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是工商学院的许鹤鸣,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教授这门课程呢?我将从以下的五个方面按照顺序来阐述。

《大学语文》是工商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授这门课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比如学生虽然专业不同,但是都面临毕业找工作,所以在《大学语文》的应用文写作中加强个人简历的讲授和实训。

为何要加强写作的实训?从教学现状来看,因为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成人专科的学生,他们普遍底子差基础薄,阅读量不够,所以采取省时省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急迫。可以在教学中提出各种疑问,通过个人思索寻找答案、小组讨论求同存异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多说多写多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在教学策略上应注重接地气,与社会生活接轨,同时因材施教,加强实训。而考核设计也是大家迫切关心的问题,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中,提高了原有写作训练的分数比例,使其高达20%,更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下面就《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进行90分钟的课程设计,这个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音画背景是课程的前驱导入,而总结感悟是课程的结尾部分,这两个部分较为简单,而中间的鉴赏评说和诗文详解是本次课的重头戏,其中鉴赏部分强调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而详解部分是深入浅出地对文章进行分析,增进学生的理解。

(伴随着音乐,开始《春》的第一句朗诵)

婉转动人的音乐,气韵天成的水墨画和缥缈悠扬的诗句,展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境——久负盛名的唐诗《春江花月夜》。此乐曲原名夕阳萧鼓,为汉琵琶曲,后来因为唐诗《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而改名。所以《春江花月夜》不单是一首诗,还是古典十大名曲之一。

那么写出这首杰作的作者究竟是谁?为何他不如李杜那般盛名?其实,张若虚乃初唐扬州人士,素有才名,可惜生平抑郁不得志,流传至今的只余两首诗作。而《春江花月夜》描写细腻生动,音韵谐美曼妙,在唐诗中举足轻重。后人评价此诗为“盛唐第一诗”,“春风一枝花”,而作者也因为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是多美的标题啊!这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它体现了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仅仅五个字就构成过了美妙的艺术境界,而这几个字可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诗中具体意象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饱含了诗人深情的“月”。

其实诗人在创作时,由于体裁字数的限制,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所谓的意象,就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如何掌握这首诗的意象呢?从诗词名句中与月相关的意象开始入手,教师通过引导,由学生们讨论列举出含有月之意象的名句佳句,再根据诗情想象模拟出当时的场景,创设出相似的意境,然后请学生们就这些名句进行评说和展示。

比如,听这幽幽袅袅的音乐,看一轮圆月悬于烟波浩渺大海之上,你不觉会吟诵起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那句

(停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幅垂柳明月令大家想起什么诗句呢?欧阳修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前两首诗意境悠远,寄托相思,再看看这幅辽阔巍峨的青山明月,你会不会马上浮想起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多么豪放激荡,多么气象万千!此景此物近乎眼前,此情此心呼之欲出。这就是创设意境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通过这几幅画面和诗句的配合,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同样是“月”,但在不同的场景,不同诗句中,不同的诗人笔下,它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也不尽相同。就此展开的讨论及表达等练习,不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的概念,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着重描述的是月这个意象,因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特别丰富,它亘古长存,高悬天际,是永恒的象征,引发了人们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所以接下来要请学生们试着类比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春江花月夜》中极其相似的两句。

  在这两句诗中,都反复出现了人、月和流水这些意象。通过诗句间的比较可以体会到两首诗抒情相似,都是对宇宙人生的哀叹。但是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进行的是绝妙的自我造象,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悠悠万世,耿耿明月,李白不觉抒发出了类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叹息,而张若虚的诗句中并未曾分出什么今人古人,他只是将代代更迭的人作为背景虚化,把人与滔滔流水相比,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于是引导出新的问题——人生苦短,江月有恨,流水无情,那诗人的态度是不是比较悲观消极呢?

    其实整首诗的基调哀而不伤,诗人从美景中感慨人生短暂,但绝不颓废失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热爱依旧保持着满满的希望。联想到张若虚本人的坎坷生平和仕途不顺、潦倒困苦的生活,再体味其豁达的人生态度,类比之下,可知《春江花月夜》意境尤其高远。

总体来说,两首诗歌各有千秋,而学生们通过求同存异的讨论方式,一方面拓宽视野,另一方面更好地理解诗歌产生共鸣。

如果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歌,自然需要精读精讲和背诵。因此下一步就是由教师带头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播放经典诵读视频)

《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全诗共九韵,从大自然的绝美风景到人生感悟再到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这首诗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一丝不乱,随着韵脚的转换,回环往复,文情声情丝丝入扣,音调曲调婉转和谐。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此诗中景情理三者的完美融合呢?

首先,要深入地了解此诗先要把握好诗眼——。此诗全篇都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从风景到人生感慨再到离愁别绪,始终围绕着月这个意象大做文章。全诗可以按照月的出场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相辅相成,这样的结构颇耐人寻味

其次,诗中多次运用对比类比的手法,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夜月的背景下,以良辰美景来衬托离别之苦;拿江月和人生比较,表达人生短暂,离愁销魂之苦;通过游子和思妇的类比,写出了离人相思之情,又平添了多少的愁苦

再次,介绍诗歌的特色:情景理三位一体,美好的景致、人生思考和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水乳交融,难舍难分。景中含理,理中带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更映衬了月的多情多意——月不是月,是虚拟化后人的魂,是离人的哀愁,是饱含了思念的希望。张若虚在哀叹离别的同时也在叹息自己,多年的漂泊羁旅,竟然如此凄苦寂寞,但最终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却把无着无落的离情化作残月之光,洒在江树之上,也洒在了读者心上。通过字斟句酌地精讲让学生和千百年前的诗人产生共情。

整首诗宛如淡雅的水墨画,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以淡寓浓中幻化出了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月色清幽的意象美和含蓄隽永的意境美,通过鉴赏诗文学生增进理解提高审美。

离课程结束还剩下一点时间,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背诗读诗的经历,让他们有更多的、更深层的体悟。很多人小的时候都被家长逼着,或是被考试压着背诗词,那么读诗赏诗悟诗到底是为了什么?有学生说,曾经背过记过的那些诗词,就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储存在了心里,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某个人,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或是那幅画。套用一句话,学习诗词是为了日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好像埋下了一颗种子,慢慢等待它生根发芽,相信终有一日它会开花,会令人触景生情平添感动。通过这样的经历分享可以让学生们克服背诵的恐惧,让他们慢慢地感悟诗歌、增强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两分钟布置作业。作业除了背诵外,还有一项是深受大学生们喜爱的,挺“潮”的微信作业,要求他们以月为主写首诗,没有字数限制。别看这个作业简单,其实要把诗写好,表达出真情实感也颇费心神,所以要鼓励学生们保质保量坚持原创,写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自己动笔动脑。

虽然教学过程结束了,可反思才刚刚开始。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迫切需要完善,一在课堂中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来推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二,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互动,三紧密联系生活,哪怕是流传千古的文章也要试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全新阐释。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做到学习应用两不误。

《大学语文》的课程设计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