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向美国90后的短视频APP已上线了一段时间,在这个项目中全程主导负责了从0到1的设计过程,流程比较完整,团队内部反馈不错,认为其中一些思路有启发作用,所以做一个总结回顾。
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探索、设计、实现。
探索阶段,参与前期的机会点调研,组织产品关键词与玩法脑暴,与产品一起梳理最初版本的功能list。
设计阶段,除了交互、视觉流程以外,进行了比较多的设计探索,进行创意的挖掘,期望能够通过一些细节亮点打动对应的年轻用户群体。
实现阶段,Demo完成开发后,进行用户测试,了解用户对这个新的产品形态的观点,并收集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迭代优化。
一、探索阶段
1.机会点调研分析
首先对美国同类竞品进行了地毯式的调研,目前美国和中国的短视频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是百家齐放的状态,各种独立短视频APP层出不穷,而美国目前还没有一款比较主流的独立短视频应用。曾经Vine是一个相对主流的短视频APP,但被twitter收购后已经下架。
美国的年轻用户看短视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1.在社交应用中,如Snapchat、Instagram等。2.在比较专业的视频聚合平台上,如Youtube、Netflix、Hulu等。
其中社交应用上的用户粘度是比较强的,我们主要对标Youtube这类视频聚合产品展开分析,以Youtube为例,它是以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为主,用户年龄分布比较广,并且社交互动属性不是特别强,虽然提供了评论等互动方式,但并没有作为产品的核心亮点予以突出。
2.明确产品定位
根据一系列的分析、讨论,我们期望将产品定位在美国市场的90后年轻用户群体,以提供短视频内容为主,针对用户在碎片时间的消费,并且突出强互动——我们认为年轻用户的互动诉求更为强烈,期望以社区互动为突破点打开市场,而不仅仅是依靠内容的差异化来获取用户。
用一句话来描述产品核心定位:一个面向美国90后的可以玩的短视频社区,其中『可以玩』是产品最大的亮点。
3.确定产品核心关键词
产品定位明确以后,我们需要确定一些关键词,为产品定调,以便展开功能构想和推进后续的交互与视觉设计。
所以组织产品、运营、开发等核心角色,一起围绕『我们期望做出一个怎样的短视频社区』进行脑暴,每个人给出3个心目中理想的形容词,之后进行归类投票。最终确定『热闹』、『好玩』、『多元』作为产品的核心关键词。
『热闹』包括两方面:1.功能上突出社区互动,让用户感受到有许多同好者一起看视频、一起交流。2.设计上,通过一些互动信息的展示,烘托这一氛围。
『好玩』指交互上用一些有趣、情感化的设计细节打动用户,让用户感受到这是一个有趣、轻松的社区,另外,内容上以轻松有趣的视频为主,让用户在休闲碎片时间快速娱乐。
『多元』主要指内容上兼容并包,提供多种类型,并且社区足够开放,能够容纳各种不同喜好、不同个性人在其中活跃。
4.确定核心互动玩法
由于『可以玩』是我们的亮点,所以围绕这个部分,又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互动玩法的脑暴,收集一些玩法方面的创意。
汇集的一些idea进行归类,并请产品负责人根据产品的战略诉求,对这些想法进行甄别、优先级排序,最终决定围绕弹幕、表情这一类能够让用户充分表达自我的功能点来优先实现。
5.明确功能列表
在需求明确的阶段,首先产品提供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功能地图,但是留给第一个版本的时间有限,我们需要尽量的在首个版本中快速的验证最核心的功能,因此梳理了一份产品拆分阶段的规划,将产品形态分成三个阶段去逐步完成:
第一阶段:搭建一个社区雏形,并突出核心互动玩法。目标是让用户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产品,验证这样的产品形态是否能够被用户接受和喜爱。
第二阶段:进一步完善社区,提供更完善的内容分发机制,同时提供拍摄工具,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内容。
第三阶段:完善用户在社区中的形象,如增加兴趣标签、个人信息等,逐步构建粉丝文化,并引入社交机制,如社区、私信等。
通过这样的规划,让大家都对第一个版本的目标更加清晰,这样首个版本的功能list也就很快明确出来了。
二、设计阶段
1.交互设计
设计首页的交互方案时,同样围绕产品的关键词展开,期望突出热闹、社区互动感。下图中左侧的布局是一些视频聚合类应用的常见样式:清晰的视频卡片、发布者头像、名称,以及基本的互动操作,如点赞、分享等。
右侧是最终我们采用的方案:将每一个视频包装成一条社交feed卡片,头像、昵称展现在上方,用气泡的形式展现一条神评论,并直接将视频的弹幕外露前置,同时展现点赞者的头像。这样的展现形式可以让用户打开APP在第一时间get到产品的氛围,体会到产品的玩法,感受到有很多人在watch together、一起互动。
下图是设计首页视频卡片时尝试的不同的交互布局展现方案:最开始的设计将标题放在视频上方,后面尝试将神评论与用户头像做结合,同时展现弹幕,又做了减法,去掉一些信息,突出最核心的元素。一步步调整、演变、讨论,最终确定了最后一条卡片的布局结构。
另外一部分交互的设计,就是视频播放器的细节体验。首页的视频为自动播放,其中包含不同的状态,如加载中、播放中、加载失败等,在不同的状态下点击进入详情页,同样需要提供对应的一些状态展示,以及其中包含的弹幕、声音等的处理策略。
此外,还有视频详情页的交互,页面包含的操作、信息非常多,包括头像、名称、关注按钮、弹幕、表情、进度条、分享、评论等,需要将这些信息合理的归类布局,同时考虑到用户操作的便捷性。以下是设计过程中尝试的不同布局方案:
针对弹幕,我们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去研究,目前美国还没有一款类似国内哔哩哔哩的弹幕视频应用占据主流,而从可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美国市场是否能够接受弹幕这种亚文化还是个未知数。然而我们还是相信中美年轻人的本质诉求是相同的,愿意去互动、表达自我是年轻人的共同特质,所以还是决定试一试。
针对弹幕的展现样式,做了三种不同的交互方案,做成动效demo,进行问卷测试:
其中上下滑动的方案投票占比最高,然而由于问卷是投放在直播产品中,而直播的评论样式和这种方式相同,所以数据有可能受到影响。于是又仔细阅读了所有用户的主观原因评价:
左右滑动的方案:用户认为非常酷、新鲜,虽然这种方式国内很常见,但是美国几乎还没有同类产品采用这样的方式展现评论。并且弹幕和视频的展现区域更靠近,避免视线上下跳动。
上下滑动的方案:和一些主流产品,如FB直播的形式比较像,符合阅读习惯,中规中矩。
左右出现气泡的方案:用户认为这种样式有趣,比较像iMessager,更愿意去回复,参与互动。
经过衡量比较,最终选取了方案一:考虑到作为一个新的产品,期望通过一些设计上的差异点给用户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受,形成品牌记忆点。另外,方案一的信息更靠近,视觉焦点更集中。
与此同时,也对用户的接受程度做了问卷测试,尤其是对『美国用户是否会觉得弹幕对看视频造成干扰』这个问题,进行了调研:67%的用户反馈认为弹幕并没有打扰到视频观看。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首个版本是否要同时提供弹幕和评论,如果是,那么两种形式如何并存?一种处理方式是,两个功能分开,弹幕承载实时信息,而评论承载沉淀的信息。另一种解决思路是弹幕和评论采用同一套内容,只不过弹幕只是一种UI上的趣味表达。但这样的处理,会使弹幕水分较大,没办法实时的根据影片展现高潮点和情绪爆点。
这个问题引起了团队中很大的分歧,为了统一认知,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拉相关人一起讨论:
经过讨论最终决定,第一个版本只提供弹幕。原因是:1.弹幕对美国用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形态,如果和评论并存,担心用户会分不清两个功能,学习成本较大。2.先只提供弹幕玩法,可以更直接的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验证出效果。3.将更多精力和开发资源用于打磨好弹幕的细节体验,聚焦到这个核心亮点上。
2.风格设计探索
在风格探索阶段,首先围绕三个设计关键词搜集相关图片,制作风格情绪版。之后通过讨论,选出最能够代表产品风格、氛围的意向图片。
之后围绕图片进行风格概念稿的尝试,在交互和视觉上做一些突破性的创意探索。
经过讨论确定了一个主风格,并从概念稿中吸纳好的细节,融入到最终的UI设计当中,最终的部分设计稿:
关于logo:logo尝试了很多方案,最终选出的这一个不是设计上最完善的,但是是大家一致觉得最符合我们的设计关键词与定位的。当然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例如目前的轮廓识别性比较差,而且风格细节不够完整。
视觉方案上的一些细节处理:首页视频卡片右上角放置的表情、调节视频进度条的笑脸入口、以及界面文案旁边的emoji元素、视频详情页的表情用一个弯曲的线连接等,都是我们期望的、能够通过这些点让年轻用户觉得有趣,觉得这是一个轻松、好玩的像玩具一样的娱乐化应用。
关于视频详情页的背景:采用了一个高斯模糊的背景,而没有采用像其他竞品一样黑色的背景,也是基于产品定位的考虑,用黑色背景可以最大程度突出视频内容,但我们期望用户除了看视频以外,也能够关注到弹幕等互动信息,并积极的参与活动。所以视频详情页中的展示不是像电影院一样的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而更像是chat room的氛围。用浅色的背景可以让上面的文字信息更易读,氛围也更加轻松。
这个高斯模糊在安卓平台上通过技术手段处理成本较大,因为给了默认两张静态的图,写到了安装包中,一张偏深色、一张偏浅色,随机出现,这样从用户感知上会觉得页面是有一些变化的。没有给更多颜色是因为图片较大,会使安装包加大很多,拖慢安装速度。
Google Play配图设计,也同样重点突出了产品的核心亮点,并在风格上延续统一:
当然以上的设计决策是基于我们设计师自己的判断,至于是否能得到美国年轻用户的喜爱,还需要验证的,我们围绕着选定风格做了四种延展的设计,进行问卷调研用户的喜好,结果如下:
围绕用户的投票和主观评价,我们又进行了一轮细化设计打磨。
三、实现阶段
产品demo开发完成后,我们预留了一段时间用于做预调研,了解用户对这个全新的产品会怎么看,使用感受如何。我们通过usertesting这个平台,发出apk安装包,提供用户一些完成的任务和问题,用户一边使用,一边think aloud,回答问题。
以下是五位用户分别给出的三个形容词,用以概括初次对产品使用的印象。其中colorful、entertaining、fast被重复提及。可以说明我们的设计风格给用户的印象比较深刻,并且用户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娱乐化的产品、比较轻快。
以下是选取一些用户具体的反馈评价,可以看出用户对产品整体的核心亮点有感知,并且反馈比较正面。
正面反馈集中在产品的核心定位、互动玩法、视觉风格,以及简单易用的交互上。负面反馈集中在设计细节上,如图标表意问题、一些操作不符合预期问题等。收集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快速给出优化方案,在新的迭代版本中去修正。
以上就是目前已经完成的产品第一个阶段的工作,从3月份开始做调研探索,到最终上线,历时两个月左右,有几个重要的体会收获:
1.针对创业型小团队的工作方式:除了专注于产品体验以外,设计师也需要注重维护好和合作的产品、开发等角色的工作体验,尽量让每个核心角色都认同产品的方向、思路和重要决策。这样进行设计推动会更加容易。例如对一个关键问题大家有分歧,应该更理性的分析利弊,让核心角色有发言权,并及时同步思路,让大家达到认知的统一。
2.如何做突破性的设计:目前的设计,公司内部认为比较有特点和记忆点,和同类竞品差异很大,尤其是作为一个新推出的产品,需要让美国年轻人有认同,一定要有一些特别的、难以名状的『潮点』才能够打动用户。如果采用传统的需求到交互再到视觉的流程,很难得到一个很出彩的设计,我们学习Snapchat,从创意出发,用设计发散思维倒推,先让设计师比较少限制的去尝试,再收敛,把亮点融入到产品中去,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理想的结果。
3.用户的反馈与验证:做海外产品的设计,需要倾注更多精力在用户的调研上面,因为不了解,所以需要更多的验证,通过验证可以了解更多事实。国外年轻人接触的周遭、喜欢的潮流事物、使用的品牌和产品和国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的多了解,在设计时才能更加有把握。
产品安卓版本APP下载地址: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cmcm.videodope&hl=z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