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成了自己还是活成了别人?

你活成了自己还是活成了别人?_第1张图片
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拥有春天?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从温暖的床上立马起身,而是条件反射式的打开手机的新闻客户端,然后感觉紧张空虚的心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大量新鲜的信息扑面而来,于是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着的,然后我们就活在这样的虚拟幻觉之中,忘记了我们也是活生生现实生活中的人。

我们看了几部偶像剧,就把自己幻想成了恋爱场中的老司机。

我们浏览了几条经验贴,就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我们听了几首曼妙的音乐,就把自己当成了生活的艺术家。

作为数字土著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活成了生活的主人,却悄悄变成了符号的奴隶,我们被别人设置着“议程”,却浑然不觉。

1、

90年代出生的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被电子产品包围的世界,我们比上一辈人具备了更强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处理的能力,身为“数字土著”的我们,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用个电脑、发个微信是那么的困难。这就好比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孩子嘲笑一个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缓慢。

智能手机的确是有毒,不是因为我们本身自制力就差,而是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思维习惯。我从大学才开始用手机,相比起现在00后们从小学就开始,时间并不太长。

据说女生使用微信的习惯就是只要有网就会一直登陆着,免得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刚开始用手机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发短信、打电话,但后来总会被“打电话,发短信太麻烦了,还是微信说吧”之类的话给打断,最后我也变成了微信重度使用者。总是不太习惯朋友发一些乱七八糟,莫名其妙的表情,虽然的却是蠢萌的可爱,但是总是要费力揣测图像背后的情绪,实在是心累。也许是我有点死板保守了。性子急的我很讨厌发出去的消息别人半天没有回复,但是别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守着个微信吧,所以有什么急事还是一个电话打过去。

现在发现年纪见长,反而不太会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有的时候甚至是目光的直视都会觉得有点尴尬,巧妙避开了人家表达真诚的暗示。一边在心中懊恼,明明在网上可以谈笑风生,怎么面对面的交流反倒成了大眼瞪小眼。原来我们都是在和幻想中的他交流。然后就这样陷入越害怕就越逃避,越逃避就越胆小的恶性循环中,这便是旁人所说的社交恐惧症。因为现实的不完美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在心中建立的完美幻象,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多半是透过媒体建造起来的“虚拟现实”世界。

可是如果连镜子里的影像都是假的,你怎么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我还记得童年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通讯工具,楼上楼下全靠喊,一个小区基本上都熟悉彼此父母或者是小孩独特的嗓门,我可以成功的从三四种“妈妈”声中分辨出那分别是谁家的小孩。每天放了学,做完了家庭作业,院子里面变沸腾起来,“谁谁,快下来跳皮筋,就等你一个人了。”“谁谁,快和你妈说,我们要去公园。”就是这样直白、直接、简单的把所有的情绪、要求全部都浓缩在几句简短的呐喊中。有时候做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情,隔壁的奶奶就会第一时间上门告状,就像是播报一段现场新闻,把时间、地点、犯罪过程和犯罪结果全部清清楚楚的讲一遍,然后免不了又要跪搓板。

没有遮掩的状态下,你的反应往往就是最真实的,不会伪装,更没有时间去想什么该说,什么该做,别人究竟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我。

2、

我手写的习惯还是一直保持着,相比起那些可以在夜间盲打的手速惊人一党,我可以把自己归为手残一党。电脑用了这么多年,经常打错字不说,看着电子屏,思路经常也是断断续续的。比起电子阅读,我也还是宁愿抱着一大本书花半个小时在图书馆寻到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然后呆上一个上午或者是一个下午。

信息获取的太便捷,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以前小时候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就是瞎编乱凑,也必须是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写流水账也好,看看作文大全也好,总之还是要自己动手动脑话费些精力的。现在一旦是遇到了瓶颈,仿佛就绕过了先自行解决的环节,强大的网络数据资源,各种经验、问答全部都是我们的救命药。一度觉得,拥有一台有网的电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仿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结果,内容变的和网速有关。然而你可以获得的,别人也迟早是要看见的,所以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似。世界上有了越来越多“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前总感觉看个新闻什么很费劲,家里面要订报纸,或者定时守着新闻联播。现在,你就只是开个机,新闻就能以弹窗的形式时不时的出现在您的面前。以前总觉得每天知道的太少,现在总苦恼看到的太多。信息无时不刻的轰炸,让你无处藏身,内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平静下来的内心,一个不小心就被惊扰。

最可怕的就是虚假的新闻便随着真实的信息一同而来,让你分不清真伪,你如果是个小心奕奕的人,那么就只能被迫当个战战兢兢的怀疑者;但如果你是个心思单纯,每天期待世界和平的人,那么你也是可怜的,因为黄色新闻总是无处不在的。拐卖、暴力、枪杀、黑心商人等等,总是让你看的开始怀疑人生。

时间久了,我们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说着别人的故事,留着别人的眼泪,最后发现那个真实的我以及我所想要的生活早就变得面目全非。

3、

相比起父辈的理性思维逻辑,我们的是感性的、碎片的、跳跃的。这和我们的阅读方式有段。我们查询一个东西,浏览一个网页,却可以在旁边发现一个更有趣的链接或者是网址,然后就这样打开一个有一个网页,最后却发现和自己初衷相去甚远,第一个网页和最后一个网页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联,它是任意的,非线性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总是大于我们所获得,并且不成体系、没有系统。60、70年代还是纸质书盛行的年代,父辈就在一堆又一堆泛黄的铅字中,时不时驻足,思考一会,然后再重新翻开折起的书页。

最近开始重提的“工匠精神”,我觉得是十分有益的,技巧是熟练劳动的结果,也是精力专注的结果,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手工业者,他们一边研究艺术理论,一边进行艺术实践。围绕一个问题,不断深入,直到说服自己,得到个所以然。

去年面试的时候,是我做得秘书助理,负责现场笔录,开始之前,几位面试组老师一直强调要找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我就在思索什么叫做“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一个下午大概有40多个学生,尽管他们都是面带笑容,说话伶俐。老师问的问题,也能回答自如,但是总有些背书或者套路的痕迹。后来,一个男老师就索性问了一个临时想到的问题。结果一个同学因为和老师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了小小的争执(其实就是学术上的讨论),最后导师们只是说了一句话:“虽然他说的不全对,但是却全是自己的话。”最后,这个同学收到了男老师的邀请短信。这个世界其实不怕你犯错,而是怕你为了避免犯错,而活成了一个圆滑的“他者”,一个别人期待看到的自己。


我们都是活在社会中的,终究无法独善其身。你如果不被世界改变,那你就改变了世界。

歌德在《浮士德》中写到:

如果你漠然,不说出肺腑之言

不用具天然气魄的魅力

去打动一切听众的心弦

你就不能达到目的

我们活成了别人想要的英雄,却变成了自己的谋杀者?

我们何不来做个大胆的实验:一天,不用手机,不用电脑,和自己最亲近的朋友面对面谈心,然后告诉我你想到了写什么?


偶尔犀利,偶尔温暖的两面派

我是有点神经质的老学姐

看破了就一定要说破的耿直GIRL

爱我恨我都要关注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活成了自己还是活成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