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雅琴
从开膛手杰克、黄道十二宫杀手等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凶犯,到《心理罪》《法医秦明》等犯罪小说。
再到《七宗罪》《犯罪心理》《白夜追凶》等一系列经典的国内外影视剧,“犯罪心理学”这一看起来遥远而又神秘的学科,如今正慢慢地走近大家的视野。
今天,让我们来扒一扒犯罪心理学当中几个重要的专业名词。
名词一:侧写
在犯罪心理题材的影视剧中,一定少不了犯罪侧写师的身影。
影片中的他们似乎无所不能,能根据犯罪现场的情况迅速推测出凶手的性格、习惯、社交状况等一系列特征。那么,侧写这门技术真的存在吗?这就要从一部美剧说起了。
拥有不少粉丝的美剧《犯罪心理》如今已经拍到了13季,其主人公Jason Gideon的原型正是上个世纪在美国警界大名鼎鼎、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的约翰·道格拉斯(也是电影《红龙》《沉默的羔羊》当中的侦探Jack Crawford原型)。
1977年的时候,道格拉斯进入美国FBI行为科学部工作。
起初,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只是教学,道格拉斯觉得这样不行,课堂上教授的都是脱离实际的一些内容,对一线警察起不到指导作用。
于是他带头成立团队,深入到美国各个监狱,与数十名重刑犯进行了交谈(比如前不久死亡的邪教头目查理·曼森)。
结合访谈资料,道格拉斯总结出了一套经典的侧写技术——两分法。
一般来说,严谨细心的人,卧室肯定整理得井井有条,马虎粗心的人,卧室肯定是杂乱无章;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卧室干净有序,就可以推测这个主人性格是严谨细心的,如果看到卧室像个猪窝,就可以推测主人是马虎粗心的。
这就是道格拉斯两分法的逻辑。
根据犯罪现场的特征不同,他把犯罪现场分为有组织的犯罪现场和无组织的犯罪现场,相对应的就是有组织凶手和无组织凶手。
这两类人的心理、行为、成长环境、社会交往等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专门做了一个表格方便大家理解。
在实践中,两分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再加上做出推论的速度极快,因而引起了美国各州警方的极大重视。
只要一遇到疑难案件,当地警方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他——约翰·道格拉斯。
名词二:连环杀手
由于相关电影电视剧的普及,大家已经对“连环杀手”这个名词见怪不怪了。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词的的发明者正是道格拉斯的FBI同事,一起进行监狱访谈、一同构建两分法的罗伯特·雷斯勒。
为什么要将连环杀人与一般杀人区分开来?动机的不同是重要原因。
一般的杀人犯,动机无外乎仇杀、情杀、钱财或者一时冲动。
但连环杀人犯不一样,他与受害者通常是不认识的,他杀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变态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凶手Springfield杀人是为了炼丹成仙;又比如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经典电影《七宗罪》中,凶手连续杀人的原因是为了布道,警示后人。
这里还讲一个小八卦,在雷斯勒和道格拉斯成名后,两人各自有了一堆拥趸,然后就因为不知名的原因闹翻了。
这就导致两人最初合作的书籍——FBI犯罪侧写法的“圣经”《犯罪分类手册》无法购买到版权,所以大家就看不到这本书的汉化版啦。
名词三:麦当劳三要素
说到“麦当劳三要素”,你可能立刻会想起:汉堡、可乐、薯条。
呃,好有道理的样子,居然无法反驳。
其实,此麦当劳非彼金拱门,而是指的一位叫做麦当劳(MacDonald)的心理学家。
1963年他在自己的文章《The Threat to Kill》中指出,连环杀人犯的童年通常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尿床、纵火和虐待小动物。
这些特征也通常意味者连环杀人犯都有着一个不幸福的童年——不负责任的母亲和暴力的父亲。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率的推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而且千万不能反推。
也就是说,你可别看自己童年尿过床,玩过火,踩死过小强,就哇呀呀大叫:完了,我是一个杀人犯,还是连环的那种。
名词四:洛卡德物质交换定律
以前看TVB剧《法政先锋》,长得一脸正义相的欧阳震华动不动就来一句:根据洛卡尔原理......这里的洛卡尔原理指的就是所有刑事侦查技术的基础——洛卡德物质交换定律。
提出这个定律的是法国著名刑事侦查学家、犯罪心理学的先驱埃德蒙·洛卡德。
这个定律通俗点解释就是,不管凶手如何小心,如何隐藏,他一定会在犯罪现场留下蛛丝马迹。
它可能是脚印、指纹、毛发、皮屑......因此,收集犯罪现场痕迹的是所有刑事案件最基础最优先的事情,而不是像电影中的美国警方那样,最后走投无路了再慢悠悠来一句:只能靠那个了啊......
关于这个定律,最有说服力的案子自然就是前不久沉冤昭雪的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了。
虽然凶手逃脱了近30年,警方还是利用新科技手段重新分析物证,以DNA为突破口成功抓住了他。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名词五:地理画像
随着侧写技术的不断发展,渐渐衍生出一门“地理画像”的分支,即从地理学角度利用公式计算来分析犯罪。
这类方法通常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一:如果犯罪者在N个不同的地方作案,那么他的居所应该是在N个点围成区域的中心附近。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小狗撒尿一样,人也有领地意识,他在自己的领地内作案才觉得安全。
举个例子吧,1975年英国陷入了恐慌,一名凶手伪装成嫖客寻找街头的站街女,先后残杀13人。
他的作案地点涉及利兹、曼彻斯特、约克、莱斯特等数地,而警方最后在这些地点所围区域的中心设菲尔德将其抓获。
假设二:如果犯罪者在N个不同的地方作案,那么第一次犯罪地点离家最近,最后一次犯罪地点离家最远。
这个也很好理解,凶手前面作案经验不足,离家近一点方便逃跑躲藏,后面自信心有了,胆子大了,作案地点也就越来越远。
举个比较熟悉的例子,周克华2004年第一次作案在家乡重庆,后来去了长沙,再后来跑得更远去了江苏,最后在2012年躲回重庆时被击毙。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尼采的这句话实在已经烂大街了,在各种影视剧和小说中多次被引用。
但是,当看到一件件超乎人类底线的案件发生时,我都有这样的疑问:凶手为什么这么残忍?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么血腥的行为?
最后只有尼采的这句话能给我解释,人性其实本来就是恶的,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人类有着死亡和破坏的本能。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愈发觉得人世的可爱,愈发觉得善良的可贵。所以你现在再问我人性如何,我会说,生而为人,我很开心。
作者:颜雅琴,武汉大学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她治学严谨,兴趣广泛,曾参与编写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多篇,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新书《心理学简史》!现已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