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蓝(ID:作者清蓝)
/1/
小C是我大学的一个同学,毕业后响应号召去了西藏工作。
那时,她怀着一腔的激情和抱负,想要在西藏这个人间净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火热青春。
十年过去了,我在同学群里遇到了她,说起了近况。
她说,她当时脑袋一定是进水了,才会想到跑去那么远的地方。
她自诉现在的状态就是如行尸走肉一般上上班,喝喝酒,打打牌……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当初曾让她灌注了无限热情的工作,早在一年年一日日的机械重复中变得索然无味。
现在她已结婚生子,但是丈夫却不在西藏工作,所以他们只好两地分居。
前几年有了小孩,为了让小孩上学有个好的资源,她只得忍痛把孩子留在内地。
她很后悔,说,当初想问题还是太简单,只顾情怀,从没考虑过现实,如果当时她能够现实一点,眼光长远一点,哪会变成现在这样?
小C就这样一边埋怨着,后悔着,一边不情不愿地继续着现在的生活。
/2/
小D和老公毕业于同一所大学。
当时,小D的老公对小D是一见钟情,并立刻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他几乎天天在小D的宿舍楼下等她,给她买早餐。
和几个男生一起在楼底大声喊她名字,惹得全楼的女生都在指指点点。
小D去哪里,他总是随时跟到哪里。
小D呢?她从小是个乖乖女,和男生向来保持着距离,没谈过恋爱,更没被男生这么嚣张地追求过。
面对男生的热情,她虽然感到很惶恐,却也有一些受用。
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对这个男生的感觉是什么,好像并不讨厌,却也没有到喜欢的程度。
其实当时的小D,对同班的另一个男生是有模模糊糊的好感的,对方似乎对她也有所感觉。
在上课的间隙,两人常有着“不经意”的目光交合。
只是,这种暧昧的好感实在太模糊,太轻薄,太像幻觉了,小D自己都无法轻易确定。
当追求她的男生开始一步步紧逼,小D在迷惘中就更加看不清自己了。
因为习惯了被动,小D最终接受了男生的追求,两人成为了恋人。
毕业后又成为了夫妻,并生下了孩子。
直到有次大学同学聚会,小D再次见到了当初模模糊糊喜欢过的男生。
经历了世事思想变得成熟的小D,这才突然意识到,这个男生,才是她真正喜欢,并且最适合她的人。
之后,小D开始不淡定了,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当年的幼稚无知令她整个人完全陷入到了一个错误的轨道,一切东西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开始埋怨起现在的生活,埋怨老公,埋怨自己,内心充满悔恨。
她经常说:如果当初不那么迷惘,不那么幼稚,不那么被动,生活是不是就会完全两样?
/3/
“如果当初我不去读那个学校,我肯定会比现在过得好。”
“如果当初我不是遇上了他,我哪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如果当初我勇敢一点,会不会现在的生活就是完全两样?”
“如果我当初就有现在这么成熟,肯定不会犯下那些傻逼错误。”
……
闲暇时,夜深人静时,翻看照片时,回忆以前时,被现实伤害时,你有没有暗自用“如果当初……就不会……”这个句型造过句?
影片《夏洛特烦恼》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如果当初……”的故事。
夏洛获得了可以修改当初的特权,于是果断地修改了曾让他后悔的当初,如愿以偿地顺着另一个选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然而,那条路却远远没有他想象中美好。
结尾时,夏洛从梦中归来,抱着失而复得马丽不愿放手,情感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但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三五年,几十年后,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在每天毫无新鲜感的司空见惯中,在每日琐碎的争吵中,他是不是又会再次后悔?再次怀念起班花的美貌?
我相信当初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在影片结束时,内心都曾强烈地回荡着一个声音:“多珍惜身边人吧!”
可在这感慨淡去之后,在琐碎的生活中,你是不是又再次徘徊在了“如果当初……就不会……”这个句型里?
一个可怕的真相也许是,《夏洛特烦恼》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无限循环着的故事。
/4/
正是因为人们对“如果当初……就不会……”这个主题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类影视文艺作品才层出不穷。
比如《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其实说的是连锁反应,但人们往往会因此产生联想:如果我当时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蝴蝶效应》的导演埃里克·布雷斯和J·麦凯伊·格鲁伯便将人们的这些联想用影像呈现了出来。
主人公伊万想让身边每个人都过得很好,所以他不停改变过去,企图让现在变得最好。
所谓的最好,也就是没有任何遗憾,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朋友和家人受到伤害。
可是,这个看起来很善良很简单的愿望,实现起来竟然那么难!即使伊万拥有着能改变过去的“特异功能”也无能为力。
每次回到过去,虽然弥补了上次的遗憾,却总有新的遗憾在不断产生。
无论他怎么修改,噩运不是降临到A的头上,就降临到B的头上,甚至他自己身上……
在周而复始的弥补中,伊万别无选择,只好让自己从未出生。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一个人只要他活着,便始终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如影随形。
生命总是伴随着遗憾的。
如果把我的大学同学小C送回过去,让她选择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她或许不会再向我抱怨无聊单调的援藏生活,但她说不定又会抱怨起在北上广奋斗的艰难,埋怨起城市的庞大人心的复杂……
如果小D当初真和她认为“更合适”的男生在一起了,她就能过上比现在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吗?
说不定又会感叹:要是当初答应了曾疯狂追求我的男生,现在是不是会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会后悔?
因为我们总觉得另一个选择会更好。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另一个选择会更好?
因为它是未知的。
正因为未知,所以它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将那未知想象得无限美好。
像陈奕迅在歌中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它们之所以能“永远骚动”,不过是因为我们总认为它们比摆在面前的现实更美好。
然而,那不是事实,那充其量只是我们的想象。
实际上谁也无法知道,当初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是否就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5/
影片《但丁密码》里有句台词,我很喜欢:人生就是不断作选择的累积,选择就是选择,无所谓对与错。
在面临人生中众多选择的时候,很多人总是迟迟下不了决定,自称有“选择恐惧症”,他们非常害怕选错。
因为他们总觉得,一旦选错了,整个人生都会受到重大的影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香港电影《天生购物狂》中,演员刘青云便扮演了一名“选择恐惧症”患者,点一份饭几乎能从中午耗到傍晚,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做选择。
其实,之所以有选择恐惧症的存在,不过是因为人太贪。
怕选错,实际上是在怕承担不好的后果。
他们总想要选择一个“不会带来任何坏处只有好处”的完美选项,但这样的选项世界上存在吗?
有得必有失,就像有阳光就必有阴影。
任何一个选项在让你有所得的同时也必然是让你有所失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有失的同时当然也有得到。
得失从来不会分离,它们本就浑然一体,就像阳光和阴影总是相伴而生。
所以,无论你怎么选,无论你选哪一个,你的选择都必然有其好处,也有坏处。
现实中的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修改我们的人生。
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一地鸡毛,就躲回到想象中去臆想当初,不过是在逃避责任罢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每个人一生中总要面临无数选择,当走在分叉路口,与其绞尽脑汁去想到底哪条路是康庄大道,倒不如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
而如果你已经走在了某条路上,那就真心实意地爱你现在的路吧。
人生最大的杯具,就是既看不见眼前的风景,也回不去臆想中的曾经。
你要相信,无论怎么选择,你都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好。
-END-
*作者简介:清蓝,没过完青春期的80后已婚妇女一枚。 只写有态度的清醒文字。专注于情感,自我提升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