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社会各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面临着的现实问题。但不管世界怎么变,不管机器人如何智能,人的情感、意识、心理活动和规律都是机器人都无法取代的。本文以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理论为基础,思考目前社会背景下关于孩子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古典(经典)精神分析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观点,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于是就产生了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一些为保护自我摆脱冲突、内疚或焦虑而出现的潜意识反应。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判断、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可以更深入的地理解孩子的内心。当孩子采用非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后,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理性的防御机制缓解内心的焦虑。以下用两个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两个防御机制:否认及升华。
案例一:(第一人称描述)在Terrance5岁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在玩一个蓝色的笔套。这个笔套我和他爸爸都没有帮他买过。我就问他这个笔套很好看,但是我从来没见过,Terrance说这个是**小朋友给的;接着我又问是他送给你的吗,他说是的。Terrance的神情告诉我,这个笔套可能不是小朋友送的。我说明天接他放学,问问看**小朋友,谢谢他送这个礼物。Terrance连忙说,妈妈我记错了,是地上捡的垃圾。这个时候Terrance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否认,虽然只有5岁,但是他也会焦虑,他拿了幼儿园的笔套,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他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如果被父母发现或者被老师发现,不知道父母或者老师会不会责罚。这个案例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遇到,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会“撒谎”了,甚至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但是并没有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焦虑的父母甚至心里会不断问自己“我的孩子会撒谎了,怎么办呢”。所以遇到这类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并且需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案例二:很多家长在纠结在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培养。其实,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选择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成为“升华”的一种方式。比如失恋了,可以通过音乐进行自我疗愈,乐器、跳舞、唱歌等等,让孩子通过这种升华的自我防御机制,走出失恋的伤痛;比如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调整,在五彩斑斓的画笔调整工作中产生的压力、焦虑。
二、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之一霍尼认为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比如有些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经常通过一些攻击的行为,来引起父母、老师的关注。长期以往,会陷入早期形成的某种固定而僵化的人际模式中不能自拔。这种早期的“防御机制”会以破坏性的行为和思想模式来对待生活,形成攻击性格,个体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当一个生命降临,不仅仅是喂饱、穿暖,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爱的高质量的滋养,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陪伴读书,而是走进他们的内心,陪伴他们的心灵一起成长。我们每个人爱的能力就像一杯水,一个不缺少爱和陪伴的孩子的杯子是满的、稳定的,任凭风吹雨打,不会支离破碎,而且当这个爱还有足够的能量溢出的时候,还能继续用爱灌溉周围的生物。但是一个缺少爱和陪伴的孩子,他们的杯子摇摇欲坠。
新精神分析另一代表人物弗洛姆坚信一个人只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有问题;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知到这些原因是有办法克服的;为解决问题树立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改变现在的行为方式。从这四个条件,引发了我关于孩子教育中关于考试成绩不佳的沟通的思考。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很差,班级倒数10名,数学甚至不及格,看到这样的成绩,父母通常会非常焦虑,甚至有些父母会打骂,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可以试试4个条件:
第一步,陪伴孩子一起找出自己的问题。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比如主观问题是自己态度问题,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完成作业,没有好好复习,或者是自己确实没有理解。客观问题是考试环境、老师的讲解能力等等。
第二步,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主观问题,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三步,让孩子相信这些原因是有办法克服的。
第四步,为解决这些梳理出来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改变现在的行为方式。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可以通过八条途径来完成,其中一条是“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也是通向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所有人都可能产生高峰体验,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更充分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之所以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迈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出现。它似乎是一种奖赏,引导人达到更为完善的自我实现。心理健康者几乎都有高峰体验,且次数频繁。高峰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能更好地愈合心灵创伤,使人振奋向上。基于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引发了我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高自我效能感的思考,就是不断创造高峰体验。以英语学习为例,英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工具。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发自内心认可英语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工具,这样或许可以缓解英语成绩不好的父母的焦虑。当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后,父母要不断创造机会,比如可以和老外对话,去国外,让孩子自己用英语购买商品、问路、观看英文电影等等,让孩子觉得我学的这个工具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当这种认知建立后,可以创造比赛、认证的机会,但是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比赛、认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平台,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孩子,不断探索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通过参加比赛拿奖、证书认证,让他们不断积累这种高峰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孩子都会相信“I CAN DO IT”。
四、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代表任务约翰.多拉德认为学习的四个要素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多拉德认为:
“为达到学习,一个人必须
需要一些什么(wants something) (内驱力)
注意一些什么(notices something) (线索)
做一些什么(does something) (反应)
还要得到一些什么(gets something) (强化)
这个理论引发我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1.内驱力。引导孩子思考“我需要一些什么”。引导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内驱力。如果是一级内驱力,与生俱来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比如音乐,那么父母需要好好保护这种内驱力,让这种内驱力一直保持;如果是二级内驱力,可以不断创造高峰体验,让孩子体验到二级内驱力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建立线索。比如睡觉用餐时间概念的养成,家里可以配备一个孩子自己挑选的喜爱的闹钟,当闹钟在某个点想起,孩子就明白,用餐时间到了,或者睡觉时间到了,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反应。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会主动去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求父母或者老师的帮助,以降低考试考砸了的焦虑。
4.强化。比如当孩子答应今天只看6集动画片,但实际看了7集,并没有遵守承诺,父母可以通过相同的“不遵守承诺”的方式进行强化,比如周末答应带孩子去迪斯尼,可以告诉孩子,既然他/她不遵守约定,那么爸爸/妈妈也不遵守约定,周末的迪斯尼之行取消,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孩子想长时间看电视的内驱力。
以上是我关于人格心理学几个重要理论的思考。未来,当机器人有一天具备了人的大部分行为能力,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之后,有一点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人的情感。未来如何发展,变化莫测,组为家长的我们,人人都应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做出良好的应对和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力合作,解决各类问题;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