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 Day3

01

这几天被一件事刷屏。

极限运动者吴咏宁死了。

表演失手高空坠落,据说并非当场死亡,跌落在其他建筑的顶层,求助无果错过了抢救而死。

02

电影七十七天,改编于杨柳松的真实经历。

77天,1400公里的藏北姜塘,仅靠部分户外装备,干粮,杨柳松孤身一人与环境恶劣的大自然博弈,最终顺利穿越姜塘无人区。

尽管出发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路途的艰辛还是超出了想象:饮水匮乏食物被冻住,野生动物不时地威胁,暴风雪天气肆虐,高强度的紫外线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生命;而内心深处更可怕的是无边的寂寞和恐惧。

幸运的事,杨柳松做到了,九死一生。

但是,吴永宁在最佳拍摄角度摆放好摄像机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因为他准备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到女朋友家提送彩礼。

只是这次幸运之神没有如往常般眷顾他。

03

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怎么知道自己能够做到?

通常有两个标准:

第一,这件事情在我之前就有人做到了;

第二,我跟那个做到的人没有太大的差别。

很多目标,去做之前根本无法预测到自己是否能够做得到。若有前车之鉴,我们就能据此估算自己所需的大致时间,途中可能遭遇的困难,提前想好应对措施。

这个跟平时我们出门用导航,旅行搜攻略是一个道理。

但不是所有别人能做的事我们都能做到。

比如野外冒险这件事,贝尔能够轻易做到,靠的是长期专业的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荒野求生知识,以及背后团队的精心策划。仅凭一个人的满腔热血,贸贸然行动就是作死。

你得计划,得整装备。

计划之后,出清单。清单能取代大脑记住很多东西,避免遗漏。必备的药物,手电筒,保暖措施等性命攸关,遗漏后果不堪设想。

接着定流程,找节点。横穿无人区,也要迂回,避开浅滩,狼群。规划最安全路线。

然后定预算。包括时间预算,金钱预算,精力预算。尤其是恶劣环境中难以估算的旅程,意外频生, 预算更加不可控。

再是预演。推演,地图上模拟路线行走,根据地理条件特点预见可能的意外(饥饿,寒冷,狼群威胁)。

最后,尽可能的给自己找退路。或者至少,保证求生通道畅通。

04

是什么样的心理能让这个91年出生的少年开启了高空极限挑战的疯狂模式?!又是什么导致他孤身涉险,坠落后几个小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

排除不怕死的可能,只剩两个词能解释,那就是盲目自信和侥幸。

这次行动,他的确计划了,也定好了流程,甚至还有两次尝试和演练,错就错在演练的过程中没有预见可能的意外,或者预见但选择性的回避了。

所以也没有专业人员评估他的身体状况,没有合作的团队第一时间对他实施救助。我们尊重所有的挑战,同时也鄙视所有对生命的践踏。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Da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