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买一味人间烟火

中午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正在很吵闹的地方,她跟我说现在正在新玛特,今天促销,想要买包卫生纸、米、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我两眼放了光,目光仿佛穿越了几千公里以外,甚至能够扫视到超市里红火热闹的景象。

说起来最开心的事情大概就是和妈妈一起大采购。没错,一定是和妈妈,和同学出去太寒酸,节衣缩食深思熟虑,有了这顿没下顿的阵痛实在让人不忍下手买买买,和家里的男丁,爸爸或是哥哥出去的时候兴致也并不高涨,没有可以切磋、一拍即合、出手大方的高手,只有百无聊赖、随便随便你高兴就好这样虚伪的大方。场景呢,一定要设置在冬天,最棒的感觉当然是年终岁尾,超市放血大促,进去就是买买买,干净利落绝不手软。洗衣粉肥皂洗洁精,肉类鸡蛋火腿肠,油盐酱醋调味品,米面豆油花生米。你还在长身体,拎箱舒化奶回去,看看看,两箱只要一箱的钱。结账要排起万里长城?有啥关系,等!长长的票据抻的老长,东西塞满两大包。回家的路一定是畅快满足的,飘个小雪都觉得异常可爱。就像除夕夜的年夜饭一样的隆重丰盛,采购也一定不能亏待自己,那架势,真像是有种一年只放血一次的壮志雄心。花了多少钱,似乎在这个节点上,也真的很无所谓,一切都那么名正言顺、心安理得。


记得高三的那年的寒假吧,我们的假期并没有因为高三的缘故而被缩减几分,虽然老师们对此异常悲痛,但我们高兴啊。早早的就回了家。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高三那年的寒假,是我迄今为止最有生活品质的一个假期了(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是穷屌的事实),几乎是一回家就分别跟老爸老妈老哥三个人分别去了超市,当时距离春节还很远,这个时候去超市,无非是满足我个人的物质需求。那个假期我第一次过上了每天一盒舒化奶的生活,偶尔还有酸奶。这并不是夸张。老一辈人总喜欢忆苦思甜,说自己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米饭,分几块糖,一家人只能买几斤肉,但是却并不妨碍他们开心。穷开心嘛。我的童年虽说没有那么惨,但喝牛奶这事,我真的一直没有概念,不是不喜欢,而是条件的不允许。


记得有一年寒假,大概是我十岁的时候,爸妈带我回了老家。那个年纪的自己差不多是最无忧无虑的了。乡下里总是会有固定的集市,约定俗成,到了日子就默契的在小镇上集合摆摊,好不热闹。小镇也被叫作公社,听起来就有满满的年代感。说起来这种贩卖方式好像很原始,露天的摊子,连个棚子都没有。冻鱼,冻梨,冻沙果,糖块,青菜,春联,都是平铺在地上;现做现卖的麻团,油炸糕,炸香肠,在热腾腾的油锅里翻腾着。东北的冬天室外很冷,但走在室外走走逛逛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冷意,因为有满满的人情在。东北人不论请客吃饭还是上街买菜,追求的都是数量之多,这点跟南方人的精致完全不同。每次上街买东西,几乎每种东西都是要买好大一份,亲戚众多是其一,天气冷方便囤菜是其二,自然也不能忘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方,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才舒服,那做出来的菜又怎么能可怜巴巴的只有一碟。乡下集市上的东西其实种类并不算多,但是完全维持得了小地方人们的需求。露天里简陋的摊位和卖货人朴素的衣服或许并不能满足你追求高贵Bigger的虚荣心,但胜在那一份淳朴,会让你感觉踏实。


后来的时候也回了一次老家,然而那一年我们并没有留在那里过年。我当时也忘了多大,爸妈为什么不过了年再走。总之急匆匆的,在腊月二十八的清晨,我和老爸老妈,坐上开往火车站的客车,到火车站里排队买票,就这样回了家。我还记得刚坐上客车时妈妈伤心痛哭又强力压制的面容。到了家就是腊月二十九,草草的贴了春联。除夕夜的时候只有两个菜,凉拌的白菜丝和粉丝,做了一条鱼。我还开口问了一句:只有两个菜啊。我忘了他们是怎么回答我的,只记得他们都不开心。而当时我们家,是真的很拮据。


小时候到了年关底下,买年货的时候几乎都是去一个超级大的批发市场,名字叫作汇金大市场。像汇金这样听起来就很低调的地方,确实名不虚传,它的确不高端。里面有两层专门卖廉价衣服,一楼卖生肉,熟食,糖果,春联,碗筷…原谅我头脑中关于商品词汇的匮乏,总之应有尽有。但是环境真的一般,地面永远是油腻腻的样子,即使全部开着灯也依然觉得色调低暗。金州区有很多外地人口,都是打工的小老百姓,为了满足日常温饱、维持生计。所以像汇金这样的地方就是这些外地人和家庭状况十分一般的小老百姓的集散地。节假日时的公交总是人满为患,大多出去买衣服、逛街买东西。上午出门不逛到日光慵懒不罢休,就是回去的公交能不能挤得上,真的是全靠人品。小屁孩的时代总是记不清事情,但是一如既往的开心,就是单纯的开心。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小孩子最开心,后来觉得,可能就是因为什么都不明白。再后来我们搬了家,也改变了我们家的采购路线,就很少去汇金了。


小时候偶尔去一次沃尔玛会觉得异常兴奋,总是盼望着去,其实也买不了什么东西,妈妈都是奔着减价商品和大米豆油去的,我呢,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如果账单超过三百,那也千万别激动,大部分都是疯狂买米面油的结果。新玛特刚开业的时候真的是被小居民踏破了门槛,似乎龙王庙的每个家庭都贡献了自己的白银,就为了狗血的满XX百元的抽奖。所以说还是小镇居民最单纯。后来大家都理智了些,也鲜有那样的活动了,最多就是结账的时候漂亮妹子问一句:请问有会员卡吗?后来听说同桌去超市,账单总是1000+的时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我们家,大概是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慢慢好起来的。那一年我们家搬了楼房,是一所老楼的第四层,每个月八百五的租金。那一年我们家似乎真的好了很多,第一次添了冰箱。过年的时候妈妈买了好多肉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我妈说,她喜欢吃肉,这么多年第一次敢买这么多肉。后来的年根儿底,都是她快手斩肉的大好时机。猪肉早早的买上十几斤,五花,里脊,后鞧肉,过年再添几副猪蹄,前蹄招财;老爸老哥喜欢鸡爪,买些回去炖粉条蘑菇;鸡翅、排骨当然也少不了,就像油盐酱醋一样简单必须。很多时候我们三个都抗议肉食,表示买肉完全出于我妈的私心的时候,我妈啃着骨头上的肉自得其乐嘿嘿一笑:被你们发现了,行,以后不买了。当然这话也只是说说而已。暂且抛下我妈是肉食性动物的事不说,在我妈看来,吃肉是生活好了的标志,过年不买肉怎么行。于是对于这样一个穷苦一辈子了的小老太太来说,这样其实一点也不奢侈。


我们家楼下是宽阔的十字路,每天奔流不息的车来往着,鸣笛声熏陶着。楼下就是公交站点,出门左走十分钟就是步行街北街。北街是条神奇的街,每天早上六点到八点,下午两点到八点,都是集市。有时候老妈会起早去买菜,送回来之后接着上班。最喜欢下午四点半等老妈下班顺便买菜的时间。偶尔会买朝鲜拌菜,几种拌菜可以依据口味随意拼;最移不开目光的是各种各样的面点:枣味馒头,煎饺,发糕,菜盒子,玉米锅贴。。。长长占了大半条街,旁边就是面包店的各种面包;蔬菜都是最新鲜的,物美价廉;不论四季总是会有卖海鲜的;去年终于吃到了新鲜又美味的樱桃。虽然距离爱民市场也同样的近,但更偏爱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北街集市。有什么事情,会比跟妈妈一起买菜更温馨的吗?


在我苦苦排队一小时终于买到火车票之后,我又给老妈打了电话。

“我又来新玛特了,打算买一小袋米和一小袋面。刚刚过来买了一桶二十斤的油,又买了两大包纸,还买了点调味品,累坏我了。”

这么多东西,能不累么。

“你自己去的啊?”

“是啊。你哥哥上班,就得我自己来。哎,这米多少钱?”

“哎呀,你现在就把能买的东西都买了,那我回去怎么办啊,还想跟你一起逛超市呢。”

“噢,这你不用担心,过几天开发区有年终大促,到时候带你去。”

棒棒的!

其实,冬天嘛,本来就是个囤货囤脂肪的季节啊。

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女流之辈。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去买一味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