我们曾经经历的。

他们以为他们是哪吒,他们以为他们终将改变命运。

我想他们会的,至少在躺下之前,人人有机会。

如果你智商高,或者长得好看,抑或是富二代,恭喜你,命运为你敞开了一道比较宽敞的大门。

然后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在那个不远的终点相见,在我们都躺下之后。



p.s. 新版哪吒还有一点,我在观影时特别有感。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近几年的迪士尼、皮克斯、宫崎骏老爷子的作品。

无论怎么搞笑,不随便嘲讽娘娘腔、不随便殴打性器官……这是编剧在创作时,对儿童性教育,应当具备的基本常识。

动画电影跟一般电影有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家长更会带孩子去看动画电影。

所以某些低俗的笑话,也许适合在成人向的电影,但在动画电影中,迪士尼、皮克斯、宫崎骏​之类的大厂,他们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尺度。

可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过嘲讽娘娘腔、打击下体之类的桥段逗人发笑。我以为有些不妥。

也许有人觉得我想多了,但一部喜剧如果拿掉这些对性教育、有可能误导儿童行为的情节和人设,换成同样搞笑但不涉及伤害某些人的设定,​他就不好笑了吗?达不到影片想要传达的主要​旨趣了吗?

这方面,国产动画内容创作者​,我想还得多思虑思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新版哪吒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