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被惯性绑架了

惯性对人类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惯性可以节省大脑的运算,让我们在相似的情况下快速做出反应。但另一方面,有时往往我们依惯性而为,所做的选择效率并不高。

事例1:

从地铁站到我家有两种方案。A方案.从B口出是个公交始发站,只能乘坐3XX路回家。但是有个问题是这个线路会绕远几站。B方案.从D口出,不需要绕远,只要走两小站到达W车站,就有多辆车可以选择。惯性告诉我每次出地铁站当然是要直接坐车啊,何苦走两站。但是,A方案虽然节省脚力,但往往发车间隔大,等候时间长。再加上绕远加中途堵车所耗费的时间,我每次到家都很晚。这让宝宝很不开心。我在心里抱怨,但是又觉得无可奈何。突然有一天,我想要不试试B方案。于是,那一次我只用了15分钟就走到了W站,比以往A方案到达W站要快至少近20分钟。

这一简单决定的使我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以往A方案,可能刚出B口就发现刚开走一辆3XX,这意味着要等10分钟以上的时间,自然很郁闷。而B方案,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步行速度,到了W站后好几趟车都可以乘,感觉自己能掌控的更多了。我发现,当人的掌控力提高时,因无力感造成的负能量会降低,正能量会增强。就这样,B方案让我的人生有了一种新的可能。这本应早早发现,可我却因惯性很长时间对这一可能性视而不见。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惯性让我们无形中封死了很多道路呢,我们不应该成为惯性的努力,而是应该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以目的为导向。事例1中,目的就是以最短速度到家。那么评估两种方案,看似B方案步行加公交很麻烦,实际上走下来发现最省时间。那么就应该采用B方案。

当然,我也不会以后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A方案。因为A方案也有其优点。在非早晚高峰时段, 一站到底会比较快。另外,如果以安全为导向,A方案减少步行段会比较安全。如果以省心为导向,A方案也不用自己看路,不论是等车还是上车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看书。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目的导向对应的是不同方案。

看似明白人的我,在一年后再一次给惯性跪了。看来是不能轻敌啊。

事例2:

每天早上,我家到地铁站这个方向的通勤是出了名的堵。下了楼往车站走,远远的乌泱泱的人就聚在站牌周围。等个10多分钟才来一辆,透过车门玻璃就能看到车内已经人满为患,门颤巍巍打开了,下了一个,两个人,门外几十来口虎视眈眈最后一丝缝隙,前赴后继。为了不迟到,我也只能尽力往上挤,真的很心疼车门。最后门颤巍巍的关上了,车门外没上来的一片叹息。车内的人如同罐头中的沙丁鱼一样,动弹不得。这还不够,路上的情况没比车内强多少,堂堂公交开的还不如自行车快,最后就是无尽的堵,心塞塞。原本正常20分钟就可以到的,早高峰40分钟也不一定到的了。一般我会提前2站地下车,腿儿着去地铁站。偶尔还会提前3站地。

血泪控诉到此结束,实际上,我是在一边忍受着痛苦一边享受着痛苦。我把自己置于一个无能为力的位置,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坏心情买单。但是,真的不能让自己好受一点吗?也许我的确不能改变交通线路、拓宽马路、单双号限行,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啊。骑自行车不就得了。这个想法也不是没酝酿过,只不过考虑到放在地铁站容易丢就pass了。但是,如果仔细算笔账,就发现惯性思想影响了我的判断。1、我的车是辆骑了6年,闲置5年的N手的普通单车,不值一偷。2、地铁站周围停放的自行车非常多,说明很多人这样做了也问题不大。3、我的车成本不足100元,而上下班地铁到家的通勤就需要2元。这意味着,只要骑50个工作日(2个半月)就赚回来了。而由于我的惯性思维,导致我忍受公交了1年半。

最近,我又让我爸把我的坐骑请了回来,重新安个闸就上路了。每天早晨,看着被我甩在身后的车流长龙,心理那叫一个敞亮。然而好景不长,这两天变天,晚上骑车回家风很硬,快把我吹傻了。我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天气不好就改成公交吧,这次千万不要又被惯性绑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我们都被惯性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