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诗庄、词媚、曲谐”,“诗言志来词言情”,解读诗歌意蕴无疑是领略中国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多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的热点题型之一。结合诗家名篇,从三个方面作归纳:
一.自然:
1.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之情
世间万物皆为自然之子,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和喜爱之情便成为历咏不衰的诗歌主题之一。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借对初生春草的刻画,表达自己对春天来临、生意盎然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暮春时节,常使人发出好景不常在的惋叹,惜春、伤春之情是主格调,但本质上还是源自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也有诗人托物抒怀,借春花凋零表达美人迟暮的失意之慨。苏轼《赠刘景文》将写景、咏物、赞人融为一体,在礼赞自然的同时,又赞美了刘景文的品格、节操,运思可谓巧妙。
2.忘情山水、天人合一之致
古代文士尊崇“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但仕途凶险,未必尽如人意,于是得志时崇儒,积极建树功业,失意时向佛,求得自我开解,为生命减压。如陶渊明《饮酒》、张志和《渔歌子》王维《酬张少府》
3.借景抒情、感时伤怀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言“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确如此,创作中,物象往往被涂染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杜甫《春望》中,花能溅泪,鸟亦惊心。花鸟本为无情之物,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了忧国伤时的经典意象。
4.托物言志、秉持高洁之旨
或出于避祸保身的现实需求,或源自婉曲达意的审美意旨,诗歌的表达往往追求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甚或达到一语双关乃至一石多鸟的艺术效果。在中国文人诗画中,梅、兰、竹、菊是吟咏、涂染不尽的永恒意象,诗如:苏轼《绿竹韵》、王安石《北陂杏花》、陆游《卜算子·咏梅》、郑思肖《菊》、郑板桥《竹石》等。
二. 人生:
1. 惜别怀远、儿女情长的真挚情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之痛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因古时交通不便,信息难通,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多少痴情儿女不得不望穿秋水、痛断肝肠,也使得诗苑中平添了几许凄清而温馨的色彩。如:杜甫《月夜》、《月夜忆舍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即为赠别之作,且运用了“对写法”。在此毋庸赘述。
2. 思恋故乡、故地重游的赤子情怀
故乡是每个人精神血脉的根源,思乡是诗中永恒的主题。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岑参《逢入京使》皆为名篇。即便如李煜般的亡国之君,在沦为阶下囚之后仍心系故国,魂牵梦萦,如《虞美人·春花秋月》、《望江南·多少恨》等。《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雨雪曲》所表达的意旨均与思乡有关。
3. 盛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乱世悲叹壮志难酬的愤激
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尽管征戍艰苦,战事频仍,但将士们依然斗志昂扬,誓死卫国。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以豪放的笔调,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和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
4.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郁感慨
对于士大夫而言,才得其用往往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却是怀瑾握瑜而不得赏识,哪怕是处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对此,他们只能悲叹命运不公。如:陈子昂《感遇》、《登幽州台歌》,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贾岛《剑客》等。
5. 归隐林泉、超脱凡俗的高雅情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仕”与“隐”是文人生存的两方沃土、两个层面。有的士大夫甚至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亦“仕”亦“隐”,隐者林逋《山园小梅》借梅花超凡脱俗的形象,表达了他所崇尚的高洁品格。裴迪《送崔九》、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均表达了归隐之志。
6. 随缘自足、旷达自适的愉悦情怀
“外道内儒”是许多文人的生命常态,当遭遇困厄之时,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但他们面容淡定,不动声色,于随遇而安、随缘自足中达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苏轼、杜甫、王安石、陆游可谓其中典型的代表。苏轼《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砥砺人生的警句,杜甫在流亡到浣花溪畔筑起草堂后以《江村》等诗,表达暂得宽馀后的喜悦满足之情。
三.国家
1. 忠君存兴,爱国忧国
历代仁人志士,无论际遇如何,其忠君爱国的情怀始终不渝。如屈原《离骚》、《国殇》,杜甫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皆为代表性作品。
2. 针砭时弊,关注民生
大凡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关注时政,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表现。诗中代表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李绅《悯农》,杜甫“三吏”、“三别”,皮日休《橡媪叹》,杜荀鹤《山中寡妇》,曹邺《官仓鼠》等。
3. 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借古人或前朝之事影射现实,达到鉴戒的功效,也可增强作品的厚重感,许多诗文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咏史怀古时更成为诗苑中独具风神的一家。如戎昱的《咏史》李益的《汴河曲》、李商隐的《贾生》、罗隐的《西施》、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4. 感叹今昔,物是人非
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让人感慨万千,也使得文学作品有了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意蕴。李煜早期作品多记录宫廷生活,价值不太高,亡国后的多部作品则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思想性更强。从峰巅跌入谷底,政治生命的终结换取了艺术生命的辉煌。李易安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南渡后,感于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风住尘香》,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真情告白。蒋捷《虞美人·听雨》,用三幅“听雨图”概括了一生的沉浮变迁、悲欢离合。
解读诗歌意蕴是领悟诗作精髓的重要环节,通过语言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分类把握,相信,我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