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经历恶性事件后,停运一年的滴滴顺风车,又重新上线了。
但是,由于在试运营公告里赫然注明:晚上8点以后,不向女性提供服务。滴滴又被骂上了热搜。
一个名为 @我遭遇了性别歧视 的微博账号发布这个消息后,截止发稿前,获得了52万点赞,8.5万的转发。
舆论场上,对该政策持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争论非常激烈。
支持的人说:滴滴是因为想降低恶性事件的概率,才出台的这个条款。不过是没办法的办法,还是有效的。
而反对的人则认为:凭什么男性暴力犯罪,想出的解决办法却是约束女性行为呢?这就是性别歧视。
那么,究竟哪一方的说法站得住脚呢?
关于滴滴顺风车“晚八点后禁止女性乘车”的条款,争议最大的是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滴滴有权利区别对待服务对象吗?
第二,禁止女性晚上八点以后乘车,算“性别歧视”吗?
对第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上拥有几近垄断的优势地位,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除了滴滴,其他的选项很少,而且不够便利。
其次,滴滴不是一家普通的私营企业,而是在逐渐替代传统出租车公司成为公共交通服务提供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如果说出租车是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滴滴则是对出租车的替代。
因此,正在逐步占有出租车市场的滴滴,在考虑盈利之外,也该慢慢承担起一部分出租车的社会责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而滴滴的“晚八点后禁止女性乘车”的政策,和一位晚上8点以后站在大街上拦的士的女士,等了2个小时却被拒载,没有实质性区别。
只是形式由拒载,变成了拒绝下单而已。
对于传统拒载,由于出租车特殊的公共服务属性,我国各个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都有严厉打击拒载行为的规定。
《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存在不按照规定携带从业资格证,拒载、议价、途中甩客或者故意绕道行驶行为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广州出租车拒载,最高可被罚款2000元;西安出租车拒载,屡教不改的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厦门就更狠了,对出租车拒载行为,既罚司机又罚车,出租车车轮上锁,示众七天不得营运。
涉及到公众利益,理论上就没有选择客户,或者区别对待顾客的权利。
但是昨天,滴滴向全国公开了他们的拒载理由:八点以后,性别为女。
实际上,不只是交通,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餐饮、酒店等行业,就算没有法律规定,也会存在禁止区别对待顾客的规则。
试想一下,某饭店门口立一块“黄种人不得入内”的牌子,有多么强烈的侵犯性,就知道“女性晚八点以后不得乘坐顺风车”,对许多女性来说是什么感受了。
下面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滴滴的政策,是性别歧视吗?
男女本来是平等的,但是有些人却因为性别,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就叫做性别歧视。
在工作领域性别歧视的体现是:优先录取男性、提拔男性、男女同工不同酬……
而滴滴的政策,让女性失去了跟男子同样的待遇:晚八点以后,男人可以打顺风车,但女人不行。
宪法既然规定了男女平等,如果非要实行这种男女区别对待的政策,滴滴公司是不是有责任向公众交代清楚,这种“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当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为了保障女性的安全。
问题又来了:有了这个政策,女性就真的安全了吗?能避免暴力恶性事件再次发生吗?
虽然目前滴滴官方没有任何说明,我们可以合理猜测,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滴滴之所以规定晚八点以后限制女性乘车,可能是他们的后台数据显示,晚八点以后恶性暴力事件发生频率可能更高。
但是别忘了,杀人犯不挑时间,导致滴滴顺风车整改的乐清20岁女孩被杀案,就发生在中午1点半。
而且最关键的是,取消了服务,却消灭不了女性就晚上八点以后搭车的需求。
如果滴滴不接单,那女性就只好选择其他更不方便、而且有可能更危险的乘车方式了。
打着保护的旗号,反而增大了女性的出行难度。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条款的更大效果,可能反倒是:方便甩锅。
而且作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司,实施这种政策,将会向公众传递出一个非常糟糕的信息:男女可以不被平等对待。
滴滴有努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梳理了滴滴顺风车出事以来的时间线,发现他们也在不断整改。
2018年5月5日
空姐李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滴滴顺风车前往市区,途中惨遭司机杀害。
2018年5月12日
滴滴顺风车下线整改一周。
2018年5月16日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仅为用户自己可见;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晚上10点至凌晨6点期间出发的夜间订单。
2018年5月31日
滴滴恢复与出行相关的评论标签,用户不能原创标签 ;上线全新紧急求助功能,用户可以一键拨打110、120、122以及滴滴24小时安全客服。
2018年6月13日
局部恢复夜间时段订单,只允许同性别合乘 。
2018年8月24日
乐清市20岁女孩赵培辰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联。次日,滴滴司机落网,交代了强奸后杀人的犯罪事实。
2018年8月26日
滴滴就乐清顺风车乘客遇害一事发表声明,次日,滴滴顺风车业务全国范围内下线。
2019年4月16日
发布《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公布了半年间的研究成果:回归顺风车本质,尽全力抵制非法营运;去掉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个人隐私相关信息的显示;加强用户准入信息筛查,杜绝人车不符;加大客服资源投入;优化警方调证流程。
但全文并没有提及顺风车的上线时间。
2019年11月6日
滴滴顺风车下线436天后,宣布回归。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北京等7座城市展开试运营。
在试运营方案中,滴滴公布了整改方案:加强车主准入门槛;回归顺风车本质;双重核验真实身份;完善司乘权益规则;与公安机关合作升级安全功能;还设立了女性专属保护计划。
看似密不透风的完善了安全保障功能,还专门为女性设置了特殊保护。
但恰恰是最后的这一份“特殊保护”,出了问题:
为了“保护女性”,滴滴顺风车限制对女性的服务时间为5:00-20:00。
这远超出了“保护”的范畴,更有歧视的意味。
错漏总是格外容易被传播。以至于事情逐渐发酵以后,这条充满着歧视意味和愚蠢味道的措施众人皆知。
经过400多天的研究和整改后,滴滴居然拿出了这样一条措施,难道真像评论里说的,是团队对自己的安全措施毫无自信,只能出此“消灭受害者”的下策吗?
从2018年5月的第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后,网民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①顺风车司机注册太简单,准入门槛太低;
②司乘双方关系不平等,司机可以看到乘客,但乘客无法挑选司机接单;
③安全类投诉、求助处理不及时。
针对以上的问题,滴滴在整改中,也引入了征信审查、刷脸认证、乘客选择、一键报警、7*24安全响应等举措。
查看完整整改方案
呼声高的问题几乎一一解决,但为何滴滴还要加一条满是槽点、让人难以接受的性别限制呢?
或许是因为滴滴很难承受再一次的事故了吧。毕竟“用生命的代价倒逼产品完善”,是个没有企业能扛住的舆论枷锁。
前天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微博道歉,称滴滴顺风车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欢迎大家的批评与建议,也恳请大家多给一点时间。
限制女性夜间使用顺风车,这无疑是滴滴在“如履薄冰”时用的一个不太明智的举措。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症结在于:权责划分不明确。
出租车上发生恶性事件,这不仅仅是滴滴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平台也存在。甚至在过去,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恶性事件更多,且难以追责。
但因为滴滴的体量与规模太过引人注目,每一次出事,舆论所有的口诛笔伐,全部打在了企业的身上。
滴滴被打怕了,于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层层安防还不惜以“性别歧视”为代价,想要提高安全系数。
但是,这类恶性事件会发生,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这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并非一个企业出台几项安全举措,就能够妥善解决的。因为即使那些安全举措再细微、再周全,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或许更待完善的,是划分清楚在其中,个人、企业、社会,乃至政府,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而后每个人、每个组织,做好自己分内该做的事。
如果每一次出事,舆论都蜂拥而上直指企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人们大概率只能收获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安全举措”。
昨下午,滴滴回应了网上的议论:
顺风车之争到底结局如何,我们拭目以待。