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部第一集
【温馨提示】
游记是有先后顺序的,阅读这一篇之前,
最好先阅读之前的推送:
《印度之旅|热身:斯里兰卡的5个小时》
先生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马杜赖市生活过6年时间。我问他,你当时在西部读书,怎么会去南部呢?他说,有一位前辈告知,因为那里相对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人去那里服务,引导当地的民众。
与他同时去的还有两位好友,他们三人成了难兄难弟,在同一个公寓一起住了3年。现在,这两位好友一个在迪拜,我已见过;另一个在澳洲的昆士兰洲,我还没见过。他们几乎每天都保持联系,感情不是一般的好。
当他的这两位难兄难弟听说我们要去印度,而且先生还要带我去马杜赖和锡沃加西(印度南部另一个城市)时,他们很激动,特别是在昆士兰的那位朋友。他问:“真的要带Louisa去锡沃加西呀?”
先生说:“是啊。她说要去看看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之后,这位在澳洲的兄弟隔三差五想到什么就会嘱咐什么,比如:
“我帮你查了Uber,打的200元人民币。坐大巴会比较难受。”
“别忘了,定酒店的时候一定要定有空调的,你知道那里有多热!”
先生的哥哥们知道我们要去印度南部,态度却异常平静:“她会体验很多的。”
先生的朋友、家人,和我的家人都为这次的印度之旅表达了关怀。有亲戚直接给了我一瓶双飞人。
他们的这些反应我都没怎么在意,不就是去一趟印度嘛!直到另一位来自孟买,在厦门工作的印度朋友(我们也见过),在咨询他如何购买印度内陆的机票时,他也嘱咐:“叫Louisa带吃拉肚子的药去。不要喝外面餐馆的水,不要吃外面餐馆的饭。”
我开始重视了。这位朋友经常往返于孟买和厦门,他算是比先生更了解当地情况的了,因为先生已经有9年没回去过印度了,锡沃加西更是有30年没去过了。他的话让我对这个“锡沃加西”更加忐忑。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我按耐不住惊恐之心,百度了一下这个城市。
百度里显示的图片全是一片狼藉。附加一些这样的描述:
锡沃加西是印度一个主要以生产烟花炮竹火柴为主的城市,工厂时不时会发生爆炸,很多工人死于爆炸而无人问津。
看着这些字眼,更是给这个小城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我跟先生说:“我们不在锡沃加西住酒店了,一天来回好吗?”
他说:“好,到时再定,我们的计划是可以随时变动的,如果你实在受不了,我们就回马杜赖过夜。”
我又问:“那里很穷吗?”
他说:“民众很穷,工厂老板不穷,亿万富翁都有,但是即使是亿万富翁他们也生活得像穷人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只管把钱存在银行里,不舍得花,有存款才有安全感。以前的工厂老板会雇佣童工,穷人家的孩子四、五岁就要到爆竹厂里包装火柴。一根一根地数,错了就要挨打,工资也不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数额来支付。”(悄悄告诉大家,印度的定期存款利息很高。所以,这也是极度贫富分化的原因,有钱人坐着收利息就好了。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我说:“四、五岁?我的天!那我们能不能去那些工厂看看?”
先生说:“你傻啊!谁给你一个外国人进去呢?进去拍童工?那些违法的行为才不会给你看到。”
好吧,锡沃加西啊,锡沃加西啊,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意识到不能草率面对这次旅行了,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要好好准备。我开始准备各种药品。
万一双飞人不起作用呢?又买了一瓶整肠丸,后来又加入了几瓶保济丸,又买了广东的凉茶包、创可贴、驱风油、艾草足贴、方便面......还买了一个可以煲开水的折叠水壶,这样心里才安稳了一些。
在印度的15天里,托上帝的福,虽然15天没吃过青菜,我没有拉肚子,也没有生病,能吃能睡。可能是我真的很注意,不喝外面的水,每天自己煲水带着,也可能是广东凉茶真的很管用,又可能是印度的食物本身就有杀菌功效呢。(关于印度的饮食,会在以后的文章里分享。)
可想而知,我出发前的心情是有多复杂。期待,有点害怕,又有点兴奋。
从斯里兰卡起飞,一个小盹儿还没打完,我们的飞机已经到了印度南部马杜赖市的上空。飞机开始下降,低空飞行,我在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的地貌。
“好绿呀!不像先生说的那么干旱啊。”我自言自语,努力寻找着河流的迹象,因为他说过,马杜赖有一条很大很大的河,因为常年干旱,河都干枯了,人们都在河里建起了小卖铺。
飞机还在飞,越飞越感觉色调开始变化,绿色开始减少,土黄色开始增多。
“看到河了!还真的是没有水呢!”我开始印证先生跟我说的种种。
印度南部以干、热的气候为主,夏天气温都在45度左右,当地空调不普及,很多人会死于炎热。我们到达的时间是9月底,每天白天气温在36度左右,幸好我是个耐热的人。
心情越来越激动,现在是到了印度的领空,很快就要下地了。我的旅程就要开始了。
下了飞机,先生说:“Welcome to India!”
我说:“Welcome home!”
我们挽着手,感觉一段未知的、有趣的、兴奋的旅程正在等着我们一一实现。
过了安检,我们请机场人员叫了一辆Uber,到酒店用了40元人民币。
刚出机场的路很好,两边种着花草和树,和我们的一些三线城市并无异样。我跟先生说:“很好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啊。赶紧拍视频给你兄弟看,告诉他们,这里变了,变好了!”我这样一个和印度毫无相干的,刚刚落地的游客比当地人更加期待它变得更好。
先生说:“嗯,这条路以前没有,是新的。看来这30年是有很大的变化。”
先生开始拍视频,开始给他的难兄难弟汇报情况。
实际的情况是我们高兴得太早了。
车子越往市区就越感落后。开始看到破旧的房屋、满地的椰子、牛,还有赤脚走路的人,头顶着物品,男性穿着和斯里兰卡男性一样的服饰,女性全是穿着纱丽。
接着,交通越来越拥挤,Auto(三轮车)开始一窝蜂地出现、逆行,人开始多,多到拥挤,还有就是声音.......印度用它最为出名的“喇叭声”迎接了我这位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游客。
永无消停。
“没变。和30年前一样,印度还是那个印度。”先生看着窗外,也不知道刚才录的视频发出去了没有......
到达了酒店,工作人员殷勤地帮忙提行李,大厅里熏着香,象头神妥妥地被供着。味道、视觉、人,印度文化算是正式开始啦!
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穿着得体的年轻女士,眉心点了一颗圆圆的朱砂痣。后来得知,已婚女性都需要点这种朱砂痣,未婚女性则可以贴小小的、闪闪的小珠子。合身又品质良好的纱丽尽显女性优美。她的皮肤不算太黑,五官非常立体,有节奏的印度式摇头对我们表示了欢迎。
我马上来了一句:“Beautiful dress.”
她仍报以一个印度式摇头和一个微笑。
后来,我观察了每个人的摇头。不管是“是”还是“不是”,他们都用摇头来表示。特别是在赞许别人说法的时候,那头摇得呀更是有节奏。哈,这摇头是一种有趣的肢体语言,有别于世界上所有国家对“是”与“不是”的表达。我在那里那么多天,也不自觉地跟着摇了起来。
酒店比我想象中要干净,有空调,窗户对着大街,幸好玻璃够厚,噪音才没那么大。对于这一点,后来在新德里住的那间酒店真的是一言难尽。
我迫不及待想到外面看看,一出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稍不留神一辆Auto就从身边飞驰而过。先生叮嘱:“注意车辆,注意车辆!这里不是中国,这里的交通是反方向的,这里车不让人!”一手把我拽到他的侧边,用他的身子挡在外面。
15天里,我们不知道坐了多少次Auto。
刚开始坐的时候,简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印度的Auto司机,个个都有铜头铁臂,转向全靠“人肉转向灯”(伸出左右手示意后面的车辆);个个都有见缝插针的本领;个个都有无视红绿灯、视死如归的胆量,(当然红绿灯也没几个)眼看就要撞到左边了,眼看就要撞到右边了,眼看就要翻车了......感谢上帝,到最后我们都还活着下车。
印度的街道喇叭声掩盖了人们的语言。一出门,喇叭声成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有事没事都按喇叭。喇叭声大体分为五类:
Auto的喇叭,摩托车的喇叭,私家车/的士的喇叭,公交车的喇叭,还有稍微豪华大巴的喇叭。
这些喇叭声交融在一起,没有间隔地响着,加上发动机的声音,发动机又冒出的黑乎乎的烟雾和难闻的气味,整个街道让人烦躁,不想久留,却又有种特殊的生命力,牵扯着你去看看这个混乱却隐藏着活力的世界。即使那些声音和气味未必是你喜欢的,你的五感算是被激活了。
“嗯,我还活着。我听到了声音,我闻到了气味。”
豪华大巴是老大,一般是旅行社接待游客用的。仗着它体格大,又略显豪华,尽显它的尊贵。它的喇叭声和其他车辆的喇叭是不一样的。分贝要大得多,就像一个管乐团里(这个比喻过于美丽),小号、圆号、松管在奏着,突然来一个大长号,噗噗地吹几下,掩盖了所有声音。它仿佛在说:
“Auto,摩托车,私家车,的士,你们都靠边,老子要转个弯!”
其他车辆也视而不见,管你转弯还是直行,我该走的还是要走的。所以就会有各种挤和拥堵。即使是这样,15天里我们都没见过交通事故。而我,每次身后有豪华大巴响起喇叭,我都会“啊”地大叫一声,然后整个人跳起来。先生看着哈哈大笑,有时候他也和我一样,被吓到跳起来。看吧,不只是我脆弱,是豪华大巴的喇叭声简直不是一般的存在。
这里貌似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忙忙碌碌,一辆辆车飞速从你身边经过,感觉很勤奋的样子,其实不然。
后来到了大城市,跟当地朋友聊起中印人民的工作模式。那位朋友说:“印度人懒!完全没有中国人勤奋。如果工作半天赚够吃饭的钱,就会回家睡觉,下半天绝不会再工作了。他们认为人生是用来享受的,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工作?”
对于这一点,还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呢。也因为是这样,印度的公共设施建设,比如修一条路,修得比蜗牛还慢。也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如果他们勤奋一点,或许这个国家在我们眼里看着会更好些。可是,他们说得也对啊,人生是用来享受的,干嘛那么拼命工作?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啊。
对此,我无力反驳。
印度的忙碌其实是一种假象。他们的人口快要赶上我国的人口总量了,国土却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这种忙碌的假象是因为密度大。他们只要是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都会出现这种拥挤、忙碌的状态。
不管Auto司机是多么让人不放心,我们始终是离不开他们的,因为它便宜,还可以讨价还价,还可以到处乱窜,对于旅行者是个实惠和效率高的交通工具。
我们下榻酒店已是下午4点,下午我们只去了一个景点——一座古庙:Meenakshi Temple(米纳克希神庙)。
下了Auto,进入一条商业街,终于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人、商店和商品。我非常兴奋,看到什么都觉得新奇。他们也觉得我新奇,个个盯着我看。也许南部不是中国游客热门的游览之地,我在那里的几天享受了“珍稀动物”的待遇。沿途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画Henna(印度海娜手绘),给她拍了一张照片。
印度的大街小巷经常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被称为手绘师,一块铺地的塑料布,几个圆锥形颜料筒做的画笔,便是他们的创作工具。而手绘的材料,被称之为海娜,人们采摘下这种灌木的叶子,将其磨成极精细的糊状物,便成为印度手绘师重要的绘图原料。除了手绘外,海娜也被用做染发,许多印度老人头上看不到白发正是托了海娜的福,海娜也被誉为天然的植物染发原料。(此段文字来自百度。)
在电影里、网络上看到的印度串花、头花比比皆是。马杜赖引以为傲的产业是茉莉花的种植。这里的妇女、女孩都会在头上戴着串好的茉莉花。茉莉花也会做成香水和精油等。
先生跟一个婆婆买了一串,要我戴上。婆婆见我们是游客,还多要了钱。看着她可怜,也没跟她计较。整个旅程中,类似的情况很多。也就是几块钱的事,起码他们愿意工作、愿意用手艺来养活自己,多给一点也没关系。
进入米纳克希神庙前需要寄存手机和鞋子,要光脚走一小段路才能进入庙内。我第一次开始了解印度的那么多神与神之间的关系。
这座庙有400年的历史,是印度南部最重要的庙宇之一,也是很多印度教信徒的朝圣地。庙的主体由1000根柱子支持着,东南西北方竖起了四个大大的柱塔,柱塔上有成千上万个神的雕像和牛。游客不允许登柱塔,只能在地下的庙里参观,其实我也没看见有可以登上去的入口。
这些柱塔上面的神,面相大都相似,作为外国人,我是辨认不出谁是谁了。
庙的穹顶都画着花瓣型的曼陀罗,虽然图形简单,不像藏传佛教的唐卡那么复杂,颜色艳丽、对称,倒是遵循了印度一贯的作风:配色大胆。就如印度女性穿的花花绿绿的纱丽和金光闪闪的耳环、手镯、脚环、鼻环等等。
庙里光线很暗,这颜色艳丽的曼陀罗给这昏暗增添了几分活跃,以至于整个空间不那么阴森和沉闷。昂着头看着那些曼陀罗,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画的曼陀罗,真的是没什么分别。心理学家荣格说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原型,我确实相信。原型可以不分人种、地区,原型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原型展示在所有人对自然的崇拜、无意识的创作之中。
由于不能带手机进入庙里,我们无法在里面拍照,从网上找了几张照片供大家观赏。
印度人供神的方式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庙里有很多神。所有的神,包括神的仆人(牛),都被关在一个铁闸门里面。不仅是大庙、小庙、南部、北部还是西部,都一样,有神的地方都有闸门。本来庙已经在是地下室的了,加上神被一道道铁闸门关着,更是显得阴森。铁闸门的外部摆放着一些粉,白的,红的,不管是妇女还是男人,拜完神之后都会从这些粉里沾一些在手上,点到自己的眉心。在南部几乎每个人已婚女性和男性都会点眉心。男性的点法和女性的不同,男性的多数是几根手指一起划过,留下长长的几道划痕。横着划的和竖着划又有讲究,又体现了信仰的不同派别。而女性多数就只是用一根手指点眉心。
神的身体会被泼上一些油,油腻腻、湿哒哒的,还披着花束。看着这些被禁锢的神,想到了那么多被禁锢的思想。神是自由的,闸门内闸门外都一样。而人呢?被禁锢的思想反映在了这样的供奉方式上。
游客里也有很多印度其他地区的人,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神关在铁闸里面?
他们说:“怕民众会偷啊!”
我说:“庙里的神也会有人敢偷?在中国,我们都不敢碰庙里的神,那是不敬的。”
“怎么不会?他们偷了拿回自己家供着啊。”
“那自己不会去买吗?而且他们不怕神会判他们盗窃罪吗?”
“因为拿庙里的不需要用钱啊。”
“......”
后来才知道,印度人对“公共财物”的意识是薄弱的。就算是一块空的地皮,他们会在上面搭个棚住着,住着住着再建个地基,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楼出现,最后那块地皮就占为己有了,管它原先是属于私人,还是政府的。我们去过很多城市,空着的地皮、房屋,都会立上一个大大的牌子:此地/房屋归谁谁所有,如私自占有,将进行法律制裁!
在庙里走着,看着一批批前来朝拜的信徒。我在一旁观察了一位年轻女性和神的交流,很是有趣。
只见她在一个神的面前拍拍自己的脑袋,用食指打打自己的嘴巴,又轻轻地剁剁脚,然后摆出一幅懊悔、伤心的样子,整个过程动作连贯,表情到位,看似又好像在跳舞,看着可爱极了!她发现我定定地看着她,向我笑了一下,继续她的舞动。
我问先生,她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啊?他说,她是在忏悔,好像是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请求神的原谅。
他们直接把神当做是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人,沟通方式是肢体语言。
之前看过一部阿米尔汗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里面就讽刺了印度神之多,连一块石头,画上几道灰,人们也可以当作是供奉的对象。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关系到神,比如名字、地名、节日等等。
一着陆就见了这么多神,脑子直犯迷糊。
迎接我的印度众神啊,该怎么区别你们呢?看着民众们那么虔诚,如果不明白其中的神话故事,是如何都理解不了那份虔诚的。
后来,我做了一番功课,终于是缕清了一些。
印度的三相神
不管印度有多少神,他们都是由三位神演变(化身)出来的,俗称:三相神。
三相神就是这三位,他们有不同的职能:
梵天(Brahma,创造者),
毗湿奴(Vishnu,维护者),
和湿婆(Shiva,毁灭者)。
我们较为熟悉的Rama(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
还有一个较为熟悉的叫Krishna(奎师那)也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
Rama比Krishna出现要早很多,有6000年的历史。Rama是印度人最为喜爱的神,因为有很多书讲述他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和连续剧,像我们的《封神榜》和《西游记》一样。
据说,印度民众非常迷恋Rama的连续剧。这些神话也影响着世世代代印度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们经常看到的象头神是湿婆的儿子。
听说象头神的其中一种功能是招财,是印度民众最常供奉的神,简直是无处不在。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都是在天上的,是不下凡间的。Rama、Krishna、象头神才是在凡间替这三个相神工作的化身,Rama、Krishna也被称为“先知”或者“显圣者”,而象头神不是。
相比之下,其他两位神没有毗湿奴那么多的化身,毗湿奴在不同的时期有10几个化身。这是为什么呢?
依我的理解,因为他是“维护者”(管理者),所以祂要派很多化身(先知)到人类中间来教化、管理他们。
相对于其他的宗教,大多只有一个最高的神(上帝),印度教为什么会有三个神呢?我的理解是,他们是把上帝的诸个属性都分别用一个神来表示。
比如,梵天,祂代表了上帝创造者的角色,只有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创造者,英文是Generator.
比如,毗湿奴,祂代表了上帝对创造物的维护、管理,英文用Operator。
比如,湿婆,祂代表上帝有毁灭受造物,也有再创的能力,英文是Destroyer.
如果用这三个英文的打头字母拼在一起,就会出“GOD”(上帝)的单词。这就表明了,属性神三合一就代表了西方“上帝”的说法。(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非权威解释。)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神呢?因为这些神和我们接下来的锡沃加西的旅程和Rama有关。休整了一夜之后,我们终于是要去那个让我忐忑不安的锡沃加西了。
(敬请期待下一篇)
印度旅行小锦囊
1. 印度是电子签证,签证费每人82美金,网上填表即可。申请表的问题比斯里兰卡的复杂得多,填写时要准备好护照、过往旅行记录、父母亲信息、印度逗留的地址、联系人等。申请网址:https://indianvisaonline.gov.in/evisa/tvoa.html
2. 电子签证需打印出来,第一次使用电子签证入境,海关会录入个人信息。工作人员用了40分钟才录完一个人的信息,也许是马杜赖比较少国外游客,新德里或者孟买会多一些,估计会快一些。出境则快了很多,无需出示电子签证。
3. 机场wifi如果没有本地号码根本连不上线,我们买的中国移动一带一路国际流量也用不了,不单是南部,整个印度都用不了,显示是3G,到当地的通讯公司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需要购买移动路由器才行。后来中国移动也退费给我们了。机场会有Uber的柜台,可以叫他们帮忙叫车进入市区。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叫的车比他们叫的便宜10元。
4. Auto都可以讲价的。短路程有的只收3、4元人民币,长的也会收10元-20元。
5. 印度有给小费的习惯。用餐账面并不贵,但是加上这个税,那个税,还有小费,40元人民币的饭钱,最后要给到60元。
6. 在印度自驾游不是很现实,一是交通和我们是反向的,二是印度人的交通规则意识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