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我写过一部叫做《预防犯罪局》的小说,但因为题材敏感而无缘出版。
书的内容大致讲述在2025年“人大”通过了一个叫做《预防犯罪法》的东西,随后成立了预防犯罪局,预防局和各地公安刑警联手,负责干预或抓捕预谋犯罪的人。
为什么我忽然想到这事了呢?因为最近类似人脸识别,天网监控的新闻接二连三的出现。
在演唱会上被人工智能捕捉到的逃犯
人工智能记下面部特征,逃跑7分钟即被锁定抓捕
人脸识别配合人工智能,提高监狱管理效率
超越人脸识别,难度更高的猪脸识别诞生
再加上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超级演算》,要一句话概括一本书不容易,《超级演算》概括起来更是麻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一定有收获的。
《超级演算》按我的理解来看,讲的是人工智能快速而高效的经验累积,包括从云端数据到深度学习的一整套东西。
我打个比方便于理解。
比如一台人工智能,汇集了10万名脑外科医生的毕生医学经验,那这台人工智能就相当于10万名脑外科医生了吗?
不,它比10万名脑外科医生还强。
因为它不光得到了10万名脑外科医生的经验,它更会综合和总结这些经验,进行深度学习后,形成一套针对不同病患的最优方案。
这点最好的实例就是AlphaGo(阿尔法狗),从本质上来说AlphaGo围棋的超级演算和深度学习,与脑外科的是一个套路。
百万次棋局的对弈资料输入AlphaGo
等于10万名脑外科医生临床手术经验
和不同的棋手对弈,选择最优方案
等于手术不同的病人,选择最优方案。
在完成了这系列深度学习后,BlphaGo肯定比人类脑外科医生优秀,当然它也不是不会出错。只不过它的出错率可能比人类医生低上一百倍一千倍,更何况,一开始肯定还有一长段人类和人工智能搭配手术的阶段。
而一旦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阶段过去后BlphaGo,就能成为最好的脑外科医生。
那这些和预防犯罪局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它们的原理和逻辑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围棋也好,脑外科也好,还是预防犯罪也好。
预防犯罪讲起来很抽象,那我举几个例子好了。
王允的脸部微表情被人工智能捕捉
事例1
市民王允走在人民路上,他脚步不稳,神情恍惚,很快他的脸被路面监控捕捉,人工智能(AI)扫描王允的脸部特征,分析其面部微表情后,判断其疑似吸毒。
人工智能将画面传进预防犯罪局甄别科,在甄别科内经验丰富的人类警察何大山对人工智能的判断进行甄别。
当有三十年从警经验的何大山认同人工智能的判断后下令行动科上前盘查王允。
只有当人工智能和人类警察判断一致的时候,才能下达逮捕或盘查的命令。
王允被行动科带回附近警局做尿检。
地铁站的监控捕捉到两个形迹可疑的人
事例二
东山路地铁站,地铁早高峰已过,人潮稀疏。
一男一女在自动售票机前购票,地铁监控扫过这对男女,人工智能捕捉到女子脸上闪过的惊恐和不安,人工智能进一步进行面部微表情分析,和紧张的肢体语言分析后,确认女子的情绪为不安恐惧的可能性高达81%。
随后人工智能根据这对男女的面部特征辨识,匹配人口档案库中资料,1秒后调出两人档案资料。
刘佳,女,二十二岁,旅游大学应届毕业生,无业。
邓方,男,三十五岁,无业,曾因参与传销组织被捕。
由此这对男女的可疑性迅速升高,画面传回预防犯罪局甄别科,有着十年从警经验的何小山对人工智能提供的画面进行二次甄别。
民警确认刘佳正被邓方胁迫,处于失去人生自由状态,人工智能和人类民警的判断一致,地铁站内巡警接到命令,迅速上前控制住邓方,盘问。
付款时你的消费习惯会和云端数据进行对比
全家超市,关涛购买了一瓶啤酒和一瓶白酒,结账信息通过云数据被人工智能捕捉,人工智能调取关涛近五年的购买信息,关涛五年内一共只买过十次酒精饮品。0.1秒后人工智能调取关涛所有直系亲属的购买信息,比对其亲属酒精类饮品的购买习惯。
结果显示关涛家里没人有喝一杯的习惯。
关涛的“预防犯罪嫌疑”从最低的D级升至D+,0.2秒后关涛的档案资料被人工智能调取。
关涛,男,44岁,
出警记录:20X8年11月3日九亭派出所出警记录显示,关涛工作的新华模具厂11月3日发生作业事故,造成1死5伤的惨剧,关涛因工伤落下残疾。
起诉记录:20X9年1月关涛诉模具厂事故至其左腿X度残疾
东山区人民法院宣判记录:关涛胜诉,判被告赔付各项损失费合计二十一万元。
执行记录:灯具厂至今未支付赔款,关涛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至今未果。
人工智能迅速将关涛的“预防犯罪嫌疑”从D+骤升到B-
关涛的容貌被路面所有监控特别关注,
他脸上的表情和走路步态,或任何肢体动作都被人工智能捕捉并分析。
很快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关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后认为,关涛的状态,属于危险的万念俱灰。
当关涛的嫌疑从B-升至B+后,人工智能获得调取公民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更进一步的隐私授权。
人工智能在1秒内获取并分析了关涛近1年的所有通讯聊天记录,百度搜索习惯,从聊天记录和搜索记录中提取关键词为
没痛苦的死,离婚,同归于尽,砍哪里死的最快。
关涛的预防犯罪级别升至A,人工智能的这一系列判断轨迹传至预防犯罪局甄别科。
何大山将关涛列入高度危险观察名单,行动科以《预防犯罪法》将关涛带回局里,进行心理疏导。
深夜12点,26岁的方云走在寂静的可乐路上,路面监控扫描了她,并未发现疑点。
在方云身后20米处,39岁的董浩进入监控范围,由于光线昏暗,人脸识别系统无法精准识别,人工智能转而采用行为心理学中的肢体语言分支,对董浩的走路姿势,手臂摆动幅度,进行辨别。
董浩的步态没有可疑之处,但目光却一直投在前面走着的单身女性身上。
人工智能连接云资料库,快速比对了相同情境下,其他男性对于深夜走在单身女性后的表现。
对比结果也显示,董浩的表现和相同情境下的男人类似,并无特别可疑之处。
在董浩有更多的动作前,人工智能无法甄别董浩是单纯的想象,还是已经在预谋犯罪了。
但董浩只要有任何可疑,其预防犯罪级别就会快速增加。
警察会在他准备实施犯罪的前一刻出现在他身边,而这一切我们的方云女士都不会察觉。
方云安全回到了家。
你以为上面这些是小说故事?
我以前也以为是,可最近越来越多的新闻印证了我大学时候的一个想象。
预防犯罪局,正越来越接近可能。
现在让我们来再看一遍刚才的新闻。
一场演唱会多少人?
开玩笑,张学友哎,几万人总有的吧。
在人山人海中,人工智能取罪犯首级如探囊取物。
评论中一众网友都笑疯了,调侃道,确认过眼神,你是我要拷的人。
这新闻令人不寒而栗,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看了这新闻还充满调侃精神的网友。
人脸识别的能力已经接近我小说里写的东西了,小说里的吸毒者,被传销胁迫者,还都是在人群较少的地方被捕捉到的。
可在现实中,于上万人潮里,精准捕捉,分析,判断一个人的人脸,已到如此精确的地步了。
惊愕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新闻。
贵州有一个天网工程,好奇的外国记者前去采访,实验员先拍下记者的脸,然后让记者逃,7分钟后“逃跑”的记者被摄像头捕捉辨别出在火车站出现,车站人员立刻将他“抓捕”。
拍下记者照片
在火车站被捕捉到
智能识别,确认目标
我在小说里有一个“预防犯罪系统”。
而贵州的这套“捕捉系统”叫做“实时行人检测识别系统”,其实概念一样。
通过路面监控,识别所有行人的年龄性别衣着等信息,识别系统不仅可以识别拍摄对象容貌,还可实时与数据库中的所有人物信心进行比对匹配,一旦发现潜在危险人物,立刻锁定。
还有一个最新的新闻,可以印证人脸识别目前的强大,就是科技公司不光在人脸识别领域强大,它在猪脸识别领域更无可匹敌。
这可不是开玩笑。
绝大多数人都不容易分辨出两头猪的差别,更何况还只靠猪脸分辨而不靠猪的其他部位。
猪脸识别,可畏可叹。
而当人脸识别的第一阶段已如此炉火纯青后,下一步就极有可能加入我小说中所写的
人类微表情识别,人类行为心理学分析等一系列能反应人类心理状态的侦搜技术。
我们犹如置身于一个庞大的《LIE TO ME》的世界,你再想隐瞒的微表情,再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人工智能都会为你清楚捕捉,然后加以分析记录。
当人脸识别结合微表情识别和行为心理学判断后,大多数人可能的潜在犯罪行为都会被察觉出来,再结合云端大数据的比对,就更准确了。
随着人工智能判断你的潜在犯罪行为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所获得的授权也越来越大。
你的户籍资料,工作记录,购物记录,百度搜索记录,网页浏览记录,等一切一切点点滴滴的信息,都会被汇总起来,用来判断你是否会进行潜在犯罪。正如我上面举的那几个最简单的小例子一样。
你一切的可疑行为都会被捕捉,这个可疑行为不光是你的行为举止,还包括你的购物习惯,饮食习惯,甚至择偶习惯。
但“可疑”不代表会被列为危险对象,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可疑聚集时,你的潜在犯罪级别才会不断提高。
像例子里的关涛一样,他今天在全家买的东西,不同于大数据记录的他的购物习惯,这是第一层。
随后人工智能调取关涛近期的各项社会活动记录,工伤,起诉,胜诉,要求法院强制执行赔偿。这是第二层。
人工智能获取关涛近一年的通讯记录,网络搜索记录,分析比对其中的关键词,发现最常提及死和离婚,最常搜索砍哪里人死的最快。这是第三层。
这三层由低到高,属于递进关系,最后人工智能将这三层辨析过程交给甄别科的人类警察做二次判断。
想象这样一个世界
我们生活的城市再也没有了小偷,所有已犯罪的小偷都会被记录在案,人工智能将对其进行更高级别的犯罪预防监控。
我们生活的城市再也没有了人贩子,准备拐骗儿童的罪犯脸上流露出的微表情和不正常的视线关注会被人工智能第一时间捕捉到,通知预防犯罪局,警惕该潜在“人贩子”可能的行为。
我们生活的城市女性再晚回家都非常安全,人工智能会提高对于深夜单身女性的保护级别。
我们生活的城市大多数的预谋犯罪都将消失,像下面这则用乖乖水迷奸女孩的事,在犯罪者购买乖乖水时就会被预防犯罪局阻止,她根本不会有对女孩下手的机会。
然而……
想到李彦宏的话,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那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安全吗?
和便利比难道安全不是更重要吗?
既然便利都肯用隐私换了
为什么安全不肯换?
一个庞大的“预防犯罪”的世界正在被打造,我上面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没在和你开玩笑。
贵州的“天网工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际测试,这个测试的过程,就是个收集“云端数据”,进行“超级演算”的过程。
天网工程将变得越来越智慧
面部微表情甄别
行为心理学甄别
个人生活习惯比对
人生轨迹档案比对
这一整套“预防犯罪系统”将越来越完善,十年,我相信十年够了,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快速而大量的传输、处理庞大数据已不成问题。
人脸识别已达到“万军从中取一人首级”的地步,下一步将加入微表情识别,和行为心理学分析。
这样一个一些人觉得可怕,一些人觉得安全的世界正大踏步的向我们走来。
如果是你愿意牺牲自己的隐私,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全的世界吗?
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请留言告诉我你对此事的看法,我会在下一期中将优秀留言以推文形式公布出来。
由于微信还是不给我文章内的留言功能,所以大家只能用下面这方法留言了,实在不好意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获取更多文章
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
我是江平舟,平凡世界里的,一叶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