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专注做好一件事

今天要写的话题是安全感,我在想,我能就这个话题和读文章的人交流些什么。想了想我发现我做不到和大家就这个话题交流些什么,只能再自我深入地剖析一下了。

现在,对我来说到底什么是安全感?是加入的那么多微信学习群吗?是大量地听别人分享他们的故事吗?是学完《得到》订阅的那么多学习专栏吗?是听完所有的付费课程吗?

不是,都不是,相反,我发现上面的这些事情正在让我产生隐隐的焦虑感。

尤其打开微信,那么多的群,每个群都有个红色的醒目的小圈圈,每一个圈圈里都有一个数字在提醒你有多少条未读信息。以前看到这些红圈圈我会特别兴奋,想急着看看有什么新消息。但现在看到会觉得有点负担,有点小焦虑,一个个刷一遍会耽误时间,不刷又觉得会错过什么。我选择了退出很多待在里面不说话的群。

朋友圈也是,前些日子还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经常看,把朋友圈入口关闭,但不一会儿就忍不住再打开入口去看一看。可最近我发现自己除了每天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一点想刷朋友圈的欲望都没有了,甚至连文章也不想转发到朋友圈了。

频繁地查看微信群的信息和朋友圈并不能让我产生任何的安全感,我以为看了每个群的信息,看了朋友圈大家的动态我的内心就会踏实,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刷完信息之后的空虚感会慢慢地占据心头,比不刷之前还难受。

突然之间我觉得我沉了下来,每天聊得热火朝天的社群一点也吸引不了我了,谁和大咖认识、和大咖聊天我也一点不羡慕了;《得到》例会上脱不花、罗胖对新专栏的推荐说的天花乱坠,下面的评论区里各种买买买我也一点不动心了; 我甚至开始怀疑以后要去参加的一个价格不菲的线下课程的价值,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越听课越觉得自己积累得少,而各种新的学习内容的出现让我们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最终,在哪一个方向上都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在哪一个方向上都拿不出手,结果就是觉得学了这么多生活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平添了更多的焦虑,于是误以为是自己学的太少,继而又买更多的课来缓解焦虑,殊不知这样就陷入了一种负循环。

现在,对我来说能让我产生安全感的就是能够完成每一天的写作和英语朗读。一件事在刚开始做的时候的确是靠兴趣,但若想长久地持续做下去单靠兴趣是绝对做不下去的,就像我每天的写作,就在上个月我每天写的时候都还特别的兴奋,有很多的灵感,但这个月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东西时有多费脑子,尤其这几天,每天都有不想写的念头。

我也想过到底有没有必要每天写,不如一周让自己休息一天吧,但我怕一旦让自己一周休息一天就会想着要休息两天,到最后可能就会像以前做事情那样无疾而终了。我想,这是做任何事情都会必经的和自己的斗争吧。

一天一天地积累起来的文字让我感觉踏实,虽然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很小(甚至我现在也不再去到处发链接增加阅读量了,不在乎了),但我好像知道那种所谓的爆款文章,10万加的文章绝对不会出自现在的我,那种靠到处发链接得来的文章阅读量对现在的我来说意义也不大。

阅读量是自己要来的估值,我需要的是积累,沉淀自己真正的价值。想想看,我只不过写了才四个月,而且我现在写东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加地看清自己和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量不是现在应该关注的问题。

每天的朗读英语让我安心睡觉,虽然已经有过无数次开始再放弃,开始再放弃的低水平重复学习经历,但这一次我要一直持续读下去,和写作一起,不给自己休息和找借口不做的机会。因为,虽然每次开始前都会犯难,不想去读,但一旦开始我会有种读上瘾不想停下来的感觉,每次差不多一个小时,从查生词,听录音到自己读熟练再录音,虽然嘴巴有点累但心里很踏实。

时代再怎么变,有些道理始终是不会变的,比如“贪多嚼不烂”,比如“要专注做一件事”。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这不代表着我们就有能力同时吸收很多的信息和知识,或者有必要去同时学习很多知识,我们更需要学习的是在无数有用的,没用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那条鱼,专注到这条鱼的身上,把它研究透,吸收成自己的技能,然后再去寻找下一条最需要的鱼。如果同时捞起一网的鱼,哪个都不愿意放弃,结果可能是哪条都没有研究透。

安全感真不是凑热闹就得来的,只有排除所有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心,专注于自己最需要的技能,持续地做下去,让自己真正习得这项技能然后拿得出手,这可能是消除焦虑,让自己拥有安全感的最好方法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感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专注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