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作业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作业;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统一体吗?为什么老子说这是“道常”呢?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师教参上的注释是这样的:“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实际上这句话就解答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的统一体”。

记得老师在讲课中提到过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没有钱你永远没有资格看不起钱;

二是,一个没有媳妇的老总,他没有资格说媳妇不好。

三是,说不害你的人,他已经有了害你的心,只是时间不对而已。

原来,“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是酸的”。这句话体现的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有一件事我都忘记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妨再提一提。

有一年教师节,深得同事们信赖,被推荐并被表彰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大家对此见面表示祝贺,也正常理,其中一位平时要好的同事,见面同样道贺,但是她最后还是没忍住补上了一句话:别看我没评上,但心里一点也不嫉妒。

这件事,我回家说给了老公,老公告诉我,想要不被别人嫉妒,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韬光养晦,第二,超出对手很远的距离。从此以后,这“两点”像锤子一样,时时拂拭着我的心。我还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我要只管努力,不与别人争高低;  二是我告诉自己,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一定要做最努力的,努力到经常让自己处于挑战状态。三是我记住一句话,不管做什么,只要功夫下得深,笨鸟定能飞丛林。

回顾当时的执着,也真是傻得可爱。

好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不会玩,会没有人缘儿”。但是我心中有方向,我还是选择了前方,哪怕我实现不了,但是向着我心中的那个灯塔,我就不就迷茫。我执着到了不管别人怎么样的不理解,也不管别人怎么样地说我是另类等等。无为而无不为,我愿意选择做“另类”。直到后来我读到了《中庸》,我才知道,原来是孔老夫子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圣言对我暗地里在做指导。同时朱夫子的:“以夫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之功,不能致也”,我在用行动诠释,只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我这样执着地坚持着走到了今天。我虽然依然没有打牌等娱乐方面的“玩伴”,但是我能感受到,我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尤其是走在传统文化这条道上,我有关心我帮助我的国学老师,我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道友”。

我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家人朋友一起娱乐,但是他们会通过微信看到我的行踪:有时会因参加教育专业培训出门在外,有时会被老师、朋友邀请到传统文化论坛现场。

“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活中的每个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而存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有好生之德,存在既是合理,这也正是你我之间,“三千大千世界,为何与我笑颜独展”的真意。

听洪涛老师讲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也就是“道”的最后一章,作为学生的我,突然看到自己的执着以及“无为无不为”带来的成果。假如当初我不曾承诺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相信时间也会如常飘过。而今,我在兑现承诺的同时,时间亦是如常,可是那溜走的时间,留下来的是我手机上至少八万字的、上不了台面的心得体会。此时此刻,我捧着心爱的手机,突然觉得她沉甸甸的,亮闪闪的。我分明看到,这手机里面,流淌的是生命活水,闪耀着的是理想的光辉。突然感到,这手机创造了独属于我的传奇故事,称量着我的生命质量,也连同我生活中的“无为无不为”一起称量。

受老师的点拨与启发,关于“无为无不为”,我又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事情。

眼看本学期即将结束,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小”升“初”,又成了周边初中关注的焦点。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迁入,让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源络绎不绝。可是目前的现状是,几乎所为学校都在想办法争相抢招抢优秀小学毕业生。而且优秀的学生在学校会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比如分最好的班,比如配学校最好的老师等等。为了能够弄到前几名的学生,各个学校不惜采取请客吃饭,送纪念品等等方式。岂不知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还是有很大变数的。

对此现象,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无为无不为”逻辑,我想说:

第一,与其动脑筋抢优秀生源,不如把招来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让他们变成优秀学生。

第二,真正地能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也必定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可是,如果不把这些学生作为重点,或者让这些懵懂的孩子流入社会,将来危害的不仅仅是家庭,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或者说他们会成为社会的包袱,哪里还敢奢望他们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啊!

也许有人会问:成绩差的学生离成绩优秀的学生距离有多远?结合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那是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距离。

魏书生先生当教育局长期间,曾经一次带两个班的班主任,按理说,老师身兼局长要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学生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学习成绩糟糕到何种成度,应该是在大家的想象之中。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原本最差的班级,居然高考成绩排在了全校的最前列。这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让人不得不去分析,魏先生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治”的。

原来,魏书生老师的“无为”,是建立在他提前备课的“有为”基础之上。不难想象,他为了实现教学与局长工作的不冲突,他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法,去研究学生的学法。他不知花费多少时间归纳梳理出来了语文知识结构图。整个结构图,是对整本语文教材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点的归纳与提炼,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抓手,再按照老师交给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快捷地、准确地、高效地学习,并能够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以此为“抓手”,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习,还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题性。

由此就不难理解,老师课前的“有所为”帮助学生找方法;  老师课上的“无所为”给了学生自主性。同学们抓住学习的扶手,能够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状态,正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状态。

撇开一切的大道理,我们也不难想到,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可是现在很多老师不敢放手“无为”。以至于老师辛辛苦苦地“无不为”,带给学生的是不会作为。

如果老师们都能像魏书生先生那样,舍得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实现师生交叉性的无为,那样才能促进师生各就其位,才能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遇见满意的教育成果。为此,我们应该倡导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无为而治的做法。即,以老师备课的“无不为”,去实现老师上课的“无为”;  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无不为”。

分析魏书生老师的育人逻辑“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老子“无为无不为”的理念,我们会说,没有老师对学科“无不为”地深入探究,他哪里有胆量去放手课堂上的“无为”呢?由此可见,老师与老师的区别,就在于,他是否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出一套能够切实可行的,能够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还在于,他舍得不舍得花费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

现在的很多老师,依赖于别人研究的现成的教学方法,或者按照从书店里买回来的教案,一抄了之。至于契合实际的教法,至于结合自己班上的学情,好像很少有人去关注。看上去,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忙碌碌,可是由于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他们也就很难学扎实,或者说很难考出好成绩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如果把“为己”认识到位,落实到位,相信我们老师自己会在专业领域有所迅速发展,会逐步形成自己丰厚的成果,老师与学生之间会达到“相望于无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作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作业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