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试验教学的一般程式说明

回合试验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简称DTT)。国内有多种翻译,比如离散式试验教学、分离式试验教学、离散单元教学等等,是经典的针对孤独症缺陷性行为的ABA教学技术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循证研究最为充分的孤独症教学技术之一;恐怕也是自诞生之日起被误解、被争议最大的教学技术之一。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时一憨(ID:ABA-China),作者时一憨其实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郭延庆教授。

获取更多行为分析的内容,欢迎关注时一憨。

回合试验教学的一般程式说明_第1张图片

国内操作这种教学技术者,泛而称之为ABA教学却不知其所实指者大而有之;知其所指却不知其程式者亦大而有之;对程式略知一二而不能娴熟用之者也是大而有之。既把程式烂熟于心,又能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技巧于教学中者却是鲜而有之。

为此,对这种教学技术以个人之薄知浅见略做一二说明,并引三言两语述评阐释其中要妙一二,期对国内相关的机构老师和家长们有所借鉴。

回合试验教学完整套路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摸底 → 主体试验教学(阶段)→ 单一呈现教学(阶段)→ 随机轮换教学(阶段)→ 扩展试验教学(阶段)→ 维持阶段。

因项目自身特点和儿童发展能力不同,训练中某具体项目未必完全覆盖所有阶段的训练,但是,训练的趋势和方向是递进的,前一阶段必然是进入下一阶段的基础。违反这个趋势和方向的训练必然会有更多的挫折和反复。

摸底阶段:

桌面上呈现一个待摸底的学习项目,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分心项目。随机轮换桌面项目的位置,随机轮换指令(摸底项目和分心项目)。只记录对摸底项目指令的正确执行频率。根据摸底情况进入可能的相应阶段的教学。

主体试验教学(阶段):

也称之为集中试验阶段。在摸底中表现为无反应或者完全不依从指令的错误反应的儿童,可以从主体试验阶段开始。

在主体试验阶段,采用从高到低的辅助教学技术,辅助儿童做出依从于指令的正确反应。在该阶段,教学者在发出指令以后立即或者与指令同时给予儿童相应等级的辅助帮助儿童做出正确反应。在该阶段,教学桌面上只呈现学习项目,撤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材料或者分心项目。其中,在主体试验的全躯体辅助阶段,又称之为无错误学习法。

1.全躯体辅助阶段(无错误学习法):教学者在发出学习指令的同时或者指令以后立即以手把手地辅助形式(全躯体辅助)辅助儿童(学习者)做出到位的正确行为反应(从开始就要做到正确而且到位),并给予强化。稍事间歇后启动新一轮试验。每小节10次试验,每天一或两个小节在该项目上的训练。

2.弱化辅助的尝试:在小节间隙或者启动新的训练小节之前,可以尝试弱化辅助等级的试验,也就是说,在发出指令的同时或者发出指令以后立即给予半躯体辅助的形式,观察儿童是否能够把后续的行为自主主动地完成。连续试探三次成功,可进入半躯体辅助阶段,否则,继续全躯体辅助阶段。

3.半躯体辅助阶段:在启动新一轮项目教学之前的连续三次试探成功的基础上,可进入半躯体辅助阶段的主体试验教学。半躯体辅助意味着教学者在发出教学指令同时或者发出指令以后立即以手把手的方式辅助儿童启动正确的行为反应,但并不辅助到位或者辅助完成,而是在辅助启动以后立即撤出手把手的辅助,观察儿童是否自主主动完成后续行为步骤。如果完成,给予充分的强化,并稍事间歇后启动下一轮试验。如果儿童在撤出辅助以后,被动等待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出现脱轨(偏离学习轨道)的行为,则应给出“不对”的信号(同时不予任何反应的及时制止其脱轨行为),并启动错误矫正程序,完成该试验。

4.错误矫正程序:采用从低到高的辅助教学技术辅助儿童做出正确的反应。比如上例中,在主体试验教学的半躯体辅助阶段,儿童在某次试验的第一个回合中,没有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则应立即给予“不对”的信号,并结束该回合,稍事间歇后,启动新一轮回合(注意,这里不是试验,因为该次试验还没有成功结束)。由于儿童目前正处于半躯体辅助教学阶段,因此,当给予教学指令以后或同时,应启动比半躯体辅助更高一级的辅助等级,即全躯体辅助,辅助儿童完成该试验。

5.手势提示辅助或者示范辅助阶段:儿童在主体试验教学的半躯体辅助教学阶段,如果连续两小节,每节80%以上成功,即可过渡到手势提示辅助或者示范辅助阶段。

在该阶段,教学者仅以手势提示或者示范提示辅助儿童作出正确反应,但不应再与儿童有任何躯体形式的接触以辅助他成功。如果儿童在提示或者示范下,做出正确反应,给予充分的强化,并稍事间歇后进入下一轮的试验。如果儿童做出错误反应或者有脱轨行为,则同步骤4)给予“不对”信号,结束该回合,并以错误矫正程序启动新的回合,直到儿童最终做出正确反应。

注意,因为此时儿童正处于主体试验教学的手势提示和示范辅助阶段,接下来的回合中只能使用半躯体辅助的矫正程序,如果在半躯体辅助的回合中儿童完成了正确的行为反应,则给予“这次做对了”的中性强化,稍事间歇后进入下一轮试验。如果在半躯体辅助下儿童仍不能完成正确的行为反应,则仍然以“不对”的信号,结束该回合,并在稍事休息后,启动第三轮回合继续矫正,只是在此回合应使用全躯体辅助帮助儿童成功。

6.独立完成阶段:儿童在主体试验教学的手势提示辅助或者示范辅助阶段,如果连续两小节,每节80%以上成功,即可过渡到独立完成阶段。此时,教学者在每轮次试验中只给出教学指令,但不给予任何形式的辅助,如果儿童做出正确反应,给予充分的强化,并稍事间歇后进入下一轮的试验。如果儿童做出错误反应或者有脱轨行为,则同步骤4)给予“不对”信号,结束该回合,并以错误矫正程序启动新的回合,直到儿童最终做出正确反应。应注意,在启动错误矫正程序时,接下来的辅助等级应当从手势提示或者示范辅助开始,逐步递进到需要的其它等级,程序过程类比步骤4)、步骤5)中的描述。

回合试验教学的一般程式说明_第2张图片

单一呈现教学(阶段):

在主体试验教学阶段完成以后,(如果项目适合)即可进入单一呈现阶段。此时,在桌面的教学者一侧(学习者远端一侧)引入一个分心项目,在远端某水平线上左右移动分心项目的位置,而学习项目始终在中心位置,每次只发出学习项目的教学指令,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如果儿童不受干扰地正确完成指令要求,给予充分强化,稍事休息后进入下一轮次试验。如果儿童无反应或者错误反应(含脱轨行为),则参照主体试验阶段的错误矫正程序递次辅助儿童最终正确反应。

如果儿童在远端侧某水平线上引入分心物以后连续两小节,每节80%以上成功完成教学指令。则向靠近儿童侧方向递进分心物并进行训练,直到分心物与学习项目在并列同等的位置上,随机轮换分心项目和学习项目的位置,但始终发学习项目的教学指令,儿童仍然能够连续两小节,每节80%以上成功,则单一呈现教学阶段完成。

随机轮换教学(阶段):

在该阶段,与单一呈现的最后阶段对比,唯一不同的是,此时,不仅随机轮换分心项目和学习项目的位置,分心项目的教学指令也应随机提出。如果儿童不受干扰地正确完成指令要求,给予充分强化,稍事休息后进入下一轮次试验。如果儿童无反应或者错误反应(含脱轨行为),则参照主体试验阶段的错误矫正程序递次辅助儿童最终正确反应。

扩展试验教学(阶段):

操作程序与随机轮换阶段类似,只不过在此阶段,桌面分心物是两个,而不是一个。此时的教学情境就如同摸底阶段的安排了。如果儿童在此阶段也达到连续两小节,每节80%以上针对学习项目的成功率,则该学习项目就可以进入到维持阶段进行巩固性联系了。

维持阶段:

进入维持阶段的学习项目以在训练中和生活中泛化为目标。此时,学习的环境布置,指令的要求等等与前述各阶段迥异,要求打破结构化范式,并追求变化、生活化和自然化。

简要述评

以上仅仅是对回合试验教学程式的简要说明,关于DTT的操作细节,尤其在回合试验中环境的要求、发指令、观察行为反应和针对行为反应的处理中的技术细节都一概未涉及。

好在对于这些局部细节的体会、说明也不鲜见于各类网站和书刊之上,限于篇幅和时间,我就不再赘述了。

仅想提醒一点,单单从程式来看,DTT的教学技术符合了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一般认知规律,因而对于在训练中的儿童来讲,它理应是挫折最少、最易成功的一种教学技术。

正像一憨较早博文中所提到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技术为教学中的学习者一方考虑的太多、太细,对于教学者一方反而显得到处设坎设限,搞的教学者常常挂一漏万,捉襟见肘,局促不安。不经过反复练习,恐怕很难发挥它本应具有的挫折少、易成功的效应,因此,很多涉道不深的老师和家长最后又都走上了“随意”教学而不是DTT教学的老路,或者任意妄为地篡改DTT套路,还美其名曰“改良”或者“中国特色”。

回合试验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ABA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范畴。它不能作为ABA的代名词而泛滥用之。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自身的优势,适用领域和局限,也有改进的可能。它在适当的范围内是一种有效的干预途径,也是为数不多的被验证有效的重要的干预技术之一,但不能把它作为孤独症干预的全部和唯一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合试验教学的一般程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